第61章(1/1)

元庆帝并不算一个强势的君王,文治武功,他只占了一项文治。

大魏朝高祖纳兰充出身关中贵族,纳兰氏本是屹立几朝不倒的世代将门,纳兰充曾任前朝骠骑大将军,南征北战,可称功勋彪炳、战功赫赫。

只是前朝末期,连年灾祸,起|义不断,并非一人之力可挽。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恰逢北戎进犯,纳兰充奉旨领兵前去抵御。不料千里之外的长安城竟起|义|军攻破了,前朝也炀帝***而亡,内外乱作一团。

纳兰充在打退北戎之后,开始折返治乱,他用了十二年的时间,通过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重整了河山、建起了如今的大魏朝!

只是多年战乱之下,民不聊生,生产荒废,因此自高祖之后便一直实行轻徭薄税与民休息之策。

传至元庆帝这里已是第五代,国力渐复民生也已稳定,但文治方面一直传承着前几代的政|策。

元庆帝不好武而好文治,经济方面一向治理地不错,加上杜衡案之后,吏治整肃不少,百姓的生活总体而言还算安乐稳定。

只是近年来边|境多有摩擦,西羌与北戎蠢蠢欲动,情势不容乐观。

成王勾朋结党、纵容部下,元庆帝早看在眼里,只不过未曾发作而已,此次上折子的御史不管背后奉了谁的令,但总是合了今上的意。

摸准了这点,朝中风向渐渐又开始一边倒地回转了……

两月之后,小满刚过,已至芒种。

六月初五,天高云阔,风清气朗,正宜出门采风游玩。

城外灵安寺的山道上,正有一身着鹅黄广袖留仙裙的的少女拾阶而上。

京郊寺庙繁几,达官贵人出门拜佛,多会择隆福寺那样的大寺,此处庙小僧少,香火不算旺盛。

少女将青丝撩了少许盘成发髻,簪一支蝶恋花白玉钗,其余则垂在颈边,露出一段玉般颈项,皓质呈露、秀色无边,正是前不久迁入此地半山清舍的顾小楼。

连着月余,每日清早,她都会从所住的半山腰处爬至山顶,到夕阳快落时,才会下山,名义上乃清修静养,实际上是在‘拜师学艺’。

山顶上住的人,是她很早之前就拜下的老师——公孙绩。

公孙绩不知怎么说服的云丞宣,到京后,他并没有随云王府的人住在一处,而是一个人住到了城外的灵安寺。自成王出事后,顾小楼心中困惑良多,却苦于身边无人可解,因此她便想到了这里。

在同公孙绩促膝长谈一番后,她果断和城阳告假,搬进了半山处为清客修建的山舍中。

这段日子,从天下大势、到烽火诸侯,从党争倾轧、再到政兵农商,她跟着公孙绩见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受益匪浅……

也是这一次,她真正了解了,这个能令自己在不知其姓名的情况下便为之折服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公孙绩出身江南世族,曾在徽帝年间即永平十七年高中榜眼,彼时年仅十六,可谓少年得志。

之后,从翰林院到太子詹事,再从六部升任大员,他做了十八年的官,直到永平三十五年。

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北戎进犯,一夜破了大魏两座城池,北境驻军连连退守,兵败如山。

徽帝急的焦头烂额,痛心之下,派了被朝中一致看作内阁准人选的公孙绩前去大同监军。

三十四岁的公孙绩正值一生中最志气昂扬的阶段,领了皇令之后,便与同时被派任边境的大将军曹东又携手北上,胸中一腔热血,想的都是保家卫国。

不过他也并非初入官场什么都不懂的毛小子,他很清楚,只要这一仗打得漂亮,他的官声也会更上层楼,说不定会加快进内阁的步伐??????

只有官做的大,能施展的手脚才会大,为国家为百姓做的事情才会多,这倒不是因他品性有多高洁,而是他公孙绩的抱负可是留名青史!

但人生如果能永远一帆风顺,就不会有世事难测这句话了??????

谁也没想到,这场仗一打就打了七年,而公孙绩则在第二年的一次守城战中,因己方出了内奸,被敌军里应外合攻破了城门,最后被对方捉进了敌营,这一圈就是五年??????

不过这五年里,公孙绩并没有受到摧残折磨,相反,北戎的汉王还很赏识他的才学和气节,时常与他闲聊讨教一二。

公孙绩也从最开始的失落绝望,变得乐观适应起来,塞外有大漠风光,有冰封万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回头忆起,公孙绩倒觉得这段时光别有一番滋味。

但人在异乡为异客,他能很清楚地感知到自己在北戎有多异类,他在这里有虽然过短暂的放空一切的欢畅,却永远不会有归属、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直到五年之后,两军和谈,公孙绩作为人质也被归还释放,可一个有过这样经历的文官,已经再无政治前途可言了,真可谓再回首,已百年身!公孙绩不甘庸碌地度过下半生,干脆辞官远游,从此一双脚一个人,走过了万里山川、也看遍了人间世相??????

走到西北的时候,因指导当地乡里修缮河工才被云正发现,云正此人惜才,他知公孙绩身份敏感,不便明着重用,便想先留他在身边日后再做打算。

但公孙绩这样的人,即便抱负还在,又岂是云正能轻易收服的?

云正见此人久攻不克,一怒之下,直接将他投进了大狱,这才有了他与顾小楼后来的相识??????

云丞宣此次入京,山高路远吉凶难定,云正既不能阻止也不能亲替,只好为儿子多选几个可靠之人随同。

此时恰逢狱中的公孙绩主动言和,他曾在京为官多年,又智多善谋,说不定有得用之处,这么想着,云正便将公孙绩打包送进了京……

只是,云丞宣自小在云府那样的虎狼窝长大,对人对事总是存在一种天然得防备,这点用在战场上会成为他的盔甲。但也使得他在面对公孙绩这样超出他掌控能力的人时,始终不能彻底敞开心扉。

而公孙绩过了十几年的潇洒日子,也不喜被人拘着,和云丞宣商量好后便入了灵安寺寻个清净自在,当然,云丞宣之后若有事需要他,他也不能推辞。

至于顾小楼为何要上山,便与成王之事有关了??????

彼时,路思明的事才刚查出一点头绪,顾小楼就这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成王被禁足,城阳也未好到哪去,明面上行动虽不受限,但暗中盯着公主府的人不少,路思明那条线不得不暂缓查证。这种风口浪尖上,每一步都需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

这一刻,顾小楼忽然意识到自己此前犯了多大一个错……

她所择之人要争的,是未来的天下之主!她参与进的,是一场殊死搏斗,这场争斗的结果不是敌死便是我亡,不会有第三种可能,在这里,就如同置身你死我活的斗兽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对手咬得鲜血淋漓!

而她,根本还未做好入局的准备??????

成王位高权重,背后有世族,前朝有朋党,府上还养着不知凡几的谋士。其势力庞大到像是一根枝繁叶茂的大树,顾小楼自认连上面的一根枝蔓怕都算不上。

因此,她从入京以来,就一直以翻查杜衡案为先,游离于党|争之外,而忽视了应有的政|治敏感性。

是,如果成王的势力够强,或许可以给她足够的时间去查清此案,她也能借机证明自己,但今日之祸,显然说明了一个事实:成王,还远没有成长到那般理想的阶段?????

他势大却招摇,外强却中干,环绕在他周身的枝枝蔓蔓与他共生,不仅成为了他的助力,也是依附着他,甚至一个不留神就会为他招来灾祸。

福祸相依,崔家昔日为成王带来过多少助力,今日,便会带给成王多少拖累,且令他有口难辩!

最重要的是,成王在朝堂上的势力还不够深、站得还不够稳、羽翼还不够丰满,就已被今上所嫉。成王可不是野史里,唐宗李世民那样的人物,有本事架空自己的父亲让他退位去做太上皇,好自己来做这个皇帝。

元庆帝今日做法,不过是打压成王的前兆而已,后面等着他的绝不止是这些……

顾小楼表面上站到了成王的阵营,实际却游离在核心之外。

她真的了解成王,并从此认定成王了吗?

谋士的信条与个人的私心应该如何平衡?

一个真正的谋士又该如何匡扶他认定的主公?

顾小楼突然意识到,这些问题她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足够坚定的答案,她的这些困惑,需要一个人来帮她解答??????

※※※※※※※※※※※※※※※※※※※※

朝代架空,将部分正史人物替换到了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