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第 110 章(1/1)

此为防盗章

这要搁在以前他真没这么无私的想法, 可能是他来这里以后,总感到有愧吧, 想为这里做些什么, 来冲淡这种愧疚感,不知道他原本这个身体的灵魂跑哪里去了, 是不是也像他一样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林亦来到这里,最庆幸的是魂穿到了一个男孩身上,成为男孩可以打猎习武, 可以做想做的事, 可以有机会完成梦想。

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束缚真的是太多了,不是谁都能成为程慧娘那样的人的, 这里大多数女人还是要遵从三从四德。

除了程慧娘这样自身实力过硬的, 敢于挑战世俗,那是因为她可以不依靠任何人也能活下去,还有一些特权阶级的权贵女子也可以不用被三从四德所束缚, 但是又有几个能当皇家子女的。

要想这件事实施, 还是要让里正配合并且了解,下晌林亦到里正家简单说了下,里正听了两眼放光激动道:“亦哥儿你说的可当真, 愿意教村民怎么种植枸杞树。”见林亦点头应承,连忙让林亦带着他去看。里正心里非常不平静, 他知道亦哥儿提议的这件事, 要是做成了, 对新安村是多么大的改变, 带来的好处更大。

他今年已经50岁了,从他30岁当选里正,已经20年了,20年的时间他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让村里人富裕起来。可是今天亦哥儿竟然告诉他,可以让村里人富裕起来的办法,他如何能不激动,如何能不激动。

林亦看着里正苍老的脸上,流露出似悲试喜,平时冷静、稳重,遇事谨慎的人,现在眼里竟然蓄满泪水,林亦摇了摇头,不由想起林秀才对里正的评价,(里正为人公正、冷静、遇事稳重、谨慎,也有责任心,为村里人着想,是个好人,可惜千般好就是无才能啊。。。村里人想靠他过上好日子难。)林亦只觉精辟,简直一语中的。

林亦带着里正来到他家后院他种植枸杞树的地方,不疾不徐的对着里正道:“里正你看这里就是我种植的枸杞树,这两株大颗的是8年左右的成年树了,每次采摘能得3斤左右枸杞子干果,一年能采摘两次,分别是六月和八月时采摘,药铺收枸杞干果,都在300文每斤左右,具体的价格还要看枸杞子药效成分保留多少。”

又向里正介绍旁边那些都是他2年前种植的树苗,明年能挂果。

里正听完摸摸胡须满脸喜悦:“亦哥儿你说你可以提供树苗,弄好了可以在月底播种,那我们通知村民吧,让他们在家里空余的地方都种几颗。”

这样虽然慢些,但是哪家也不会拿出好地来种,说完看林亦以一种诡异的眼神看着他,不由纳闷道“怎么了,你不是说枸杞树非常好成活吗,贫瘠一些的土地也行吗,你要知道村里人不可能拿好地来种的,毕竟要三年时间才能看到效益。”

林亦再次感叹他爹林秀才真乃神人也,看人真准呀,他提议教给村里人种植枸杞树的方法,竟然让里正说每家种几颗,哦麦嘎,他服了。

种几颗能发家啊!种几颗能改变啥呀!他费这力气就是为了让别人种几颗?现在他的脑海里回荡的声音都是种几颗。。。

林亦非常认真严肃的看着里正,开始说出他的想法,烨朝虽然没有开垦荒地的免税鼓励政策,但是在烨朝开国之初,永烨大帝为了鼓励开垦荒地,也是出过一条政策,就是购买荒地的银两可以延迟5年给衙门,但是每年一成税不可免,还是要交的。

推出这条政策当时是开国初,百姓刚经历战乱没多久都没余钱,但是朝廷也挺穷的,所以就出了这条政策,以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朝廷也会多些税收,但是随着年代推移,现在知道这条政策的估计也就是衙门主管户籍田地的主事,能知道些,县令都不一定知道了,因为主管户籍田地的主事或其他官员比如户部官,必须是要看本朝田律的。他是在烨朝【律法全书里田律篇】上看到的,也只是一语带过,很容易被人忽略。

林亦的办法是,让里正征得村民的同意,然后去衙门办理开垦荒地的事,当然他的意思是村里剩下的两百多亩荒地全部开垦了。

里正听了林亦的话傻眼了,这这这还有这样的事,他怎么不知道,听都没听过,激动的看着林亦:“你说的当真,当真可以五年以后在给开垦荒地的银子。”林亦非常确定的点头:“不过五年内还是要每年都上缴一成的粮税,这样村里人会不会很犹豫啊。”

面对林亦的说的问题,里正根本不当回事,以种地为生的农村人,哪家最想的事,不是自家田地变多啊,那一成的税算什么,勒紧肚皮的事。

新安村每次有大事发生都会敲锣,这时听到锣声大家都会到村子西边山下的空地集合,都知道这是里正召集他们,有事要对他们说。

西边山下这里就是村里去坟地的必经之路,村子建设好后就把这里整理出来作为村里广场,有事时大家都聚在这里,古代人是很遵守孝道的,对先祖都非常敬畏,还特意在这里修建了祠堂。

古代的祠堂是一个家族供奉先祖牌位,和办理家族事宜的地方,不过新安村不同,新安村的村民都是逃难过来的,家家人丁都不多,姓氏还杂,哪家也没钱和实力自己修建一所祠堂,后来村里老人提议,大家一起出钱出力修建一所祠堂共用吧。

当时也是无奈之举,但是现在却很好的融入了新安村村民的骨血里,让大家更亲近更团结更有凝聚力了。因为他们的先祖牌位都是供奉在一起的。

当初要不是程公子出手相救,他们喻家就彻底断在他的手里了。他喻家全家二十余条命,都是程公子救的,以后就会以程公子马首是瞻,这就是他们喻家报恩的方式。

喻笙听到父亲的话一脸委屈:“我当然知道感恩啊,那林公子不是前几天过了孝期了吗,怎么还没有动静啊,我这不是着急吗。”

他们喻家世代祖传泥瓦木工手艺,盖房建塔修桥京城有多少大宅子是出自他们喻家建造的,现在整天在院子里做木工真是憋得慌,还有就是林公子迟迟不来让他心慌。

喻闵理解二弟焦躁的心情,他又何尝不是,摇摇头继续手上的伙计,一会院子里又重新想起嘎吱嘎吱锯木头的声音。。。

林亦把家里收拾好,吃过午饭后,又练了一个时辰的字,看着自己写的字,他也很无奈啊。

他这三年天天练习,竟然就只是进步一点点,都对不起他这三年写字浪费的宣纸,把笔洗好放到笔架上,把桌子整理好后,在书架暗格中拿出几张银票,放到怀里整理下衣服走了出去。

他今天要去南边的宅子一趟,就是他买的田家三进的宅院,他买了以后从新起名叫静园,现在住着前两年,程慧娘在京城带回来的人。

听程慧娘述说他们一家的遭遇时,林亦第一次正面的感到,烨朝阶级划分意味着什么,贵族特权和官僚可以轻易的践踏底层人的生命。

原来县衙跟那些世家勋贵比起来,就是股清流。

就像喻家祖传泥瓦木工手艺,世代匠籍工民,京城里有很多权贵商贾的宅院,是出自他们喻家之手。

可是就因为一位世家权贵的爱妾,嫌弃他们盖得凉亭不好看,说他们不尽心,竟然让他们全家都获罪。

要不是程慧娘听子君县主提到这个事情,让子君以公主的名义救了下来,他们全家二十几口人都要被流放,就这样对方还提出不想在京城看到这一家人。

所以程慧娘跟他们谈好来当老师,把他们都带回来了,这虽然是他们的初衷,但是还是让林亦感到愤怒,这样的人家在现代都是艺术家,对他们做出的成绩和对国家贡献是要受人尊敬的,可是在这里这样的人家,竟然被这么对待,被随意按个罪名竟无处伸冤,只因为他们是工民!

唉想的在多都没用,谁让这里是烨朝呢,社会阶级分等级,他只有努力做士民还有地方说理,每每这种时候他就特别怀念现代,原来他以前竟然生活在那么好的时代,而他竟然没有在意过。

林亦没有从村子里走,而是从他家出来上官道,田地主家就在新安村南面,临近官道,这么走稍微比村子里远些,但是人少。

现在新安村的人对他有点太热情了,因为他教授大家种植枸杞树,让大家都赚到钱,盖房都过上了好日子,对此村里人看到他都会拉着他让去他家吃饭,每回都要拒绝几次才能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