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仙路 第11节(1/1)

衣服你要自己做,一针一线的缝,上面的绣花你要一点一点的绣,脚下的鞋子,你要一层布一层布糊出鞋底,再一针针的纳出来。

衣服尚且如此,还有被褥帐幔等等的细软活计呢。

夏时用冰,天冷看碳。喝个热茶得小炉子慢慢烧水......

再有房间大了,搞个卫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院子里的卫生,整个府邸的卫生,哪不需要人?

一切靠人工的生活,哪不需要人手。

总之,有些人家是真的排场大,像荣国府,闲着磨牙的就比干活的多。

但像林家以及跟林家差不多的人家,不排除身份需要,但为了生活便利却是少不得人的。

黛玉听奶嬷嬷她们说话的时候,小手时不时的摸了摸脖子上的碧玉铃铛。

黛玉经常有些好东西,有的是贾敏给的,有的是林如海那里得的。也有各家走礼盐商送的。侍候的下人见黛玉戴了个碧玉铃铛,便也没多想。

黛玉要年后才正式跟米嬷嬷学规矩,因此年前这些日子米嬷嬷一边跟着奶嬷嬷江氏观摩黛玉房里的大小事,一边顺带手的调.教黛玉名下的丫头。

米嬷嬷已经有了某种觉悟,她想接下来的时间黛玉怕是也没心思跟她学规矩的。比如说,

先是年前不学规矩,接下来必是正月里怎么学规矩,然后便是即将搬家无心学规矩,最后则是路上赶路学啥规矩。

真正开课估计要等到林大人新任上安顿下来吧。

别说,黛玉还真是这么打算的。

只要繁哥儿平安长大,她一个妖精,还完泪就可以撒丫子颠了。学的什么规矩,对着那一山的妖精玩这个?

怕是会成为几百年的笑谈嘞。

╮(╯▽╰)╭

黛玉早先跟贾敏出去应酬,也认识了些小伙伴。不过这大半年到是都疏远了。

也因此年节时,黛玉也不用想着给小伙伴送什么小礼物。省心又省事。

其实按着贾敏的心思,她是希望黛玉能在做女儿的时候多结交一些手帕交的,将来彼此成亲了,虽然不似在家时联络方便,但好歹都是一点人脉。

但出了甄家的事,贾敏又担心她家只知憨皮憨玩的闺女再被别人家居心不良的小姑娘骗了,心里一阵担心。

见那些人家都极懂得趋吉避利,提起来的心倒是放下了。

这样也好,也让闺女见见这人生百态。省得得势时再被小人哄骗。

林家与甄家交恶的事,不远千里的传到了京城。

贾母歪在榻上,一边由着丫头捶腿揉肩,一边闭着眼睛在那里寻思着里面的道道。

贾母上了年纪,荣国府中一应大小事情都是二太太王氏和大房的琏二.奶奶小王氏管着。

两个王氏同出一门,原是亲姑侄,现在又是婶子和侄儿媳妇的身份,看起来倒是比旁人亲密。

表面上这二人管着整个荣国府,但实际上,贾母的心腹仍在府中担着极重要的差事。姑侄俩的一举一动瞒不过贾母那双成了精的眼睛。

这次甄家和林家的事,贾母不是不知道。但想着不过一个早产的孩子,没有今天这出事,也未必能养成。甄家势大,甄贵妃又有圣宠,元春在宫里也多有倚赖甄贵妃,一个早产的哥儿,若是能解开两家的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再一个...倒是没想到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原著中贾母初见黛玉时哭成傻逼,未尝没有放纵旁人欺负自家闺女,害得自家闺女年纪轻轻就病逝的悔恨。

思绪半了一圈,贾母睁开眼睛,问了一句,“宝玉呢?”

鸳鸯闻言笑道,“老太太许是忘了,宝二爷今儿一早便和太太回王家赴宴去了。”

除了宝玉和二太太去了王家,琏二爷夫妇以及三姑娘也都一道去了王家。不过鸳鸯想着老太太未必关心这些人,便没说。

“老了,不中用了。昨儿宝玉还央我一道去热闹一天呢。”

听到这话,鸳鸯只一脸笑意的捧了一句,“宝二爷最孝顺不过了。”

听鸳鸯这么说,贾母笑着点头,心里那点愁肠都放下了。

甄家重要,女儿女婿同样重要。但她还有宝玉。

宝玉衔玉而生,必有大造化。

贾母深信她孙子有造化,但也不想想她孙子过年才八岁,若没那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甘罗十二岁拜相的奇智,以她七老八十的年纪,怕是闭上眼前都看不到她宝贝孙子一步一步登天梯了。

说起宝玉的那块玉,黛玉都觉得贾母挺心大。

又是衔玉而生,又是来历不凡,大造化。

传出这样的话,皇家既不加害,也不加封难道就不能说明些什么情况吗?

太 .祖皇帝当初起义的时候,好像也就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天象做了由子吧?

难道是之前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做了什么?

可那也不对呀,若真的做了什么,贾家到了后来也不能抄家抄得那么干脆利落吧?

总不能看着时间差不多了,赖头和尚他们再跑到皇帝跟前来一句‘天凉了,让贾家抄家吧。’

囧死了有没有?

黛玉歪头,一口整齐的糯米牙咬住艳阳喂到嘴边的点心,心里想着这些不着调的事。

做人不能太阴暗,皇家也许也有真善美呢~

皇家有没有真善美英莲不知道,但她这会儿子却真希望她的拐子爹能够真善美一下。

英莲已经十岁了,她自小长的好,人又聪慧,可惜哪都好就是命不好。

三四岁的时候看个花灯还被拐子拐了,这些年,挨打都是按顿来,一天三顿偶尔还要加顿宵夜。

她记得她叫英莲,姓甄,世居江南。家里小有资产,呼奴唤婢。

至于父母姓甚名谁,当初在家时,身边的下人也都只是老爷太太的叫唤,倒不曾让英莲知晓。

开始的时候英莲不知道拐子爹为啥总打她,后来英莲知道了。便装做忘记自己身世的模样,有意亲近拐子爹。

效果不错,就是这拐子爹忒不是东西,总拿打骂她当成过日子的消遣。

英莲心眼极多,时常趁着拐子爹喝多的时候,偷藏拐子爹的银钱。等悄悄藏了差不多二两银子,英莲便趁着拐子爹出去的时候,揣着这二两银子和两件带着补丁的衣衫跑了。

然而上天就像在跟英莲开了个玩笑似的,刚离了虎穴,又进了狼窝。

她不过是跑累了歇了会儿脚,就被金陵城最有名的一家青楼掠了去。

都不知道哪来的卖身契,她被强按了手印丢到下房里‘去火气’。

二两银子被收走了,带出来的补丁衣衫也被丢了。

净饿了三四天,英莲被带出下房。

头发被剃光,身上的衣服和脚下鞋都被扒下来换了套干净没虱子跳骚的。

洗了个澡跟褪层皮似的,遭的罪就别提了。

好在她年岁小,又长了一副好容貌,楼子里的老鸨上上下下又摸又打量了一回,决定先养几年再梳拢。

英莲闻言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心里开始策划第二波逃跑计划。

第12章

因为姿色好,英莲在楼子里的生活还不错。每顿都能吃饱饭不说,还不用干粗活,身上的衣服也不再有补丁。

不过英莲还记得她自小家里的富裕生活以及家里那个时常照顾她的丫头多么体贴周到。

也因此现在的生活英莲并不满意,她想回家去,她做回她的大小姐。

不单单是锦衣玉食的生活,更是这天地之别的社会地位。

富贵人家的小姐和楼子里的姐儿,犹如云泥。

自小就跟拐子爹在市井中长大,英莲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如今的生活虽比以前好,没再朝打夕骂,到底与曾经的日子不能相比。落差忒大的生活,也导致了英莲那颗心一直在躁动着。

其实英莲出生的甄家并非是她记忆里的大富大贵,那时她年纪还小,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都比较有限,再加上当时她是父母盼了多年唯一的孩子,吃穿用度上自是娇惯异常。

父母便是如此,宁愿亏了自己,也想要给儿女最好的。甄士隐和封氏日常所用皆是一般,但英莲当时所用却尽是上上等之物。

英莲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她恍惚记得她家附近有个庙,庙里香火极盛,时常弄得他们家院子都是檀香味。

如果那年她没有去看花灯就好了。

想到这里英莲心里就是一阵恨。

恨自己,恨那个玩忽职守的下人,恨拐子爹,也恨父母的疏忽......

拐子这种事,就是没摊上的人家都是恨的。更何况是摊上的呢。

甄士隐自那年丢了长女,对当年出生的小女儿更是眼珠子似的看着。生怕再出一点闪失。

当年长女走丢,妻子伤心过度晕了过去,这才意外诊出两个月的身孕。若非如此,他夫妇二人怕是昼夜啼哭,无心生活了。

这个孩子来的及时,又让他们夫妻二人重新燃起希望。

只可惜妻子怀孕生产时到底因为长女的事伤了身子,她和小女儿的身子都极为孱弱。

想到那一年,先是长女正月元宵节走丢,紧接着三月中葫芦庙炸供引起火灾,最后阖家去了城外庄子又连遇匪患,举步艰难。

他们本来是想要依附岳家生活,只大如州路途不近,一家子病的病,弱的弱实难成行,最后只得收拾家产寄居蟠香寺。

膝下又有娇儿,他夫妻二人竟是多番为她考量。待到女儿长至三四岁时,甄士隐与旧交一番联络,雇聘了口碑极好的镖局护送全家去了位于西北的清凉书院。

甄士隐此番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去书院教书,一来生活安隐,二来也可就近观察青年学子才学品性以为择婿。

最后教书育人,不违本性,又可桃李满天下,为自家和女儿结一份善缘。

女儿生的花容月貌,虽年岁尚幼却可观其年后之风姿。趁着女儿年纪还小,趁早赶路,也免了再生波折。

甄士隐最开始是想要在江南的书院谋一教授职位,可惜江南文风盛行,此域书院非成名大儒无人敢教诶,为此才会选了西北之地。

深思熟虑后,甄士隐又与其妻封氏促膝深谈一番,夫妻二人这才分头准备,带着女儿和家私妥善离开江南。

.

甄士隐带着妻女去了西北教书,一书院的大好青年可着他扒拉来,挑拣去。再加上此去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又结下不少善缘。虽然这些善缘仍未帮助他找回长女,倒也庇护了他们一家仨口。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便是其取名英琪的幼女因父母溺爱和紧张呵护,到了西北竟是直至出嫁都未离开过家门。

性子越发天真痴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