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29)(1/1)

船工壮着胆子,颤声争辩:明年春天到了,孩子要上学,他们肯定要用到这些,不值什么钱都是些书和纸笔

为首那个伤兵看了良久,脸上肌肉抽搐抖动几下,狠狠摔下草帘,仅剩下的那一只尚还完好的眼睛泛红,哑声道:下船,让他们走!

船工飞快装好被弄散的东西,跟那些伤兵鞠了一躬,趁夜离开了。

岸边,伤兵们注视江面上的那艘小船。

片刻后,那队伤兵掉转身回去,没有一人说话,沉默走入夜色深处。

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想活下去,但此刻他们有更要重的事要做。

所有人还在等着来年春天。

他们也相信,一定有春天。

第169章 三川渡口

谢璟身边有常年行走川江的老人,他听了对方的劝谏,调动手下所有船只,夜航行驶。

也只谢家所有入川船只,不论江轮或是小船,未损失一条。

九万吨物资,尽数运送入川。

蜀地,码头上。

轮船上人员、公物、行李挤得水泄不通,岸边更是站满了人,好些拖着行李背囊,也有一些憔悴狼狈只来得及抱紧怀里的孩子,跟着逃难的人群纷纷涌向岸边,或是寻找相识的人,或是去寻找地方安置。

谢璟做完手头的事,从码头又找了半晌,一直到胡达等不及带人来找,这才得知九爷尚未抵达,船要等明日午时才到。

谢璟毫不犹豫道:那就我在这里等。

胡达苦笑道:小主子,这怕是不成,家主还在等你回去,一早就在问了,若你要在这里等,怕是一会他也要找来,黄先生那边还有好些事要做,白爷那边也说了要先安顿人谢璟被人群挤着往前走,胡达伸手护在他身侧,嘴里还在劝:事情实在太多,还是先回去一趟,总归自家的船,总要回来的。

谢璟犹豫片刻,还是摇头。

码头上的事也不少,而且他心里七上八下,实在担心的很。

谢璟一路劳累,但也没抱怨一句,他不肯离开码头,就在这里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事。谢泗泉大约是真的忙,只多派了几个人来帮他,自己并未过来,谢璟倒是在码头瞧见了黄先生一行人,黄明游带了一些学生写了告示,贴在周围帮助难民,还熬煮了粗粮粥,如今粮食金贵,也没什么讲究,能吃饱就已是最好的了。

谢璟帮着黄先生一起搭了粥棚,又弄了两车粮食,让老先生感激地一直念他的好。

谢璟弯腰扛了麻袋,起身掂了一下:先生不必谢我,若是九爷在,他也定当如此。

黄先生笑道:他是我的学生,你不同。

老先生想说他心善,还未等开口,就听见谢璟说:一样的,我是九爷带出来的学生,也算是您的门徒。

谢璟话少,说完就去干活,肩背手扛,完全不像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少东家,干活不惜力气。

有了谢璟一行人帮忙,黄明游手头的事倒是顺了许多,即便如此,老先生忙碌一天下来嗓子也哑了。

入夜。

码头边房舍简陋,谢璟和众人挤在一处围着火塘取暖。

火塘上架了一口铁锅煮粥,下面烘烤着山芋,有学生在小声问着不懂的知识,黄先生趁着饭还未熟,跟他们耐心讲解。

谢璟看着篝火,微微走神。

黄明游披了一件厚夹袄,用木棍翻找出烧熟了的两只山芋给他,低声同他说话:可还习惯?

谢璟接过来双手倒换几次,吹了上面的灰,咬了一口道:习惯,舅舅也常烤给我吃,挡饱。

黄明游看他一眼,自己先笑了。

白天累了一天,众人填饱肚子,很快就埋头睡了。

谢璟也累,但他一直未能入睡,直到天蒙蒙亮的时候才略微合了眼睛,可即便闭了眼也休息不好。一闭上眼睛脑海里闪现的都是以往九爷生病时的情形,像是他亲身经历了一遍,太过真切,心肺隐隐作痛,连呼吸都觉得艰难。他心里记挂九爷,再躺不下去,一早就起来去了江边等候,他心里知道现如今已和过去不同,但昨天梦境里的种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又让他一时分不清真假,一颗心七上八下,慌得很。

谢璟沿着滩头走了一阵,江面上起了雾气,一时也看不到太远。

不远处有马帮的人来接货,隔着老远都能听到人吆喝的声音,不止这一处,离着这里几十里远的另一处能停船的滩头也是如此。

一直到中午的时候,谢璟还未等到人。

不止如此,原定的江轮也一艘没来。

不多时,谢泗泉亲自找了过来,一见他就开口道:还在这里等什么,走走,从宜昌最后过来的那些江轮已换了渡口,快些跟我过去!

谢璟被拽着走了几步,又问:舅舅,是都换了,还是

谢泗泉在码头上护着他,急匆匆道:都换了!不管是沪市还是宜昌,但凡转来的江轮都不在此处,这里不安全!

谢璟快走两步,又回头去看:还未跟黄先生说!

谢泗泉扯着他的手不放,喊道:我让胡达带人去找黄先生了,他比你还快一步,别停

谢璟回头看了一眼江面,紧跟在舅舅身后,大步离去。

新渡口名叫三川,原是一处废弃的旧码头,如今战事紧急,匆匆重新搭建了做临时调度用,一船船物资运进三峡,沿途可见堆满了器材。

谢璟抬手掀起车帘去看,路上听舅舅匆匆讲了几句,原是就在昨日有两艘江轮被日军掳去,万幸损失的并非军工器材,只是一家棉纺厂积攒下的近万吨白坯布。也是因为如此,才临时改了航线,也换了渡口。

这已经比预想中的好了太多。

谢璟心里明白,但听舅舅说起的时候,心还是被提起来了一瞬,待听清没有九爷一行的名字之后才缓缓吐出一口气,手指都已攥白。

谢泗泉道:你别担心他,白九那人狡猾的很,不会出事。他看着谢璟眼眶下的阴影有些心疼,抬手碰了碰,叹了一声。他才找回外甥没两年,若非谢璟坚持,他怎么也会舍得放他出来做这些事,谢璟小时候吃了太多苦,他疼他爱他都来不及,恨不得把人藏进西川城里稳妥过一生。

三川渡口。

江轮果然陆续来了几艘,下来船的多是逃难的人,老的少的都有,并未看到九爷一行。

一直到傍晚,轮船上只见人,不见货物。

船上挤满了逃难而来的人,甲板上都设了铺位,人挨人,有些直接踩到棉被铺盖上面,都是泥印子。后面两艘船紧跟着停靠在码头,情况比前一艘更为严重,莫说甲板,甚至烟囱上都趴着几个孩子只是这一次从船上下来的多是妇人和孩童,偶尔见到几个年迈老人,一个青壮男人也没见到。

接连几艘都是如此。

没有哭喊,没有呜咽,只面黄肌瘦的人们一队队走下来,他们身上衣服尽然不同,表情紧张,但已在极力隐忍,每个人眼眶都是红的。

当地官员已派人前来疏散安顿,人群缓缓向前,背后是滚滚波涛,只听闻江轮汽笛鸣声。

困守宜昌三万军民,在最后危难时刻默默做出了选择,让儿童和妇女先行。

黄先生站在路旁,他两鬓花白,手里还握着一支笔正在帮忙写告示,此刻却直直看向这一支队伍;一旁的学生已经哽咽出声,眼里浸满热泪,连手上的那一碗热粥都握不住似的微微颤抖着。

民心不死,国脉永存民心不死,国脉永存!先生口中喃喃,冲着江面忽然深鞠一躬,再抬起头时已泪流满面。

谢璟守在此处不肯离开,直到入夜也未再等来一艘船。

谢泗泉陪他守了一夜,晚上一起坐在火塘前烤山芋,一边拨弄火苗一边嘴里念叨:还未来得及告诉你一声,你爹已经平安到了,他身边带了一些学生,特意绕了远路,今日早上刚进了西川城,啧,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自己瘸了一条腿,还非要走山路。

谢璟拧眉:之前不是说只是擦伤,怎么还没见好?

谢泗泉单手拿木棍,哼了一声道:他这么跟你说的?

谢璟抬头看他。

谢泗泉道:你爹那人脾气倔起来像头牛,非说自己年纪大了,这些年尚还有几分薄面,想多做些事,出份儿力,瘸着一条腿四处奔波,他凑近了一点对谢璟道,我可是听医生说了,他要是再不好好修养,那条腿搞不好要锯掉,你猜他怎么说的?他说自己这一路都没用伤腿,都是单腿蹦跶

谢璟又好气又好笑,但也只叹息一声。

谢泗泉摩拳擦掌:他这人简直顽固不化,璟儿,你回去好好训斥他一顿!

谢璟视线落在谢泗泉手腕上,问道:舅舅,你手上怎么了?

谢泗泉不动声色拿衣袖遮了下,随意道:哦,就骑马的时候不小心擦碰了下。

谢璟不信,握住他的手掀开看了下,绷带还算干净,但是上面的伤药气味浓重,胳膊上还带着灼烧痕迹,并不像是擦伤。只是舅舅不说,不想让他担心,谢璟也就没有多问,取了随身带着的药粉、绷带,帮他重新包扎了一下。

谢泗泉念叨贺东亭的这些话,也只能在谢璟跟前说说,再提起其他,语气多少还有点酸意:外头现在都在夸你爹,白九统筹大局,你爹也没闲着,雇了好些木船帮了不少人,不过也算有些成绩,他之前往返在几座城之间为工厂拆迁运输忙碌,呼声颇高,如今一来上头就委派了他新职务,你瞧着吧,征地重建这桩事,免不得又要奔波数月。

谢璟笑了一声:他和阿娘好像。

谢泗泉不痛快:他怎么能跟你阿娘比,你都没见过,你娘比他厉害多了!

他们是一类人。

你都没见过

我就是知道。

谢璟给他系好绷带,小心挽起一点袖口,声音轻而坚定。

谢泗泉看着他,过了一会,缓声道:你和你阿娘才像,璟儿,若是,若是等不到,你就跟舅舅回西川去,好不好?

谢璟注视着火塘,并未回答。

两天后。

谢璟终于等来了九爷一行。

朝阳初升,江面上雾气弥漫,过了好一阵才慢慢看清江轮身形,由远及近缓缓驶向码头。

船上走下许多背着行囊的人,谢璟逆行而上,拨开人群,眼里瞧见要寻找的人一下就亮了。他走得太快,胡达等人都追不上,险些被人群冲散,谢璟不管这些,他看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眼里也只剩下对方一个。

九爷比旁人要高,远远看到谢璟,也在向他走去,虽脸色略有些苍白疲惫,但他是自己站着的,一步步走来。

九爷想起在北地商号那次,大雪覆地,冷的几乎没了知觉,也是谢璟这样一步步趟雪走来,还有无数次谢璟来找他的时候,都是这般,眼睛亮晶晶的,隔着老远就先伸出手,亲亲热热喊他一声。

好像一直都是这样,从未变过。

九爷伸手,对方立刻紧紧握住。

谢璟那一声还未喊出口,人流涌来,九爷将他护在身前,搂在怀里低声轻笑:我在这,璟儿莫怕。

第170章 终章

战时条件艰苦,通信也颇为不顺。

即便如此,众人也慢慢在西南后方扎下根,一点点建起新厂。

曹云昭听说白九爷来了,还特意过来看望了一趟,带了不少的东西,他之前受了白九的帮扶,这会儿已是难兄难弟,自然也要帮他一把。曹公子一进门,就先感受到了一阵暖意,房屋里比之前少了一些摆设,但和往年冬天一样暖和。

九爷坐在窗前正在和谢璟说话,见他进来,停下手中翻页的书,问道:怎么有空来我这里,出了何事?

曹云昭摇头笑了:没事儿就不能来瞧瞧你?

九爷招呼人搬了椅子给他,同他聊了几句。

临近年关,工厂已经安置下两家,其余的也在按部就班,来年开春就能上机器,两人都是旧相识,虽一个在官场一个在经商,但几句之后就说到了一处去。

曹云昭道:眉山比这里稍好一些,不管是以前带来的工人,还是新招揽的,上面发了一些救济粮,瞧着还能熬过年关。只是学生那边,我听人说起,有些学生孤身前来又逢家乡战乱,好些请愿参军,书都读不下去了

九爷缓声道:路是自己选的,既有心报国,那就让他们去吧。

曹云昭叹息,又问:黄先生他们在这里的学校建的如何了,听说被炸毁了几栋楼?

九爷轻咳几声,一旁的谢璟就端了热茶,他喝了半盏之后道:是有这么回事,校长办公室被炸得就剩下一堵墙,先生苦中作乐,说这叫室徒一壁。

这么凶险!

是,幸亏无人伤亡,校舍已在重建。

谢璟给曹云昭添茶,茶汤清淡,也没以往那边讲究,对他道:黄先生说,炸得毁的是建设结果,炸不毁的是建设经验,依旧每日在瓦砾中上课,这里的学生们倒是还好,每日苦读,瞧着颇有干劲。

曹云昭:年节可有安排没有?

谢璟道:正在和九爷商量。

曹云昭又看向白九,白九爷略微沉吟片刻,道:从南边运来了一些蔗糖,打算做些糖果、点心一类,分发一下,按人数给吧。他抬头看了曹云昭,又道,蔗糖可以分你二百斤。

曹云昭张张口,就见白九爷摇头:再多不能给了,我还有其他用处。

曹云昭到了嘴边的推辞又咽了回去。

他心想,白九这人也是有意思,不管什么时候,如何落魄,看起来都永远是居上位者,他潜意识认为,你是来求他的。

曹公子想了许多,一句话不说,喜滋滋白得了二百斤糖。

他瞧着白九和谢璟低声说话,两人做事瞧着越来越相似,面上忍不住微微露出笑意。

黄先生说教出了他们两个好学生,他如今瞧着,谢璟才是最好的传人,跟在白九爷身边做事利落干练,一颦一笑,都有些神似。

除夕晚上。

西川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手中都分到了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一捧花生、几颗糖果,有些学生在操场上席地而坐,用说笑来勉强排遣思乡之情,这是他们二十多年来过的第一个流亡在外的新年,不少人不敢提起故乡,他们的故乡已经沦陷,提起来怕会忍不住痛哭出声,只能呆呆望着北方,仿佛能透过重重山峦看到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