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620节(1/1)

“如此,大明能够再继续两百年的功勋,应有李卿的一半。”

李起元一愣,他没想到天子会把黄河的治理看得这么重,但他立即向朱由校保证。

“陛下,臣回固原就立即着手做先期的准备,一定会在五年内,让陛下见到初效的。”

翌日,朱由校带着亲卫送李起元离开行营。

李起元对天子进谏道:“陛下也该早日返京了。春闱虽延期了一个月,但是殿试还等着陛下主持呢。”

朱由校点头:“朕就等着鞑靼大军到了以后,给他们一个教训就返回京师。”

李起元对好战的少年天子也没再进行更多的劝阻了,他知道自己说了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知道凭借蹬口这里聚集的六万多禁军,还有宁夏卫、羽林卫的兵马,近十万的人马集合在这里,还有朝廷运来的新式火炮、炮弹,天子要是没能在这里与鞑靼来一场大战是不会甘心的。

他是一点儿也不担心天子会战败的。只一心盼着天子能够一次与鞑靼打过瘾了,再没有来西北的念头。他只一心盼着鞑靼大军早点到,早点打完也好让天子放心返回京师。

李起元还没有到宁夏镇呢,鞑靼的十几万大军就到了蹬口。李起元在宁夏镇得到消息的时候,对已经回到宁夏镇的马世龙说:“吴尽忠最担心的就是宁夏镇的那些回族等人闹事儿。蹬口那里已经开战了,宁夏镇这里就必须要稳定。天子在西北,可不能给天子一个咱们不能稳定三边的坏印象。你是回族,你出面去处理你那些族人闹事儿最适合了。”

马世龙对自己没能再跟随天子作战,懊丧得像死了亲爹。从他回到宁夏镇,宁夏的回回们听说他执掌宁夏镇立即都老实了八成。因为这家伙太心狠手黑了。另外还因为马世龙的威望高,想煽动回回们做对,一般都没人敢应。

现在三边总督对自己寄予厚望,他立即应命。

“李大人放心,有下官坐镇宁夏,谁敢炸翅,下官会令他后悔为人的。”

李起元在宁夏镇停留了十日,等到了天子大胜的消息。得知了部分将领率军追赶鞑靼败军、追出去有五百里远,然后乘东南风起来的时候,一边放火烧草原,一边慢慢引军退回了蹬口。

还等到吴尽忠、尤家兄弟带军回到宁夏镇,得知贺兰山的大大小小三十六个山口、阴山的北面等都实行了烧荒五百里的行动。

得知天子带军从黄河的前套去大同、然后返回京师的消息。

得知了鞑靼在蹬口的具体损失,李起元明白天子以自身为饵的一战,将护佑三边起码在三五年内是太太平平的,不会再受到来自北边的威胁了。

大捷的消息先天子一步送回到京师。京师沸腾的同时,朝廷也收到了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的急报。

永宁彝族土司奢崇明起兵叛乱,分四路进攻四川各地。在历史上,奢崇明利用大明在辽东屡屡战败之际起兵,想乘着大明辽东不安、西北受地,效法汉高祖旧事。

但是现在大明天启帝换人了,辽东战事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可是奢崇明准备了数年的反叛,在得知天子西北出征三个多月,还没有定下归期时候,认为朱由校一定是重蹈了朱家皇帝被俘虏的旧事、误以为天子将难以回到京师,悍然令其妹婿樊龙和部将刘彤率领两万的步骑兵去重庆。

重庆巡抚许可求不准许奢崇明的妹婿樊龙、部将张彤带军进重庆。言没有军部调兵的指令,奢崇明次行为涉嫌造/反,将其拒之在重庆的城门外。

樊龙、张彤立即开始攻打重庆。不果,掉头攻下合江、泸州、播州,遵义,而奢崇明一边围攻成都府,一边着手建立“大梁”国,设丞相以及五府官员等,整个蜀地震动,陷入慌乱之中。

兵部尚书崔景荣接到这样的八百里急报,快步到内阁与几位阁臣商量。

“陛下已经在回京的途中,此事要不要告知?”

叶向高立即明白了崔景荣的意思,他是怕天子从山西直接入川平叛。

刘一燝已经顺利完成杭州城的改造回到了京师,他和韩爌、叶向高、崔景荣都立即看向了方从哲。

作者有话要说:  李起元1559年出生,1586进士,1629年辞世。

历经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先后任职知县、主事、参议、副使、参政、布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南北两京户部尚书。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太子太保、太子太傅。

李起元在管理户部后,遵旨会议事该署部事左侍郎陈所学等扵五二月二十日,题为恭陈饷额出入亏欠之数及臣部转输接济之艰,仰祈圣明珍念严勅省直抚按督征,并差部官分道守催。 召开九卿十三科道会议,对天启朝财政混乱,税贼拖欠严重与税收不情理,作出了十三项改革措施。

现存李起元所撰《计部奏疏》十卷:(16开精装全三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图书详描述:

《计部奏疏》十卷,明李起元撰。李起元曾官三边总督。天启时的明朝已内外交困,北有满兵,南部云贵川也不安宁,财力枯竭,他向皇上表示,宁愿留在南京任留都的户部尚书,请另物色更合适的人选。皇帝不准辞,他于五年二月到任。所上第一篇疏即《辽饷中断,万分可虞疏》。李启元在户部尚书在这个管理全国钱粮军饷的要害职位上很为难,书中各篇奏议大多是为钱粮短缺而楸心、叫苦的。此书祥细记录了明末天启五、六两年间的全国经济生活状况,是研究这一时期政治、经济、赋税、盐课、军事、评判史,以及王朝如何走向衰败、灭亡历史的重大数据库。

******

历史上

天启元年(1621),后金崛起于辽东,明军屡败,为解燃眉之急,明廷征调奢崇明率所部兵马援救辽东,奢崇明趁机派遣其婿樊龙、部将张彤率领步骑兵二万来到重庆。1621年9月17日,趁校场演武之机,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全蜀震动。

奢崇明的叛乱,其党樊龙占据重庆达九个月,为其声援。重庆地势险要,三面临江,其出入必经要道惟佛图关至二郎关一路。樊龙自通远门城壕至二郎关连营十七,宿精兵数万。天启二年五月,朱燮元督秦良玉等夺二郎关,总兵官杜文焕破佛图关,乘胜进逼重庆。二十七日,燮元以计擒杀樊龙,生擒龙子友邦及其党三十余人,遂收复重庆。

第878章 木匠皇帝133

说来奢崇明的叛乱已经没有历史上那么大的势头了。首先他妹婿攀龙和部将刘彤, 没能没得到历史上为增援辽东而举行的阅兵巧宗带兵进去重庆、没能借机杀死重庆巡抚许可求等几十位官员和将领。

重庆这座山城易守难攻, 攀龙没能成功占领重庆,哪怕奢崇明如历史上那般建了“大梁”国、设立了五部、也有了相当数量官员,在京师内阁成员看起来,那就是一个有声势没实际的虚飘的幌子。

还不如当初的建奴那“大金”国给朝廷带来的震撼强烈呢。这“大梁”过就是一伙趁乱火上浇油的失心疯子。

为什么要这么说奢崇明呢?

天子年前突然领军西征, 似乎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西北军情紧急的迹象;且天子在西北耽搁的时间也比辽东久,可就是这样, 难道就是天子对鞑靼没了招儿、可能遭遇了土木堡一样的败绩,不是失心疯了吗?

难道大明在二月初始三省三十余府州县多处发生了地震,就以为大明朝廷陷入困局之中无力南顾啦?

岂不知朝廷自从设立了应对紧急情况的那笔救灾款项,那些从禁军淘汰下来的四十岁以下的军卒,就被编入应急赈灾之新队伍中了。

即便天子不在京师、不能立即得知、处理地龙翻身这样的事情, 只要有银子, 大灾又如何?六部和内阁商议之后,救灾、赈灾等事,早就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做着呢。

事后内阁只给天子送去了一个三百里加急的地震救灾应对措施报告, 一个月后又给准备返程的天子送去一份地方政府的救灾结果汇报。

有了天子授权, 各部尚书做任何事情都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

所以左布政使朱燮元用八百里加急报上京城的四川叛乱,让兵部和内阁首先要考虑的、反而是该不该立即告诉天子此事。

方从哲一向是偏犹豫不肯拿主意的人, 这时候见大家的目光都在看自己, 他却立即拿定了主意。

“这事儿不必让天子知道, 天子能顺当、平安地回到京师才是上策。重庆和成都两府都无失,等天子到京了,无论是派禁军南下、还是调白杆兵回川。都可以轻松平叛的。”

崔景荣见内阁首辅拿了主意, 按天子的行程计算,现在应该过了大同府,没几天就能到京师了。但是就这么瞒着天子不太好?可是刘一燝、韩爌、叶向高都没反对,他觉得自己没必要与内阁的阁臣争。最重要的是他一部尚书对四位阁臣争不赢。

于是他就试探着建议道:“依我看辽东战事基本完结了,有那几万禁军、还有辽东的将士收尾也就差不多了。四川的叛乱,还是白杆兵回川比较好。

因为秦将军她熟悉四川、白杆兵也都是川人,适应南边的水土,眼看着天气热起来,北边的禁军调去南方打仗,未必会适应四川的湿热。”

对于崔景荣所提的建议,内阁一致同意。但是调白杆兵回四川之事,那是一定要报与五军都督府才能行的。

当英国公和定国公得知奢崇明叛乱,吃惊地瞪大眼睛。刚刚轮回京师修养的泰宁侯,凭借其在辽东的战绩,在五军都督府有了发话权。

他毫不掩饰地对兵部尚书、英国公和定国公说:“建奴的‘大金’刚刚被朝廷收拾的快灭族了,怎么彝族又冒出来一个‘大梁’?这是着急要灭族、赶着与建奴去做伴?”

泰宁侯的话听起来有点儿尖刻,可想想还就是这么回事儿。俩国公世子带着两万多的禁军、还有辽东那几万军队,加上一万多的白杆兵,横着竖着地在辽东拉网式地建奴,力图不漏掉一个小部落。即便是逃往朝鲜的,也派毛文龙带了几千人追过去了。

那不就是奔着灭族的架势在忙乎。

泰宁侯这次轮休回京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问天子拿到主意了才好行事。就是朝鲜在大明败给建奴之后、扛不住建奴的压力而附庸“大金”国。这个附属国背叛宗主国该怎么处理的问题,泰宁侯有着自己的小心眼儿。想先与天子私下里沟通好了,免得被那些文臣用大道理拿捏了。

英国公不管泰宁侯怎么说、内阁和崔景荣怎么想,这么大的事情方从哲敢瞒着不告诉天子,让他心里非常地不落底。但是内阁和兵部联合做了决定,他们有这个权利。虽说天子已经离开大同在返京了,他犯不着偷偷派人去告诉天子,但是自家什么也不做,似乎也对不起天子的立后诏书。

所以他回府以后就与夫人一起去女儿的院子。他把伺候的人都赶了出去,当着妻子的面,跟女儿嘀咕这件事儿。

张嫣想了一会儿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点点头对英国公说:“父亲,我明儿想去潭柘寺进香,你让三哥陪我去呗?”

“行啊,明儿和你母亲一起去潭柘寺进香,我会让你三哥带足人手,路上别惹是生非,可也犯不着怕事儿。”

“父亲放心,女儿会安排妥当的。”

天子在离京的时候留了话,说立后的旨意在春闱后、殿试前送去英国公府,婚期等他回京以后再定,内阁对此安排自然是没什么意见。工部则在去年完成了二帝寝陵的大事后,今年出了正月十五就开始收拾文华殿和坤宁宫等。坤宁宫是给皇后的,而文华殿收拾出来以后要做大小朝会使用的,乾清宫以后要归到内宫的范围。

英国公自然乐意女儿趁着进宫前这段时间再多松快一些日子。但他把这样的事情说给女儿听,就想看看女儿的反应。如今见女儿立即有了应对措施,高兴之余只与妻子交代晚上和她细说,就去了前院书房,叫了三儿子过来吩咐他。

“你母亲、妹妹要去潭柘寺进香,你明儿多带些人,把你母亲和妹妹护周全了。”

张之枨疑惑地看着父亲,“妹妹的功夫不比儿子差多少啊。她和母亲出门,哪回要用儿子带人护着啦?再说在京师这地头儿,谁敢与英国公府做对?”

“你哪来的那么多话。让你去你就去。”

英国公对儿子可从来没有对女儿、对孙子的那般耐心。

“你母亲去进香,你不该侍奉着?今非昔比,你妹妹不好抛头露面,有些事儿还就得她出头才能做。行啦,明儿你记得要听你妹妹的。”

“好。父亲记得派人去禁军那里,替儿子打声招呼告假。”

张之枨面对父亲变脸的压力,只能没奈何地好好应下了父亲的吩咐。府里原是父亲最大,自己要听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大哥的话,还有二哥比自己品级也高,从小也是要听他的话……

如今妹妹再被册封为皇后……

算了,这国公府里除了那几个满地乱跑的侄子,就连自己屋子里那还不会翻身的小胖子嚎两嗓子,都比自己的话来的重要,唉,在家自己也就只有听话的份儿。

英国公亲自吩咐管家准备夫人和女儿要去潭柘寺进香的事儿,整个国公府立即就动起来做准备了。宫里那十几个来给皇后讲授礼仪等事的内宫女官,立即派人传话要见英国公。

英国公便在夫人的陪同下,去与六宫女官客居的院子见面。

“国公爷,皇后娘娘要去进香应该去皇家的寺庙。按规矩还要告知司礼监、宫正司,要有御林军陪同、护卫。还有——”

出面说话的是尚仪局的女官尚仪赵氏,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

英国公不耐烦地打断她的话。

“我闺女现在还没进宫、还不是皇后呢。明儿先按着英国公府的规矩来做。以后进宫了再按你们宫里的规矩办。”

“可是册后的旨意——”

“行啦,我知道了。这事儿本国公担着就是了。”

英国公府不搭理内廷的那套说辞,她们作为内宫有品级的女官,可以上书给司礼监、给天子、给皇后娘娘。但是现在天色已晚,想送信进宫也没可能了。不是教习时间,皇后娘娘不召见她们,她们派人想求见皇后娘娘,也没得到回信。

没任何能力强迫英国公改变主意,只能相互之间大声小气地抱怨几句,说一些既往宫里的哪位、哪位娘娘,都是看着她们尚仪的指示依照礼法行事。这些女官希望这样的话,能够被小丫鬟们传进英国公、或者皇后娘娘的耳朵里。

但是英国公和女儿既然打定了主意,哪里会理会她们,何况还是用这样的法子。

第二日天还没亮,英国公府就灯火通明地动了起来。那些女官见英国公府不搭理她们,也只好早早各自收拾妥当,准备跟着去潭柘寺。

可她们却没想到连院子都没有出去。

几个粗壮的婆子守着院门。

“你们就留在院子里不能离开。”

这叫什么事儿?

皇后娘娘去潭柘寺进香就不和规矩,现在连她们还都不带?

可是任她们说什么话,那几个婆子也不回答一个字,只管牢牢守住院门。到点有人送来食盒到院门口,下一餐再收走食盒。十几位女官就这么被软禁在她们暂住的院子里了。

英国公府的车队赶着城门打开之前就到了西直门,几辆马车,打头的英国公夫人的车驾,后面的几辆车上坐着伺候的丫鬟婆子,跟着百十号壮硕的家丁护卫。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躲得远远的。那些家丁护院身上的煞气太重了。

才出了京师的城门,张之枨就被招呼到母亲的车前。

“老三,你带着一半的护卫,好好护着你妹妹,听你妹妹的吩咐,去。”

张之枨还懵着呢,就见妹妹一身男装外罩披风,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这人要避开别人的目光,带着斗笠、面巾,只露出两只眼睛从母亲的马车里出来。她身后的四个丫鬟也和她是一般的打扮,一出来就纷纷解下了拴在后面马车上的战马,各自轻巧地翻身上马了。

“三爷快点儿,我们四爷等你在前头领路呢。”英气勃勃的立春开口催促张之枨。

张之枨到了这时候若是还不明白父亲安排的母亲和妹妹进香有“说道”就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