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608节(1/1)

这次去土默川,这些人要是不堪上阵所用,就降为军中辅兵。谁敢在里面动手脚,就拿祖宗的勋位来换。”

崔景荣多少年养出来的喜怒不形于色,立即被天子给兵部、给他的这样直接干脆的支持打破了。

“陛下英明,臣即刻让兵部的书记官去传令那些虚冒者进军营。”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狂喜。

朱由校抬手指曹化淳,“曹化淳,你去兵部、五军都督府走一遭,去传朕的口谕。”

“是,皇爷。奴婢这就去。”

曹化淳复述一遍天子的口谕,立即带着俩宦官去传旨了。

朱由校看看英国公和定国公,役使军卒为自己做杂事,历朝历代都不屡禁不止。但是在自己这么积极要对外用兵的当口,还有万人的占役、千人的虚冒,他微微摇头,不虞之色不用人提醒了。

英国公和定国公立即站出来请罪。京营原来是三大国公统领,成国公被除爵以后,他所部的那十万人大多归到了英国公的帐下。天子脸色不好,英国公也收起自己即将为国丈的脸面,与定国公一起跪地请罪。

“英国公、定国公,你俩先起来。这次李卿查了京营之后,不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朕就既往不咎了。”

俩人赶紧磕头谢恩,保证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才嬷嬷站回原位。养心殿的人则都认为定国公搭着了英国公的顺风车。

崔景荣指着堪舆图说:“陛下,昔年在这里有东胜卫,是著名的外三卫之一。臣建议此次就将禁军驻扎在此处,向西往贺兰山、宁夏卫,背靠长城,与大同府、东边的万金都司能结为一体,进可攻退可守。

原东胜卫定额是五千六百的兵额,以守备为长。”

杨涟虽以前是兵科给事中,但他对兵事还真没有崔景荣、李邦国那么深领悟,他更多是负责军械那一块的事情。

“陛下,崔部堂,若是近期点兵五万去土默川,军械提供不了那么多,最多是三万军卒的。”

这就不得不提大明军队的军械管理了。刀枪棍棒、尤其是火器,平时训练之后都要放回库房锁起来的。这样的安全措施,使得所有的军械那是使用的人手多,保养的人手不足,结果就导致损毁报废的数量也高。

每次大军要出征的时候,不仅要准备粮草,还要准备一批新刀枪。

“派人再去查查工部匠作坊的库存,看看有多少的存货。兵部能配置三万的军卒,就先派三万去土默川。至于领军之人嘛——”

崔景荣立即打断天子的长音,“陛下,臣愿替陛下出征。”

第860章 木匠皇帝115

朱由校看着崔景荣不语, 脸上慢慢都是不满,眼睛里的光芒都让崔景荣读出你怎么这么不识趣的意思。

崔景荣尴尬地立在皇帝跟前。

英国公和定国公心里高兴, 让你能, 嘿嘿,这回碰了一鼻子灰!还想与陛下抢军功?这军功是你兵部尚书能伸手的吗?

定国公站起来说:“陛下, 臣父子愿跟随陛下出征。世子曾随陛下亲征,也有一定的阵前对敌经验。”

他请战是因为他儿子轮休回京了,本来被陛下点名带走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还不如自己请战提醒天子带他儿子去, 用起来会比别的将领顺手。

果然天子给回应了, “徐卿在京好好整顿京营, 朕带定国公世子做前锋。”然后看看被晾的不好意思的崔景荣, 换了口气安慰他。

“崔卿,兵政和领兵作战不同。兵部还需要你在京师坐镇。你不能因为当好兵部尚书了, 就奢望自己还能带兵打仗, 你不能抢朕效法太/祖、成祖建功立业、开疆辟土的传世功勋。”

算是给了崔景荣一个台阶。

崔景荣一听说自己领兵就是要抢天子效法太/祖、成祖建功立业开疆辟土的传世功勋, 禁不住一个脑袋瞬间变成两个大。

自己是怕天子西征步土木堡的后尘好不好?可这话敢说出来吗?唉, 神宗万事不出头愁人,换他孙子更愁人啊。

杨涟在去年的天子北征的时候没有机会发言, 这回他有机会可就不想错过了。洋洋洒洒地一篇天子不能置身险地的劝说, 末了劝天子让定国公世子做主帅领军。

“杨卿的建议有那么点道理,可是武宗能以身犯险,朕就不能?你欺朕不如武宗吗?”

这都是什么啊。

崔景荣是看明白了,只要涉及领兵作战的兵权之事, 就甭想皇帝能像平时议朝政那样讲道理了。就是把周嘉谟那些老尚书拖来,也还是去年的结果了。

但他还真的就不敢立即吐口同意天子出征,他可不想被万夫所指,被督察院的弹劾淹没了。硬着头皮上来劝说。

“陛下,先讨论往土默川派兵需要兵部做什么准备,讨论禁军点多少将士、带那些人去,至于陛下要亲征,还是要六部七卿都认可的。”

英国公在心里说崔景荣啊,你读书读傻了,你这不是要用那几位老尚书出面阻拦吗?

你当天子看不出来吗?

朱由校看着崔景荣似笑非笑,点点头说:“崔卿的建议有道理。杨涟现在就回去兵部,主持与户部沟通准备粮草,与工部沟通点数军械,看看库存能装备多少将士、匠作坊那边能赶工出来多少炮弹。

李邦华与英国公、定国公一起去京营点出青壮军卒五万人,以轮回休息的禁军为主,组成西征大军。

崔卿与朕去养心殿。”

点到名字的立即起身应旨去做事,崔景荣的嘴里跟咬碎了一颗苦胆般,立即满是苦得要呕的感觉。好容易用竹板、用读书压得自家儿子在这么大的年纪老老实实地不敢逆反,可是遇到同样年纪的、任性的天子该怎么做。

打不得、还讲不通道理……

乾清宫里的那些尚书、侍郎们,昨夜归家后又做了不少功课,今天上午各抒已见,基本把迁徙五万百姓之事弄出来眉目了。甘肃、宁夏各一万,陕西和山西各一万五,先迁移依靠黄河开渠灌溉地区的百姓。逐年迁移百姓。在每一渠覆盖的灌溉区域、迁走大半的百姓之后,就在下一年年的春天开河前后,堵上一个黄河的分渠支流,具体看是文开河还是武开河,视黄河的变化而定。留在当地的百姓就改为在原地植树,朝廷按植树的成活率支付粮盐等。

树种的育苗之事,黄河中上游的各府各县明年春天就得着手,后年才有树苗可栽种。且这树苗培育是长期之事,十年内都要保证植树区域所需。

户部的事情一下子多了起来,工部也要为这些留守植树的百姓提供足够的工具。

乔允升粗略地算着户部要支出的钱粮,眉头拧成结。算了看在十年后,黄河下游能省出来赈灾银子、十年以后每年能少出点河工的银子,先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礼部因公鼐推辞做尚书,没了尚书的礼部,左侍郎公鼐参与不进去移民之事,就与右侍郎周如磬在一边低身商议起明年的会试,该修缮的考舍、从翰林院和各部中抽调那些官员去阅卷。还有那些迁徙到辽东的百姓的科举之事。

这俩人纯粹都是不曾历过州府、不曾做过民政,参与不进去移民之事,且公鼐把天子昨晚开导他的话,说与周如磬参详,拉着周如磬与其样样松不如一样通。周如磬虽是心里不那么赞同,可是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再去补基层民生这块短板,只好陪着公鼐商量礼部的事务。毕竟他只是天子的侍讲学士,有个天子经学讲师的名头,实际并没有为天子讲过多少经学。

说来说去的,俩人都在心里庆幸今年有过秋闱,他们礼部还有两年半的时间去筹谋计划、应对辽东大量移民之后的秋闱之事。

周如磬是隆庆元年(1567)生人,幼年丧父,由寡母养育。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赵秉忠榜进士,之后沿着翰林院庶吉士的道路发展。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礼部会试,他被授任首席阅卷官。万历四十年时被派去做江西乡试的主考官,后升为留都国子监祭酒,因政绩佳,又升为少詹士兼侍读学士。

他在万历帝的欲“三王并封”谕旨临朝的时候,不仅能够疏劝得了万历帝追回“待嫡”的谕旨,还为光宗最后得封太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光宗登基后,自然要犒赏这些有“从龙之功”的臣子,他也是在周嘉谟完成光宗遗愿的名单上,自然而然地补缺升为礼部右侍郎。

也幸好神宗朝的官员缺额太多,才使得光宗能有足够的位置,去安排那二十多年为他争太子之位等的官员。

朱由校带着崔景荣进到乾清宫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与公鼐躲在一边说话的周如磬。他跟随周如磬上课的时间不多,但是对自己的这个礼部右侍郎还是蛮尊敬的。因为周如磬此人绝对堪称是家贫志坚的读书人楷模。

在他调了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名单、问周嘉谟要了考察那些进士们十几年的工作表现后,更认为周如磬是有足够的通过文章识人的独到眼光。他准备让周如磬再多做几次春闱的考官后,就去做会试的主考官。

只是不知道明年的派他做副主考,与何宗彦搭档合作是不是可行。要先征询何宗彦的意见,还要及时定下来另一个副主考。

哎呀,突然要领军西征,却发现出征前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些。

只有天子和兵部尚书回来,少了五军都督府的人,那些尚书们就有些吃惊了。莫不是今早在他们到乾清宫之后有了紧急的军报?

众人面面相觑后,紧盯着崔景荣,等他等大家解惑。

崔景荣看着到乾清宫后面去更衣的天子背影,恨不能跟着天子一同走。他躲不过如烈火一般逼视自己的灼灼目光,轻咳了几声。

“有件事儿,咳咳,你们想听我说。”

周嘉谟略有些奇怪,崔景荣平时很爽利的一个人啊,怎么突然间这样了。

“可是辽东出了什么急事?”

周嘉谟一边厉声问崔景荣,一边转身看乾清宫的大门,他在找英国公。有英国公在,大明的军队就有凝聚力。

“咳咳,不是。辽东没事儿。”

崔景荣被周嘉谟逼急了要说话,反而被自己的口水呛到了,他尴尬得不行。喘顺气了才慢慢开口说话。

“陛下要领军西征鞑靼。年前就出征。”

一五一十地把天子的话都说了个透彻,连自己请命出征被天子驳回的话,都没为自己留脸。至于英国公和定国公等人已经各自按着天子的吩咐做事,更是不敢有丝毫的隐瞒。

周嘉谟颓然坐回去,呐呐自语道:“我就说嘛,怎么今早起来心里就有些不得劲,原来应在这事儿上了。”

叶向高见众人听了崔景荣的天子西征理由后皆默默不语,就出面主持。

“诸位同僚,陛下西征只是防备鞑靼可能对大明用兵,比去年建奴兵困沈阳、辽阳的危险小很多。既然都这样了,不如像年初那样,把该预备的都准备妥当了。”

方从哲嗫嚅着说了一句,“咱们不能纵容陛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啊。”

这话说的有道理,可是大明朝的历代皇帝,从太/祖时候算起来,哪个是能够听得进群臣进谏的?

所以等朱由校更衣回来,六部七卿已经就天子西征达成了一直意见。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明年预算中的重要事情先提出来讨论,把明年春闱的主考、副主考还有十八房考官都确定了。其他细枝末节的事情,各部尚书斟酌处理,有事派快马加急往东胜卫送信就是了。

第861章 木匠皇帝116

摊上这样一个好战的天子, 众臣无奈之下也只好配合天子行事。好在这个皇帝打仗多少比武宗靠谱,基本上是稳扎稳打的, 一般不会冒险行事, 也算是给群臣的一点子有胜于无的安慰。

周嘉谟憋了半天,等到起更的时候, 乾清宫散了预算的议事会,留下来与朱由校谈话。

“陛下,老臣倚老卖老也得劝陛下牢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一定不能陷自身与险地!陛下可能应允老臣?”

“能。朕一定记得不陷自身与险地。”

周嘉谟看天子答应的这么爽利,反而疑惑起来。

“陛下不会在京师答应的好好的, 出了京师又想像辽沈之间那场出阵样, 亲自披挂上阵?要知道面对面的硬抗, 护卫来得及为陛下挡枪。千军万马的战阵中, 流矢是防不胜防的。”

“好,朕记得周卿的嘱咐。”

周嘉谟长叹一声, “陛下啊, 老臣看崔自强连晚膳那么好喝的汤, 都只是喝 一口就放下了, 别的什么都没有用。”

“哈,崔卿是上火了?朕这就令太医过府去看看他。”

“唉。除了黄绍夫那个老匹夫, 哪个会能想得开陛下亲征之事。”

周嘉谟说到最后, 声音高了起来。候在门外的黄克缵,本想着等周嘉谟劝了天子,自己再请命随扈,这时候憋不住走进来说话了。

“周明卿, 我赞同陛下西征有什么不对的。你就是不想看我跟着陛下西征因武功封爵!”

“黄卿,去年北征的时候,军中将士超过四十五岁的,朕就一概不带。做辅兵都不成。你也知道西征比北征更艰难,你本就是文臣且年过古稀,”眼看着黄克缵的脸色越拉越难看了,朱由校赶紧把话拉回来。

“国赖老臣忠臣,若是没有你与周卿这般的信臣在朝中,朕也不敢就这样轻率亲征的。朕还指望黄卿你在刑部多掌舵十年八年的呢。”

周嘉谟看黄克缵的脸色好转,不说跟着皇帝后面安慰被嫌弃年龄大的老伙伴,还往狠处插刀。

“你跑不得马、舞不起刀枪,赖着要跟去西征,还要派人给你抬轿子吗?你快收起我妒忌你封侯拜将的念头,学我干点自己能干好的事情。”

黄克缵气得脸红脖子粗,顾不得在御前,拉开架势就与周嘉谟开吵。

“廉颇七十尚能领军,我不过七十一岁怎么就不成随扈了?”

“七十二岁。再有半个月,转过年你就是七十三岁了。且那廉颇本身是武将,你是文进士不是武举出身。”

周嘉谟把对天子的不满发到黄克缵头上,“要不是你撺掇陛下造火炮,陛下能左一次又一次地亲征吗?你知道陛下亲征我夜夜都睡不好吗?我比你还大了五岁呢,你这是安心想要我的老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