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605节(1/1)

英国公带着护卫快马加鞭往府里赶, 也亏得已经起更了,大雪天的,路上也没有什么人, 不然以他那速度,啧啧,但凡碰着了哪个百姓, 或者被御史看到他在京师纵马, 定会弹劾他忘记自己姓什么的。

跟着他的那几十个护卫可不知道国公爷为什么这么兴奋,都提心吊胆地驭马紧紧地跟着,想方设法地要压下他的速度。

最后还惹恼了英国公, 换来跑马都跑不利索、碍事一个顶俩的斥责。

等进了府,英国公跑到二门前才跳下马。把马缰绳丢给跟在马后面跑过来的护卫, 顾不得拍打身上的落的积雪,就往正房去。

正房的院子静悄悄的, 只有他大步流星的脚步声。才到了门口呢, 丫鬟就打开门, 挑开棉门帘子笑着福身。

“老爷回来啦,夫人和大姑娘在里面说话呢。夫人好好说着话, 就说听到老爷回来的脚步声, 婢子还说老爷还要晚一些回来呢, 果然夫人说的没错。”

这丫鬟一边说话,一边伸手接过英国公落满积雪的大氅,又吩咐别的丫鬟赶紧拿鞋子来,把夫人预备的晚膳端来。

说话的丫鬟身材高挑, 英气勃勃的面孔,比十五、六的男孩子更有精神头。这是陪着英国公长大的家将的孙女儿,以前在家就跟着兄弟们一起习武,进府以后在英国公夫人跟前做到一等大丫鬟,年中的时候,在庄子上被张嫣看中,死活缠着亲娘要了去做陪练。

张惟贤见这丫鬟在,知道女儿是在里间陪着妻子呢。他在外心急,回到家中反而不急了。把外面的衣服、鞋子都换了以后,才施施然地进了东间。

女儿正站在炕桌边舀汤,妻子在炕稍,半跪在炕上给他烫酒呢。再一眼扫过去炕桌上摆着的大碗、深盘子,里面全都是他爱吃的菜,满满的欣慰涌上了心头。

“父亲,先喝点热羊汤,驱驱寒气。”张嫣待英国公搽过手脸,把面巾丢给丫鬟后,把大半碗羊汤端到英国公的面前。

英国公抽抽鼻子,“好汤。”

喝了一口又一口,大半碗汤下去,肚子里有了热食,立即觉得身上的凉气跑了大半。

“好喝?女儿按着母亲说的法子,看着厨娘煲了俩时辰呢。”

“好闺女。你哥哥们再是想不起来去给父亲煲口爱喝的热羊汤。”

英国公夫人嗔怪地瞥了丈夫一眼,给他倒了半盅的热酒。

“你儿子要是惦记着去看厨娘煲汤,你还不把儿子们打的爬不起来啊。”

“我就是那么一说,儿子就是不如女儿贴心嘛。”

这话说得英国公夫人立即高兴了,笑眯眯地又给他添了半盅酒。

“慢点喝,再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温热的花雕酒端在手里,色浓味醇,香气绵长。英国公这回只喝了一口,就搁下了酒盅,看着站在炕桌边笑而不语、给自己布菜的女儿叹了一口气。

“父亲先吃饭。天大的事儿吃饱了才有力气想法子呢。”

“我闺女说的对,先吃饱了再说事儿。”

英国公遂放下因花雕酒的别名是女儿红、是嫁闺女的喜宴用酒而涌起的别样心思,专心品尝眼前的美味佳肴。

“这个红烧羊腩进去味道了,不错。红烧鹿蹄筋也做的挺好的,入口即化。”

英国公边吃边赞,又哧溜进去半盅花雕。

“父亲,你尝尝这个鸡汁明笋,虽然清淡也不错的。还有这个韭黄也挺鲜嫩的,是花房里养的呢。”

“好,好。到炕上坐着去,地下凉。”

张嫣抿嘴一笑,上炕接过母亲的烫酒活计,隔一会儿给父亲倒半盅热酒。吃到一半了,英国公鼻尖见了一点蒙蒙的热汗,感觉这一天的凉气都被驱逐出去了。

酒足饭饱,几个丫鬟上前把炕桌上的碗碟都收拾下去,张嫣下地给英国公端来一杯山楂水。

“父亲,府里的供奉说了,让你晚上不要再喝茶,喝点消食的山楂水就好。”

英国公很给女儿面子地喝了一大口,酸酸甜甜的东西就不对他的口味,要是老妻给的,唔,也会喝的。

最多一小口。

“今儿回来这么早,可是乾清宫的事情不顺利?”英国公夫人搂着女儿问。

“今儿说的是吏部和礼部的预算,这俩部门的事情都没什么特别的。对了,咱们闺女的婚事今儿定下来了。”

“真的?”英国公夫人不由地抬高了语调,然后满怀疑虑地盯着英国公问:“不是在说明年的预算吗?怎么扯到婚事上了?七皇子和十公主可是才夭折的。”

“尊不让卑。天子明年冬月底就满孝期了,礼部明年的预算里,自然要做了天子大婚的那部分开销啊。”

“可终于定下来,过了明路了。阿弥陀佛!”英国公夫人揽着女儿念佛。“不然等过年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别人的问话了。预算这事儿做的好。”

“这回你终于好见人说话了。唉。”英国公摇头,一言难尽的模样。换谁的老婆、女儿有家不得待,要跑去外面庄子住到上冻,心里都不会舒服的。英国公这点儿小情绪,在妻女面前,基本可忽略不计。

“其实不用等过年,京师所有的人家就会知道这事儿了。”

“那是,六部有那么多人参加了预算呢。定国公也在?”

“在。”英国公简短地回答。

“阿弥陀佛!”英国公夫人又念了一声佛,如卸重负松口气。“京师的勋贵府邸,不用等明儿天黑就都能知道了。这回可没人上门再来问女儿的婚事了。”

“不过正式操办起来要等三月份,等那俩夭折的兄妹过了百日的。”英国公提醒妻子一句。“很可能婚期会在明年腊月。”

“定下来就好,晚点儿下旨咱们府里也多松快一些日子。唉,那俩孩子也可怜。我听说天子很看重很照顾弟弟妹妹的,专门在东六宫修了火炕、火墙呢。”

“天子这长兄如父做的挺到位的。可就是老天不由人啊。天家这些年不知道夭折了多少孩子了,也都是命数。闺女,你进宫以后可要记得对那几个公主、还有皇五子多关照一些。”

张嫣点点头,脸颊飞起红晕。

长兄在年初跟着天子去北征,每次从辽东写回来的家信里,都把涉及天子的、他亲眼见到的、无论巨细的事情都写了回来。这隔几日一封的家书,通过与军卒一样用膳等些微小事,慢慢勾勒出一个平易近人的天子。更是通过在辽阳城外、辽沈之间的那两场与建奴骑兵面对面相抗的指挥,在少女的眼前竖立了一个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统帅形象。

对这个敢上马持枪与建奴硬抗、而且能杀败建奴的天子,小少女的心里充满了敬意,不再是去年英国公初初提起婚事的时候,想与天子比试身手的心态了。

尤其是天子后来不仅俘虏了贼酋努/尔哈赤,还敢率军去追击几倍与自己的建奴,最后能够得胜凯旋,小姑娘的心思全变成敬佩。

胜一人、胜百人的勇士稀罕,能统帅千人、万人打胜仗的将军更稀罕。可是不仅能领军打仗、还能把天下大事、文武群臣都收拾得服帖的皇帝,早就已经俘获了一颗少女心。

在张嫣的心里,她是日夜盼着婚事能早点儿定下来、不要出什么变故的。这样有能为的男儿,在大明可是独一个。与父亲和长兄口里、信上的天子相比,这一年到母亲跟前提婚事的那些勋贵子弟,都差天子太多了。

“还有一个好消息呢。”英国公想到天子亲口说不准备册封妃嫔,当时简直要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了。没有别的妃嫔,就保证了太子会出自自家闺女的肚子。那张家以后就会有不弱于徐家的地位,甚至还会在声望上压过徐家。

见成功勾起了妻女的好奇心,他才慢悠悠地说:“天子说了他不准备册封妃嫔了。”

“我的儿,你真是有大福气了。”英国公夫人紧紧搂抱住女儿,眼睛都有点儿潮湿了。

英国公觉得有点点的不舒服,张家这几代就没有庶出的儿女,但是哪一代英国公也没少了姨娘、通房的。他没有庶出的儿女,但这些年来来去去的通房丫鬟就没有断过。夫人一直没对那些通房丫头之事说过什么话,原来是认为她自己的福气还不够大?

“闺女啊,这事儿天子说可以,你可不能拿这话去要求天子做到。你明白吗?”

英国公觉得非常有必要让老妻给女儿讲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是个男人就没有愿意被妻子逼着不纳妾,一定要给女儿讲透彻、讲明白了。何况女儿要嫁的是皇帝呢。

张嫣是懂非懂,看看搂着自己激动的母亲,再抬头看看郑重其事的父亲,眨眨眼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父亲和兄长们都有通房丫鬟,家庙那里还供养了几个老姨娘……据说是曾祖父、祖父留下来的、坚决不肯出府嫁人的。她就从来没觉得男人只应该有妻子,更没有觉得有通房丫鬟有什么不对。

但是天子说不准备封嫔妃,她还是忍不住在嘴角绽开了如花般的笑意,那就是不会出现前郑贵妃那般的人物了,是?

第856章 木匠皇帝111

天子早择定了皇后, 对文臣来说是件大好事, 不用担心突然的皇家选秀扰民, 折腾得京畿百姓鸡飞狗跳地匆忙嫁女了。当然这消息也传递的很快,京畿各县的县令们很快就都知道了,然后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

宫里每次采选修女的时候, 负责采选的宦官都免不了会引起所到之处的鸡飞狗跳。每到那时候县令是最紧张的, 会突然被宦官勒令关了县城的城门,然后按着人口黄册, 把所有适龄的女孩子都划出来, 让里长通知百姓挨家挨户把人送到县衙, 人不走就不得安宁……

今年得去给天子上一柱高香去,是京畿县令们的普遍想法。

有赞成的就有失落的。京畿百姓家里有伶俐女儿、年纪又在十二三到十四五岁这个范围的,可就不那么开心了。皇家隔几年就会在京畿选秀一次,既往那些女儿进宫做了妃嫔的,谁家不是立即就换了门楣, 父兄得了官职、住上砖瓦大院落,能吃肉能穿绸了。

但是这些底层的百姓怎么想, 对大局没有任何的影响。就是京城的那些勋贵人家, 得知英国公的唯一女儿被天子选为皇后,也只是关上门在家里嘀咕几句、冒冒酸话的了。可即便是这样的人家也没有多少, 心里不高兴的也都是家里有那算是出息的、能承爵的儿子、准备踮踮脚去娶英国公女儿的。

唉,眼看着英国公地位继续牢固、英国公世子被天子重用,可惜自家却沾不到边儿。想想英国公夫人这一年对谁都说要多留女儿两年,谁家露出求亲的意思都不搭茬的模样, 收拾心情冒雪来英国公府祝贺的勋贵夫人们,就有一种窥视到内幕的感觉。

肯定是英国公早就巴结上天子了,不然多少年勋贵都不得进兵部,怎么他国公府的世子就一跃成为兵部侍郎了呢。

英国公夫人对络绎不绝来贺喜的人家,吩咐三个儿媳妇与自己一道待客,婆媳都是才知道这事儿的表情。至于相好的人家提出的摆酒庆贺,只推说圣旨还没下呢,等事情落定了再说。

当事人张嫣是早躲回自己的院子里,不见任何客人了。

朱由校自己宣布了选后之事,等朝臣们都离开了,乾清宫的大大小小宦官们围上来道喜。

喧闹了一阵子之后,朱由校吩咐乾清宫的所有人:“这事儿都放到肚子里去,朕刚没了十妹,跟着又没了七郎,别让有一心半点儿的消息传出乾清宫。”

贺喜的宦官们立即都拉嗒脑袋了。忘记皇爷才死了弟弟和妹妹呢。

第二天朱由校带着六部七卿的、侍郎以上的官员继续商讨明年的预算。这一次轮到了户部的。户部尚书汪应蛟把工部尚书王永光透露出来最好把陕西、山西的部分百姓移到辽东,以保证黄河中上游的植被,尤其是树木种植的必要性等等总结出来的公文传给在座的每一位。这也是朱由校提出的新工作方法之一。

看到眼里的东西,总比单是耳朵听要好一些。

汪应蛟把自己带着户部的近百位下属,商议出来的初步的迁徙计划也提交了。计划是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使陕西、山西的人口减少一半,这样加上去平朔煤矿做工的、余下的半数人口中,要安排一半的人专门从事植树护林之事。

目的是要在十年后,让甘肃、宁夏、陕西、山西三省的人口也要降到秦汉时期的规模,好恢复到唐以前的树木覆盖。

朝廷要为这植树护林的人员、还要为在平朔挖煤的煤工提供养活他们和家眷的粮食。

户部的迁徙计划很大,除了与天子一样知道消息的内阁阁臣方从哲、韩爌、叶向高,还有工部的等几位,其他人基本都处于懵懂中。

几百万人口迁徙,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儿。

朱由校给群臣以足够的考虑时间后,带头表示了自己对迁徙计划的认同。工部尚书王永光表明对户部移民计划的支持。

叶向高等不到方从哲说话,就跟在王永光之后发言。

“黄河每年都要决堤,朝廷年年都要花费银子在河工上,单是在下游筑坝并不能将黄河水束缚住。就像鲧治水,哪里的堤坝危险了,就加高就堵哪里可不成。大禹的疏导治水法有用,但考虑黄河本身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会逼得我们把堤坝越筑越高,其后果是有朝一日会出现一条地上河。

本朝潘时良找出了黄河不断决口的原因,那就是泥沙壅堵了河床,他提出的筑堤堵决、淤滩固堤和蓄清刷浑的根本是要束水冲沙,有效地减少黄河河床泥沙的堆积,但这也是被动的应对黄河泥沙的方法。

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减少黄河从中上游携带下来的泥沙。

所以我赞成户部的移民计划。减少黄河中上游两岸依靠黄河灌溉农田生存的人口总数,甚至让黄河主河道的百里内都是能固定水土的森林,才能够彻底减少黄河水携带的泥沙。

还有我建议把甘肃、宁夏、陕西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的一些县,做为先期迁移的首选。一边堵中上游的分流,一边在中上游植树。”

有关这么大规模迁徙百姓的事情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尤其是从秦汉时起,土默川(河套平原)就有开渠引水耕种的传统,后来虽然朝代更迭,一度变成了畜牧之地,但是引流过去的黄河水滋养着土默川的树木草场。

这也是大明的一个重要马场。

崔景荣站起来,“陛下,臣认同在黄河中上游的计划。但是土默川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马场。离了这个马场,将不能保证军中战马的供给。”

崔景荣停了一下又说:“甘肃、宁夏本地产粮有限,只能有部分提供给戍边所需。包括陕西、山西的驻军,都要靠江南运输粮食过去,把土默川的农人移去东北,势必要增加从江南运粮的总量。还有一旦河套的农户减少,戍边的军队无军户支持,臣担心蒙古会效法西汉时期的匈奴,再来占据土默川这一片。”

崔景荣也是两榜进士,对土默川两千来年的变迁不能说了如指掌,但他执掌兵部以后,对朝廷有数的几个马场,那也是看的非常地仔细。

朱由校令刘时敏把大唐、北宋、前元、还有明的疆域图,都悬挂起来。然后指着这些疆域图说:“在元时期就没有崔尚书所提的这些顾虑。所以朕认为辽东战事基本达到了目的,兵部要做明年对鞑靼用兵的计划,未来的十年持续不断地对鞑靼用兵,像在辽东对付建奴一样,不能把他们赶尽杀绝,也要把他们赶去不里牙惕(贝加尔湖)的以北。

那样才能保证我们大明的腹地不再受鞑靼的威胁,鞑靼这一片,也有足够的草场供我们养马。”

朱由校细长的手指从奴儿干都司向左划过不里牙惕,一直到帖良古惕。然后歪着头看着才划过这一条直线,笑眯眯地看崔景荣。

“崔卿,你发现没有,按着朕的这条线戍边,比现在的九边战线短了很多的。会节省不少的戍边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