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288节(1/1)

第424章 铁血帝王20

圣人这样的打算, 可是让太上一下子懵了。

“那个,明允啊,那个郡王, 那个……”太上那了一会儿,发现儿子这样安排有道理。

庶出的皇子得和嫡出的皇子拉开分封的档次, 亲王只给一个侧妃的名额, 那郡王就真的没侧妃可封了。太上再想想自家做了帝王的儿子, 一后一妃一嫔,也就是一妻二妾的后宫组成。

“明允, 你要不要再添几个人?”

圣人真的是觉得儿子的后宫太少人了。

“不添啦。现在挺好的, 人多是非多。前朝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呢。”

太上忽然间觉得自己在儿子的衬托下、未来的某一天后人提到自己的时候, 会把自己当成好色帝王的。

他后悔让孝贤太后一次留了二十几个人了。这简直是……

太上越想越焦虑, 忍不住捂着额头哼唧出来。

“父皇, 您怎么了?”圣人真的吓着了。

“快, 传周院判来。”

旺财一下子抢在梁九的前面就窜出去了。梁九暗骂一句不愧是叫旺财。讪讪回来向太上和圣人禀报, 旺财跑去请周院判了。

太上没想到这么快就去请周院判,他哼着把伺候的内侍都赶了出去,决定和儿子实话实说。

“明允,你说后世会不会认为朕是个好色的帝王啊?”

圣人张口结舌,这是什么情况?好好的怎么想到这事儿了?

“应该不会。父皇只有一后,后宫最多的时候, 不过是四妃二嫔并立。”圣人觑着太上的表情, 赶忙补充一句, “一定不会的。”

圣人信誓旦旦的模样,让太上觉得头不那么疼了,但他转瞬又想到对比,父子对比才是关键啊。

“明允,你看你只有一后一妃一嫔,那个比起来,父皇还是还是会……”

圣人吃惊地瞪大眼睛,慢了半拍才想明白太上的意思。赶情你是想让我也弄一堆女人在后宫闹腾,好显得你不那么色啊?!

“父皇,儿子看您就是太闲了,您不如把徒旦也带着吧。省得尽想这些有的没的。父皇,”圣人拖长音,“那些贵人不会记录在册的。只有受册封的妃嫔才会随你葬去帝陵,其他人都葬去妃嫔陵园。哪里会有她们的名字啊。”

太上经圣人一提,也意识到这问题了。他忽而有些讪讪地,随即感到不好意思了,立起眉毛道:“你这不孝子!”

吓得陪周院判要进来的梁九,立马停住了脚步。

“父皇,儿子是舍不得您那宝贝孙子被算计了。再说朕把精力放在朝政上,是在替您的宝贝孙子操劳呢”

“哼,花言巧语,巧言令色。”

梁九听着太上的声音缓和,不像是真的发怒,才引着周院判进来了。

周院判仔细给圣人诊脉,说是心火盛了点,可以煮点黄连煮水喝,不然饮食清淡一些。

打发走周院判,圣人劝太上,“父皇也该好好保养身体了。”

“哼。”太上不开心,“朕怎么就要保养了?朕好着呢,你看六部九卿比朕小的有几个?”

得,太上朕的是太闲了。从徒亘和贾瑚由翰林学士接手,系统教导四书五经等,太上每天只在晚上检查太子和贾瑚的功课,就开始有闲空问朝政、挑自己的刺了。

得给太上找事情做。

“父皇,徒旦该启蒙了啊。明儿一早让人把他送过来呗。”

“你自己管。朕只教导太子。”

“唉,父皇,那是你嫡孙啊。”

“嫡孙也不成。”太上虚点着圣人说道:“明允,你细想想,朕只教导太子意味着什么?”

“好,好。您老人家深谋远虑,做什么都意蕴深厚。那徒旦、徒丞一起过来陪您,这成了吧?含饴弄孙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儿。”

圣人终于哄好了太上,发现好容易有个休沐,大半天都用来陪太上磨牙了。

秋风再起的时候,镇国公为主帅,带着荣国公世子贾赦、理国公世子柳长风,领了装备一新的二十万大军往辽东去了。

贾代善送了大军出京,想到长子去辽东,次子去了吕宋,长叹一声悒悒不乐地回京营。京营空了大半,剩下的军卒战力就下降了许多。贾代善知道自己这一冬天,得把精力放在调/理京营所留的军卒、还有新征的士兵身上。等明年开春,这些新兵就得去补充辽东。

在京营里也好,免得回府看史氏哭天抹泪的。

荣国府里,史氏的心情可算是糟糕透顶了。一项新的征兵令,次子是第一批被征调走了的。这一去就是三年到五年。还是吕宋那么远的地方。

今儿长子又领兵离开京城,这一去说不准也是三年五年的,史氏哭了几次,也没能扭转了贾代善半点儿心思,把俩个儿子留下一个,还被丈夫训斥了几次不懂道理。

史氏作为当家太太不开心,屋子里所有的人都蹑手蹑脚,不敢触了史氏的霉头。挨顿罚是小事儿,从太太的院子里撵出去,就太也划不来了。

这时候也只有史氏的陪嫁丫鬟、赖家的能凑上去逗趣一二了。

“太太,不如让人去把珠哥儿和琏哥儿抱过来?”

史氏皱皱眉头,“琏儿太小,话还说不清呢,去把珠儿抱过来,对了,把瑛姐儿也带过来。”

好一会儿,去接人的丫头婆子都空手回来了。

“太太,大奶奶在教大小姐弹琴,说是弹完琴以后还要练字、对对子。”

“珠儿呢?”

赖家的知道自家太太最喜欢二爷的儿子,忙笑着说:“二奶奶在给珠大爷启蒙呢,哎呀,二奶奶教一句,珠大爷立即就会一句,再没见过这么聪明的孩子了。”

一个孩子也没接过来,史氏就觉得自己心里堵的更厉害了。

张氏又在教女儿弹琴!

她就觉得自己虽娶了俩儿媳妇了,却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禁不住更气闷了,竟然俩儿媳妇都不能随了自己心意娶。

可再想想丈夫对张家的评语,又只好把对张氏的愤懑压了下去。

“太太,要不去庙里进香吧?为姑娘求个平安符,姑娘也快到生的日子了。”

赖家的拼命想主意,留着太太在屋子里生闷气,一定会把气撒到伺候的这些人头上。说不准别人都能找到借口躲过去,就自己是没任何借口能躲出太太的屋子的。

史氏思忖了半晌,点了点头。

即决定了要去进香,赖家的就问:“要不要让大奶奶和二奶奶收拾了,伺奉太太一起去?”

“算了,留她们在家教导孩子吧。再说了,你二奶奶那身子,也不能出门了。”

“太太就是心善,像太太这样把媳妇当姑娘待的婆婆,满大景打着灯笼找,也找不着几个来。”

于是屋子里的人,开始纷纷变着花样地奉承起史氏的仁慈来。

京里的勋贵夫人们,因为各家不是丈夫、就是儿子,随军奔赴去了辽东,不然就是在夏天的时候去了东洋、南洋的,所以人人都打不起精神头交际。往年颇受追捧的一些赏菊宴等,也没那个人家愿意摆了。

不仅仅是这些贵妇人们觉得生活少了趣味,就连京城街面上常见的、招猫逗狗的纨绔子弟,都少了许多了。大部分在18岁到25岁之间、没中了进士的都被征召进了京营。

贾代善的新兵营里,这些富家子弟都被打散了,与农家子弟混编。这些娇柔得像个姑娘似的、被养了二十年的大家子,都不得不在教官的鞭子下,换了统一的粗布衣服。然后每天跟着农家子弟一样地练刀练枪,打熬身体。差了一星半点的,教头的鞭子就抽上来了。半个月以后,倒把这些人训练的能站直能跑起来了。

但也让这些纨绔子叫苦不迭,暗暗后悔没在第一批征兵令下来的时候,主动报名从军去吕宋了。

——听说荣国府的贾政在吕宋混得很舒服的。

在吕宋的贾政,他的舒服日子也是相对的。他因为有秀才身份,字写的好,被选为了文书一职。把贾政美的,要不是顾及军纪,都要大喊大叫地蹦起来。做文书的事务,虽然也要跟着士卒操练,可只是早晨出操,白天可以躲在营帐里的,晚上要教导士兵读书、识字、算数。

比整天操练的士兵,是舒服的日子了。

等贾政适应了军旅生涯后,他发现自己在军营得到的敬佩目光,比自己在京城多太多了。在京城的时候,有贾赦这个大哥顶在自己前面,哪里都是赞誉荣国公世子、三品宣威将军的。唯独在吕宋这里,周围的人因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文案能力,敬佩尊敬自己。

贾政从结婚后,连年被当翰林学士的岳父教导,有了很大的进步。周围捧着他的人再多,他也没陶醉到忘记父亲贾代善的教导——

“任何时候,都别说你是荣国府的嫡子,只能说是宁国府旁支,只是一个秀才。不然遇到战事的时候,带兵的千总,会让你带头往前冲的。万一你被俘虏,敌军会拿你要挟领兵的千总。除非是太子,领兵的千总是不会为了一个国公府的嫡次子退兵的。最可怕的是,为了士气,千总还可能亲自出手了结你的。”

贾政从来都相信自己老父亲的话。可他哪里知道,从他踏上吕宋的土地,镇守吕宋的胡鸿将军,就知道他贾政是谁了。

第425章 铁血帝王21

第一批征兵令, 征的京畿所有24岁到25岁的男子。用贾代善的话说, 这些人不先征了, 明年就有人超龄了。

而贾政作为兵部尚书的次子, 非常光荣地应了荣国公在太和殿上的那句话,成为第一批征兵令里、名列第一的被征者。京城所有的勋贵,接到征兵令,都乖乖地收拾了去京营报到。京畿所有的文人,有了贾政做例子,也顺从地搁下了书本, 准时去了京营了行伍之列。

其实在征兵令下到荣国府的时候,贾政得知自己要去兵营当三年义务兵, 立即跑去荣禧堂, 抱着史氏就大哭了一通。他是真的认为自己当兵,就是去送死的。史氏也揽着次子哭, 周围的丫鬟婆子也陪着哭。

哭得荣禧堂哀声阵阵, 真如死了人一般。

落衙回来的荣国公,见了母子俩哭成那模样,好说歹说劝了几句, 不想母子俩还拉长声哭的更起劲了。可把贾代善气坏了,激愤之下他提剑就要先杀了贾政, 才好对得起母子俩这样的哭法。还是贾赦拼力拦住了他, 才没有酿成悲剧。

那一瞬间的恐惧, 让贾政忘记了流泪, 让他直觉感到父亲是真的想杀了他、这个丢脸的孬货儿子。那一瞬间贾赦拦着父亲的举动, 让贾政认识到大哥是真的在阻拦父亲的。

这第一批兵要赶在夏日到吕宋,所以只在京营停留了短短的半个月,略略熟悉了军伍的要求,就在天津港上了海船。一路海浪颠簸,除了个别人自始至终晕船,其他人适应了一段时间都不在晕船了。

贾政很不幸地在属于了个别之列里了。

新兵到吕宋的当晚,就被各所属营区的、按着名册来接人的千户们接走了。贾政与京城认识的勋贵子弟分开,孤零零地一个人,同数位一路晕到吕宋的人一起,先去了休养所呆了三天。在他报上自己是考出来的秀才这特别技能后,被分派到马尼拉驻军将军胡鸿的将军府的兵营做文书。

贾政的第一封书信,就是长篇累牍地描写了他在海上遭的罪。拜他岳父的教导,他明白文笔华丽晦涩不如文笔直白平淡,所以这封史氏能读懂的信,除了又惹来史氏痛哭几场,换得荣国公呵斥史氏,真的没起到什么好作用。

不过在这封信里,贾政把家里所有的人,都饱含感情地真挚地问候了一遍,言辞之恳切,情谊之深厚,让贾代善读罢了信,抖着信纸对史氏说:“看看,离家就懂事了吧。”

然后贾代善反复叮嘱史氏,不能把贾政做文书的事情说出去。一旦泄露出去了,贾政就只好扛枪上船了。吓得史氏赶紧闭紧了嘴巴,让俩儿媳妇回娘家也不要提此事。

与贾政作为对比的是京城的其他勋贵子弟,完全是按照普通士兵被分派编列入营。按胡鸿后来给兵部的解释说,“京城过来的这批勋贵子弟,就只有贾政一个,是自己考取的秀才。”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圣人在镇国公带着军队开赴辽东后,精力高度集中在辽东战场上。贾代善差不多泡在京营督促操练新兵的时间,和在朝堂是对半开了。

太上看着焦虑的圣人,劝慰道:“辽东不会出什么事情的。高句丽一族既往的战略,遇到火炮就没有的。”

“父皇,朕还是心里没底啊。”

太上理解儿子,从来没上过战场的人,对上高句丽,首先想到的就是被他拖垮隋王朝,而后身边名将辈出、武力不凡的唐太宗也颇费了几十年的功夫,才平定了高句丽。现在高句丽余族在辽东的旧址上频频谋划其全盛的版图。每逢鞑靼进犯大景,就少不了他们在辽东配合着闹事,牵扯大景的军队。

而大景的军队真的要攻打高句丽了,他们却收缩军队回去有天险凭借的城里,耗到天寒地冻,耗到大景的军队后勤补给承受不了压力退军。

周而复始,令人气恼不已。

“慢慢来,不急不急。你这二十万大军,可比隋文帝当初的百万大军强悍多了。不过你真的要灭了高句丽一族?”

“是的,父皇。辽东要彻底地安定下来,就不能留有高句丽一族的半点影子。如同江浙沿海要安稳,就必须得肃清了倭寇一般。”

辽东战场上,二十万大军严格奉着景仁帝的策略,先一路快马传讯,通知辽东的所居住的高句丽百姓,有三天时间,可以向北逃走。三天后大军所过之处,不留一个高句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