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豪崛起 第305节(1/1)

去年写的书?

霍耀文眼珠子转了转,猛然想起自己写的那本《龙蛇演义》。

……

第二天上午九点多,霍耀文到了出版公司,从姚文杰的口中得知,《龙蛇演义》自从上个月正式在东方日报连载以后,致使报纸销量大增。

看销量不错,姚文杰也是动了直接把后续内容印刷成册出版的想法,所以打电话想问问霍耀文,只不过他昨天下午不在家。

“没必要,反正也就几十万字,就一直在报纸上连载算了,等之后再考虑印成书出版。”霍耀文摇了摇头,他现在倒是不怎么样在意一本书出版赚的钱,提高报纸销量获得的广告费,其实并不比书籍出版赚的少。

“那好吧。”姚文杰心里大叹可惜。

霍耀文看他这样子,哪里会不清楚其心里所想,无非就是又少赚了一点钱。毕竟书籍出版,他这位总编是用一定分成的。

又聊了一会儿最近出版公司的近况,得知南洋那边已经完全铺开了路子,几乎只要是耀文图书出版的书籍,都能在南洋各国发行时,霍耀文满意的点了点头,如此以来,出版公司也算是开拓了大半个亚洲地区的图书市场发行了。

一眨眼,数日过去,时间步入了五月份。

距离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亚洲文学交流会的日子越来越近,香港大大小小的报纸也都在报道这一盛况,时不时的就爆出某某知名作家,文学大师来到了香港。

霍耀文也应举办方的邀请,与一下在亚洲范围内都颇为名气的文学作家进行会前交流。

很快就到了交流会开始的日子,霍耀文和张老师一同前往了中文大学的大礼堂。

而另一头,在经过几天短暂报纸宣传后,《殭尸道长》悄然的在嘉禾院线上映了。

...

第496章 【大师云集】(修)

5月3日,今天阳光明媚,天上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气息,照射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香港中文大学内外,早已被赶来听课的学生、采访的记者,围堵的是水泄不通。

大礼堂内,密密麻麻的人流,三五成群的交流着。

霍耀文跟在张承颐身后走了进来,一路上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身影,像徐訏、刘以鬯、张爱玲等人。

除了这些书写文学系较强的作家文人外,还有梁羽生、金镛、亦舒、倪框等当代在武侠、科幻、言情等领域有较强代表性的小说作家。

张承颐带着霍耀文一路朝内走去,片刻就来到几个人的跟前,介绍道:“耀文,这位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李卓敏先生。”

“李校长你好。”霍耀文见过李卓敏几次,但并没有打过交道,这也算是第一次交谈。

李卓敏伸出手热情道:“霍先生久仰大名,之前虽然见过几面,但却一直无缘相识,这次很感谢你能来参加这场亚洲文化交流会。”

霍耀文谦虚道:“李校长说笑了,这么大的一场文学盛会我怎么可能不过来学习学习呢。”

“霍先生,我给你介绍介绍,这位是我们中文大学的教授徐訏……”

这场由中文大学举办的亚洲文化交流会,算是开放式的。虽然条件放的很宽,但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能来这里的几乎都是在现今亚洲文坛都颇具知名度的作家文人。

来的文人作家一多,又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所以难免会被放在一起比较。

就在交流会开始的前几天,港澳台、日本、韩国、马来、新家等地方的媒体报纸就开始宣传起这场战后几十年后最为盛大的一场民间文化交流会。

随着话题的展开,为了各自报纸的销量,他们从报道这场文化交流会,开始延伸到来参加交流会的一些作家和文人。

从南洋一带来的文人作家,相对来说人数是最少的,大约只有二十多个,而且大部分都是年纪超过五十岁以上的华人,深受多年前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的文学情感和写作风格都偏向港台。

而此次从日本来的作家人数,是全场之最,总共有二十二人!

有数年前跟霍耀文有过一面之缘的小松左京,情爱大师渡边淳一,日本当代推理大师横沟正史,还有日后获得诺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等等。

棒子国这次来参加亚洲文化交流会的人数仅次于东瀛,一共来了十四个人,这些人都是在棒子国最有名气的作家,例如棒子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黄顺元,于1957年写出《受难的第二代》初入文坛的河瑾灿,《汉城,1964年冬》的作家金承钰,长篇小说《广场》的作家崔仁勋等人。

这次来的民间交流团是棒子国文坛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出交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下棒子国政府大力的对开放政策,听闻香港中文大学要举办这场亚洲性的文化交流会,也是第一时间就通知下去,召集了棒子国最知名最有代表性的一批文人作家来此参加交流会。

如此之多的文人作家汇聚在一起,是近二十年来亚洲地区难得的文学盛况,正可谓是大师云集。

……

大礼堂的一角。

倪框、亦舒、金镛等人正在聊天。

这时走过来几个人。

领头的一人先是用日语和三人打了招呼,旁边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

“这位是武侠作家金镛先生,这位是言情作家亦舒女士,这位是科幻作家倪框先生。”

听着翻译的话,小松左京先跟三人礼貌的打了个招呼,随即问道:“不知道几位看没看到霍君,我这边有个朋友非常想要认识认识他。”

亦舒一听这几个日本人是找霍耀文的,连忙用手一指道:“在那边。”

小松左京见状,立马又是说了一顿感谢的话,带着身后的几个人朝着霍耀文的方向而去。

“搞什么!”

等人都走后,倪框方才显露出不悦之色,说道:“哪有这样的人,不都说日本人很礼貌吗?我看他们就是没事找事。”

近些年随着霍耀文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倪框虽然心里还记着几年前的恩怨,但也知道两人已经不再一个级别了。

来参加这次文化交流会,倪框本着眼不见为净,看到霍耀文后也是提前退避三舍,却没想到还是被几个日本人的问路给烦到了。

“行了哥,少说两句。”亦舒没好气的白了倪框一样。

“我知道了。”倪框撇了撇嘴。

一旁的金镛看着霍耀文所在的地方,周围已经围聚了不少人,不由感叹道:“还是霍先生的知名度高啊,今天来参加交流会的人,好多都是奔着他而去。”

明报报道过很多有关霍耀文在海外多么多么受欢迎的新闻,金镛作为老板自然也看过,只不过以前一直是当个新闻来看。

可今天见到来参加交流会的国外作家,几乎有一大半的人都直接奔着他而去,才算是彻底明白霍耀文在国外到底是有多么高的名气。

闻言,倪框小声的发出了一声“切”,似乎颇为不屑,但目光却一直死死的盯着被人群围住的霍耀文,心里头不知道有多么地羡慕。

……

“霍先生你好,我是来自棒子国的作家崔胜利。”

“霍先生,我是来自新加坡的作家李朝华。”

“……”

“大家好,大家好。”

被十几个人围着,耳边充斥着棒子语、东瀛语,让霍耀文一时间有些头疼,他只好面露微笑的一一回应着。

他也很纳闷,自己只不过跟在李校长的身后认识一些老一辈的文坛大师,却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找他。

过了好一会儿的功夫,霍耀文才摆脱这些人。

就在这时候,小松左京走近喊道:“霍君。”

对于霍君这个日语单词,霍耀文早已是耳熟能详,听到后,他下意识的回头看去,见来人是《日本沉没》的作者小松左京,不由笑道:“小松先生。”

“霍君还是这么受欢迎啊。”小松左京看了眼渐渐散去的人群,笑了笑说道。

“嘿嘿。”

霍耀文笑而不语,这些主动找他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小说作家,没几个特别知名的,来找他无非是想学习学习如果在国外出版罢了。

“霍君,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前辈星新一先生。”小松左京后撤一步,将身后的一个中年人推了出来。

星新一!

这名字很耳熟啊,霍耀文眉头一皱,仔细一想,不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那篇《喂,出来》的作者!

星新一笑着伸出手:“霍先生你好,我非常喜欢你写的《第二世界》和《1999》三部曲,前两年你来日本办签售会的时候,我就想拜访你,只不过那时候你比较忙,这次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也是拜托小松介绍。”

“星先生客气了。”

霍耀文上前与他握了握手,“你创作的《喂,出来》同样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科幻短文。”

...

可能吃感冒药吃的,头一直晕眩的很。

第497章 【微型小说】

“没想到霍先生看过我写的这篇科幻短文。”

星新一有些诧异的看了看霍耀文,要知道这篇短文是他十几年前创作出来的,虽然当时的确有过不小的反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早就忘记这篇短文了。

“很早之前拜读过,但不得不说至今还记忆犹新。”虽然当年霍耀文读初中的时候,《喂,出来》还没有入选到语文教材书中,但他给家里小侄子做语文辅导的时候读过这篇短文。

星新一问道:“那不知道霍先生怎么看待类似《喂,出来》这种微型小说?我来香港已经有好多天了,也拜托朋友弄来了很多目前在香港很有名气作家的作品,但我发现几乎很少有人去写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

霍耀文皱了皱眉头,疑惑星新一好好的问自己这个干嘛,但想了一下,还是说道:“我对微型小说接触的不多,所以没什么特别的看法。”

“是这样啊……”见霍耀文这么说,星新一似乎有点失望。

他刚准备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只见张承颐从不远处走了过来,他道:“耀文,李校长找你。”

“好的,马上来。”霍耀文立马回了一句,随即转头看向星新一道:“不好意思星先生,我那边还有点事情需要处理。”

“没事没事,霍先生有事你先忙。”

“好的,有空再聊。”

星新一目送霍耀文离去,心里顿时一沉,对接下来即将开始的演讲会有些郁闷,在他看来就连世界级的科幻作家霍耀文都不太了解微型小说,那听演讲的学生们知道的恐怕就更少了。

作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的星新一,此次受邀前来参加亚洲文化交流会,也是受到了举办方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将会在今天下午一点半左右,于大学礼堂内举行一场座谈演讲会,目标除了中文大学的学生外,还有一众来自亚洲各国各区的文人作家。

他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微型小说”,不过这个微型小说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微型小说”有点不同。

微型小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具体是谁开创出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

为此,罗伯特给微型小说定下了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这三个要素,算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微型小说三大要点。

日本最早出现微型小说题材,是1959年作家兼翻译家都筑道夫把流行于欧美的微型小说正式介绍来的,往后以这种文学样式创作的日本作家逐年增多。

但十几年来,星新一始终在数量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作家,故被大众称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

可不管怎么样,微型小说的概念始终是美国那边兴起的,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微型小说领域的权威地位。

星新一除了继承罗伯特的三大要素外,首先冲破微型小说的字数篇幅限制,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形式,对微型小说进行了创新,把它定位在少则两三千字,多则四五千字。

这一创新,虽然在日本国内备受好评,但实际上并不被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微型小说作家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