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主他哥 快穿 第43节(1/1)

即使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考试了,但每经历一次,都觉得人脱了一层皮。

郑迟比他更惨,出来后还病了一场,好在只是小病,吃了几天药就好得差不多了,并没有耽误殿试,还正好赶上放榜。

会试放榜之后,元嘉高中会元!

进士功名板上钉钉了!因为殿试只排名次,不会刷人,而堂堂会元,再如何也不可能在殿试中落到同进士中去。

郑迟这次名次大概是受了身体因素影响,名次比乡试还差,只排在了第十六名,落到了十名开外。

元嘉在会试放榜之后,再来到郑府,发现府上并无多少喜气,也就是郑父对他高中会元表示了赞许和喜悦,郑母见到他就拉着一张脸,好像不待见他。

想到郑迟的名次,元嘉有点明白了,大概是郑迟的小心肝又受刺激了,尤其是年龄比自己小的朋友考了第一名,而自己却掉到十名开外去了,都是上同一个补习班,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而心疼儿子的郑母自然看元嘉这个对照组心情不爽了。

实际上郑母更加不爽的是,元嘉成绩太好,显得之前她和郑湘迫不及待的把郑澜推出来的行为特别傻,早知道杨元嘉能高中会元,就不必让郑澜回到郑府了。

不过郑母倒也没把一个会元放在心上,会试成绩好,殿试名次高,不代表日后官途顺畅。

在翰林院熬到致仕的老状元还少吗?

整个郑府,大概就是自认为慧眼识珠的郑父和白捡了一个进士夫婿的郑澜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了。

就连郑迟都在为元嘉高兴的同时有些柠檬,他难免会想:要是自己最后一场考试没有生病,说不定自己也有机会争一争那会元之位呢!

然而不管他再怎么后悔懊恼,会试已经过去了,时间不能重来,他也不可能重考。

殿试即将来临。

元嘉登上天子堂,忽然想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诗来。

科举考试真的是古代寒门学子唯一的晋身之路了。

当今圣上登基已有八年多,英明神武,是个明君。而膝下皇子未长成,没有夺嫡之争,正是做朝臣最放心的时候。

不必担心顶头上司是昏君,也不用担心站队问题。

元嘉看着殿试卷子上的题目,略一思索,心中就有了腹稿。

第1章 农门天骄【11】

殿试结束, 三天之后才放榜。

元嘉只考了第三名,探花。

把目标放在状元上的元嘉有点失望,虽然他对名次并不是特别在意,但状元入朝就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而榜眼和探花就只能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起步品级就差了一级。

对没什么背景只能靠自己打拼的元嘉来说起步若是高一点,自然能更快掌握实权。

元嘉本以为是自己的文章不不如状元和榜眼让皇帝喜欢, 结果后来却从郑父口中得知:“陛下对你的策问十分满意, 本想点你作状元的, 但因你的相貌在本届进士之中最出众, 便点你为探花郎!”

元嘉:“……”所以说他这是长相耽误了他的前程吗?唉, 他本想靠才华, 奈何容貌太过俊美,遮掩住了他的才华!他也很无奈啊!

郑父却不觉得元嘉从状元变成探花有什么可惜的, 重要的是能被皇帝记住, 哪怕只是有零星印象, 也是非常难得。

接下来郑父与元嘉商议起婚期来, 元嘉希望能早日成婚, 毕竟他马上要入翰林院为官, 而新科进士会有两个月的探亲假,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成亲,然后带着新婚妻子回一趟家乡入族谱。

但郑父自己心里清楚, 郑澜在庄子上没有接受什么精英教育,连管家都管不利索, 之前突击学习了一个多月也不顶用,因此他以舍不得女儿太早出嫁而把婚期延后了一年。

元嘉想了想,未婚妻郑澜的年龄不大, 多等一年也好,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郑父在元嘉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之后,心中愧疚更甚,对元嘉的态度也更好了,好到元嘉心里有些犯嘀咕的地步。

元嘉身为探花郎,不必考庶吉士,直接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当他穿上那一身正七品的官服时,杨父杨母激动的围着他看个不停,心里的喜悦就如同火山喷发一般,再也压抑不住了。

杨母期待的问道:“元嘉,我们什么时候回老家啊?”她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去炫耀了。

在京城,她实在没有炫耀的对象,满心欢喜却憋得慌。

杨父脸上也露出了期待之色,他也很想回乡祭告祖先,让祖宗们都知道,他儿子杨元嘉光宗耀祖啦!

元嘉一边换下身上的官服,一边说道:“再过几两天就可以回乡了,先准备一下。”

杨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问道:“你和郑小姐的婚事……”

元嘉答道:“娘,我已经跟郑大人商量好了,就定在明年十月初,秋高气爽,正是好时候。”

杨母有些失望,还要再拖一年,她儿子年龄可不小了,她得什么时候才能抱上孙子啊!

但如今杨家的事情全都由元嘉来做主,便是杨父杨母也都习惯听儿子的话,在他们看来,儿子是杨家全族最出息的人了,听他的准没错。

元嘉都做好了决定,杨母心中失望,也没多说什么。

<<<<<<

杨家村。

此时杨家村的人已经收到了平安县县令派人来传的喜报了,众人都知道他们村子里的杨元嘉考上了戏文中的探花郎,一个个高兴得仿佛在过年,热闹又喜庆,村民们把杨爷爷杨奶奶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

“三叔慢走啊!”杨三柱把一个中年男人送出门,看着对方走远,稍微松了口气。

这些天他简直忙坏了,光是待客就没个空闲时候。

自从县令亲自登门告诉爷爷,堂兄杨元嘉考中探花的喜讯,全村都轰动了,上到村长族老,下到普通村民,一个个全都上门来送礼,就连家境最贫困的也要送一条腊肉过来。

目前杨家二老年纪大了不方便待客,李氏和杨大柱的性格也撑不住这场面,因此出面待客的就是开店好几年的杨三柱。

村子里上门拜访的人都送走了,接下来就是平安县以及附近县城赶来的乡绅地主上门拜访了,杨三柱扯着张热情的笑脸继续招待这些客人。

终于等日落西山时,才算空闲了下来。

杨三柱一口气把桌子上的凉茶灌进肚子里,才算缓解了一些口干舌燥的感觉。

杨爷爷拄着拐杖走了出来,问道:“三柱啊,元嘉什么时候回来?”

这个问题杨爷爷已经不知问过多少遍了,杨三柱还是耐心的答道:“爷爷,元嘉哥从京城回来,路上应该要不少时间,我们再等等。”

杨爷爷点了点头,又拄着拐杖朝大门口走去。

杨三柱已经习惯了,杨爷爷每次问一遍元嘉回来了没有,都会去村口看一看,等一等。虽然是做的无用功,但毕竟是老人家对孙儿的期盼,他也不好拦着。

杨爷爷这次往村口走去,心里也没抱着多大期望,不过当他刚走出院门,就远远的瞧见一群人朝自己这边走来,隐约间还能听见喧哗声,不过他耳背听不清他们说的是什么。

很快那群人走了过来,杨爷爷年纪大了,耳背,但眼神还不错,一眼就瞧见了人群中丰神俊美的孙子,连忙扔了拐杖,快步如飞的走过去:“元嘉哎!我的好孙儿!爷爷可把你盼回来了!”

元嘉在众人的簇拥中被杨爷爷抱住了,扑鼻而来的是杨爷爷身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上传来的香皂味道,他伸手回抱了一下杨爷爷,温声道:“爷爷,我回来了,外面风大,快进屋吧!”

杨父站在旁边捡起自己亲爹扔掉的拐杖,看着爷孙俩温情相拥的感人场面,莫名有点心酸:爹啊,我的亲爹,您老人家是不是看不见您旁边杵着这么大的一只亲儿砸?

杨爷爷拉着元嘉的手,朝自家走去:“走走走,回去叫你奶奶给你做好吃的!”

路上偶遇元嘉父子跟过来的村民们也识趣的告辞了,不打扰元嘉一家人团聚了。

等进了屋子,杨爷爷准备关院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边还有俩人:“你俩啥时候来的?”

杨父杨母:“……”感情您现在才瞧见我们两个大活人啊!

<<<<<<

“元嘉哥!你回来啦!”杨三柱见到元嘉时也非常兴奋的冲出来,然后注意到旁边杨父杨母,连忙喊人,“二叔二婶!”

杨父杨母微笑点头,总算没再无视他们俩了。

杨奶奶见了元嘉,那比杨爷爷还热情,直接把杨爷爷给赶去厨房做饭,自己拉着有出息的宝贝孙子嘘寒问暖。

杨爷爷出身贫苦,虽然家里做饭一直都是杨奶奶来做的,但不代表他不会做饭,反而厨艺还相当不错。

元嘉第一次品尝到杨爷爷的厨艺,还十分惊讶:“爷爷,您做的菜味道可真好!”

杨爷爷得意的扬眉:“那是!爷爷年轻的时候可是跟在大厨身边偷学了几手,那可比你奶奶做的……”他忽然看了一眼杨奶奶的脸色,“要不是你奶奶做的饭菜比我做的更好吃,我的手艺也不至于这么多年都派不上用场了。”

强烈的求生欲jpg

元嘉埋头吃饭,杨父倒是忍不住差点笑出声来了。

吃完晚饭之后,村长与族老就上门了:“元嘉啊,恭喜恭喜!现在要叫你探花大人了!”

探花大人?这是个什么奇怪的称呼?

元嘉说道:“你们是长辈,直接称呼我为元嘉即可,不必客气。”

村长和族老们都还算是拎得清的人,因此元嘉也愿意敬重他们几分。

村长与元嘉商议起明日祭祖的事情,元嘉想起自己回乡之前做好的计划,便对村长和族老们说道:“大家同为杨家族人,光靠我一人终究不够。我打算出资在村子里建族学,让村子里的孩子都入学读书,若是有天赋的,就由族里出资供其科举,我将来也好有一二同族做帮手。”

村长是上过私塾读过书的,见识比普通村民多,又有元嘉这个出息的例子在前,当然明白读书的好处。

他听元嘉说愿意出资在村子里建族学,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这是好事啊!全族人都要感谢你,等明日祭祖,我就当着老祖宗的面儿把这事儿公布了,让所有人都记着你的恩情!”

元嘉笑而不语,在明日祠堂里将此事公布于众,村长估计也有点防备他反悔的意思在里面。

但出资建立一个族学,这点小事他还是办得到的。而且读书使人明智,同族之人多读书,对律法多有敬畏之心,就不会在无知的情况下做出什么坑全族的烂事来。

本来元嘉还想给族里置办祭田的,只是现在他手头上的钱还不足以置办太多祭田,便打算再等等。

翌日清晨,村长就开了宗祠,将杨家族人中出了一个探花郎的喜讯祭告祖先,同时宣布了元嘉出资建立族学的好消息。

元嘉作为榜样,等于是把读书读出头的好处摆在了众人的面前,几乎是家里有孩子的人毫不犹豫的就把儿子孙子送进族学。

不仅是杨家村,就连附近的村落和平安县都受到元嘉这个探花郎的影响,入学孩童数量急剧增多,孩子的家长们都梦想着自己孩子能成为第二个杨元嘉,带着他们鸡犬升天。

<<<<<<

平安县,珍宝阁。

元嘉在杨三柱的带领下把珍宝阁转了一遍,看着里面的各种在这个时代十分稀罕的商品,还有杨三柱那层出不穷的打折、满减、买送等吸引顾客的活动,让珍宝阁的生意十分兴隆。

看着客流量,元嘉微微点头,对杨三柱说道:“你在经商方面还算有天赋。”虽然占了穿越的便利,但能把珍宝阁经营得蒸蒸日上,也是杨三柱的能力。

元嘉转头看向杨三柱,表情严肃的问道:“三柱弟弟,你确定你真的要走经商之路吗?如果你后悔了,现在还可以重新入学读书的。”

杨三柱看着自己店铺里排列整齐的柜台,沉思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起来:“我确定。我经商的时候,感觉很快乐,但读书的时候却感觉很痛苦。”

他本来就不是学文科的那块料,枯燥乏味的背诵与文言文,让他抓狂,他以前逼自己努力学习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个平民百姓在地里刨食。

但现在他抱上了堂兄的粗大腿,又能自己赚钱了,那么他就没有逼自己读书的动力了。

经商使他快乐!他爱经商!

元嘉见杨三柱真的下定了决心,便道:“你既然想好了,那就放手去做吧!不过前期你可能要步子放缓一点,先改农户为商户,卢家是不错的合作伙伴,一步步来。至于以后……”元嘉勾唇一笑,拍了拍杨三柱的肩膀,“以后哥罩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