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263节(1/1)

只见刘旦有些忧虑地转着手中茶碗,对方长说道:

“这次天下大乱,人间被肆虐后残破不堪。虽然义军峰起,重整山河,不过是天下受压之后应运而生罢了。”

“虽然罪魁祸首已经伏诛,但这件事情的根源还在,天下间的妖族依然层出不穷,而我们又只能接受这种状况,所以刚刚元德想了个或许有效的方案。元德,你来说给方先生听听。”

柳元德点点头,而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道:

“天下间有妖族,这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总会有妖族冒出来,此是天道,无可违改。所以,怎么防止以后再于此事上出大事故,我这半个月一直在思考,而后略有所得。”

“将这股不受控制的势力,纳入人类主导的秩序之中,或许对人族和妖族,都是好事儿。毕竟接触久了,也知道妖怪们修行的路途,无非是开慧、人言、化形几步,后面终究还是要化作人形的。”

“从这一点来说,百姓们对于妖族接受起来也不算难,我记得当初在南疆时候,有位如今是知州的书生,他夫人便是位化了形的狐妖。”说到这里他猛拍了下脑门,“差点忘记,他们和方先生熟识。”

原来说的是胡雪球夫妇,方长点点头,表示确有此事。

柳元德继续说道:

“那位狐妖,甚至为了丈夫放弃了修行,这点让人有些唏嘘……话说回来,既然有这种基础,那后面便可以颁布政令,开放化了形的大妖在官府登记的途径。”

“或者可以考虑新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此事。同时,也要主动去寻找那些化了形的或者那些已经能人言,或者仅开慧的妖怪,对他们登记造册,并行使监管之责。

“而对于妖怪们本身的发展,可以提供些许便利,但不得多加干扰。如此,当可在相当程度上防微杜渐,避免这次大劫的类似问题。”

听起来倒很有可行性。

方长赞道:“这些妖怪们的反派,其实不是因为有这个妖王带领,而是有想要这么做的思潮,所以顺势诞生了带领他们的妖王。以后接纳妖怪登记之后,捋顺他们在修行路上继续前行的途径,当能解决此种问题。”

旁边于青菱忽然开口,说道:

“义军里面有许多妖族,一直在和我们并肩作战,可以先由他们开始,能造起足够声势吸引来足够多的妖族,也是给这些兄弟们一份福利。”

“这自是极好的。”

柳元德夸道,然后于青菱得意地抿嘴笑了笑,接着回去看书。

几人又聊了半个时辰,好好地完善了下这份方案,而方长仗着自己博闻强识,提出了不少有效的意见,这能让他们少走些弯路。

过了会儿,话题一转,又到了义军们接下来的行动。

方长问面前几人道:“如今已经平定了天下,前任人皇又已经老迈昏庸在义军中做客,前线将士们也在纷纷上书劝进,所以,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建制,顺便举办登基大典?”

刘旦笑了笑,有些不太好意思地低了下头,才说道:

“这种事儿我思索了一段时间了,都急不得,而且。”他看了看窗外,才说道:“皇城不太适合建都。这里的人际关系太旧,太沉重,旧有的规则也太过顽固。”

“看起来在这里建都能够省下力气,但咱们内里呢?怕不是被蛀的千疮百孔。说句不太好听又符合现实的话,义军们也是人,不管出任何职谁能经得起不断加码的考验?人都是有极限的啊……”

方长:“那是否已经决定了新都城地址的安排?”

刘旦摇摇头:

“没有,这事儿还有些难选。”

“作为都城的话,人不能太少,天气不能太差,而且要交通便利,也不能有地理上的艰险,周围还要有足够农田,紧急时候能供应上一部分粮食……林林总总,难以计数。”

…………………………

走出院门,方长紧了紧背上的双肩包,便朝城外走去。

刚刚从宅院里出来时,他和刘旦、于青菱、柳元德道了别,言明自己要回山去了。三人有些不舍地朝方长嘱咐,声言珍重。

而方长也拒绝了他们所有的心意,对于自己来说,些许物事并没有什么意思,毕竟阳台上什么都有,云中山还有金银铜矿,不缺钱,也不缺各种物资材料。真的想要啥的话,自己造便是,反正自己的寿命难以计数。

他回头看了看,宅院方向,上空有厚重稳定的紫气直冲天际冲天,还有镀满了金银色的两道功德。却是刘旦和柳元德、于青菱三人,因消泯大劫、活人无数,与天地有功,所以获得了无量功德。

当然,功德于方长也无用。

他的视线,被周边的小吃摊吸引住,真不愧是皇城,花样实在是多。

------------

第466章 【遍尝皇城】

因为义军入城并未经过大战,仅有修行人小队进行了零星交战,而且往往仗着数量优势摧枯拉朽,故而没有对皇城造成什么损害。

再加上义军军纪严明,大致称得上是秋毫无犯,所以百姓们飞快的恢复了城中秩序。

大胆些的,早在昨天就出来行走营生,而剩下的大多数,直到今日才从惶恐中解脱出来,开始各自的正常生活。

于是城中居民们做活的做活,运货的运货,还有拎着篮子出门采买的、走亲探友的,整座皇城瞬间鲜活起来。这幅景象,比起之前方长和鹿泽潜入城中所见的情形,多了许多生气,让人看起来心生愉悦。

“客官,来一笼梅花包?”

有小贩麻利地收拾着面前条案,正在招揽顾客。

他的生意很不错,于是他不断地应顾客要求,从旁边精巧的一叠小笼屉里面,抽出一两个递出去,同时还兼顾了收钱和整理。小贩的动作带着韵律感,片刻不停,眼神稍差的人,看他的手都像带上了残影。

而他的妻子和女儿,则守着一大磁盆馅料,还有摆满了面团的案板,片刻不停地现包着包子。

只见她们将薄薄的面皮拈在手心里,用小勺儿?起些馅料,轻轻涂抹在面皮中间,不多也不少,而后轻轻一扭,便将面坯儿合上,细长干净的手指捻动几次,便有均匀美观地褶儿成型,包子也迅速收口。

待包子被放在小笼屉上时,上面恰好五道的褶皱,便让包子像一朵梅花那样,盛开在笼屉里,十分漂亮。

方长听到招揽,又看到这里的东西很受欢迎,便感兴趣地走上前,问道:

“店家,包子怎么卖?”

“这位客官,您的两屉包子——梅花包每屉十八文,里面有四个。客官,来点儿尝尝?”小贩将两屉包子,递给面前的顾客,朝方长说了价格,殷勤地询问。

这个价格并不便宜,毕竟包子虽然是肉馅儿,但个头也太小了。

但也能够理解,皇城大,居不易,历来如此。

不过方长多金,并不在乎这些,他打开背包取出两串钱币,对摊贩说道:“先来五屉尝尝鲜儿,好吃我还要。”

摊贩大喜,立刻便给方长取包子。

却是他也知道自家的包子较贵,来这里的顾客,往往是隔几天光顾一次,点上一两笼屉尝尝滋味,然后带着口中梅花包绵延的余韵,半饱着回家或者半饱着去干活。

如眼前人这种,上来就要五笼屉的豪客,虽然自己这里生意好,但等闲难得见一回。

他殷勤地取了五笼包子,递给方长,而后看他似乎面生,赶紧嘱咐说:

“客官请坐下慢用,记得先咬开吹凉,喝光汁水再吃,千万小心不要烫着。”

“好,多谢。”

方长点头道,而后走到旁边油布帐下的小方桌边,将包子放在那里食用。

不像别处的包子摊,这里不配各种醋、酱油、蒜泥、蒜瓣之类的调料,而是只提供筷子勺子给顾客取用。

笼屉里的梅花包子,一笼屉正好四个,其个头比普通的大包子小不少,但又比小包子大。它们随着刚刚将笼屉端过来放桌子上的动作,正颤颤巍巍的,似乎里面的馅料,马上要突破这薄如蝉翼的面皮涌出来。

并没有像周围食客们那样,方长直接伸筷子挟起个包子便咬。

轻轻咬出个小口,他轻快地嘬吸着,里面鲜美的汤汁便到了口中,浓郁的香气便充溢着口腔。却是这梅花包,馅料里面掺了猪皮冻,蒸熟后便化成了汁水,其中又沁入了其它配料的味道,于是便形成了这味道上佳的汤汁。

方长不怕烫,直接喝完汤便吃掉包子,虽然嚼得细深深品,但也速度极快,在旁人看来是三两口一个。

五笼屉包子吃完,方长没有再要,起身便继续在街上走。

皇城里的人密度比旁处大上许多倍,街面上人群来往如织,两旁的叫卖声也不绝于耳。

这些小贩们,靠着祖传或者自己创就的手艺,能够在这物价昂贵的皇城里安稳地生活下去,已经算是超出了许多人。当然,靠这些手艺也赚不了大钱,这皇城里的生活成本并不低,虽然手艺变现来的钱数不少,但并不足以发家致富。

接下来,方长在这条街上,从头到尾挨个扫荡过去。

他并不在意那些玩乐的事物,只认准了美食。

旋炙猪皮、滴酥水晶脍、瓠羹、宽焦饼、髓饼、砂糖冰雪冷元子、金丝党梅、糟姜……等等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美食,在这皇城中比比皆是,又有四面远方的各样特产,虽然因为战争少有外地生鲜,但各种干货却齐全的很,不愧是天下精华荟萃之处。

百姓们的各种议论,也显示着他们对于战争早日结束的喜悦,还有义军们优良作风的欣喜,以及对这幅局面继续持续的盼望。

方长能够听到,许多人家已经做好了关键时刻,只图保命的准备。结果义军们进城之后,虽偶有干犯百姓之事,都迅速被掌管军纪的部门抓住,按照军法处理掉。

于是皇城市民们发现,局面竟然比设想中最好的状况还要好些,一时间新朝尽得此处人心。

天下动乱渐平,人心思定,人心思安。

这滚滚思潮,便形成了如今的大势,到处都在呼唤着新秩序的确立。

不过方长临行前,已经从刘旦和柳元德他们那里得知,义军并不准备在这里建都,他们准备选择个遗留包袱少、交通便利的新地方,重新起一座城,作为新朝的都城。

方长在街巷里面边享用这里的特色小食,边四处转悠溜达。

他先是找了几家酒肆,给自己的葫芦里面补充了不少存货,而后又去买了许多种籽。有花卉,有药材,有各类作物。云中山上空地广阔,接下来时间又充足的紧,不如种点东西找些乐子。

当方长走出皇城时候,看到义军中的修行人们已经纷纷开始离去。

他们本就不是凡间人士,加入义军只为让天下尽早太平,如今事情已了,自然纷纷离去。也不知道,是否有人会留下来,在新朝任个一官半职。

说不定,那也是一种修行。

不过方长准备回山了。

------------

第467章 【《天下太平》】

皇城门外,双方军队对峙,和那次短暂攻城的痕迹依然留存。

已经有许多居住在城外村镇的百姓,按照惯常讨生活的方式,将各种物资或背或挑往城中运送了,还有车马赶来。

他们比城中百姓更早接触义军,知道自己不会遇到什么危险,所以为了生活还是要进城做事。不过原本常见的那些,闲暇时候扶老携幼进城玩耍的,或者带着妻儿走亲访友的,则仍然在路上看不见。

方长依然是之前的装束,他出了城,慢慢朝着东方行走。

日头接近正中,风也渐渐变小,气温开始热了起来,路上的行人们对此倒是没什么感觉,只是到了饭点儿,纷纷掏出简单的干粮来吃,有那袋中丰厚一些的,还会去路边的小摊子上,坐下要些热食,再喝上一大碗茶,歇上会儿再赶路。

出城前方长吃了很多东西,而且他修行在身,既不会饿也不会馋,所以他没有掏包里的吃食,而是悠闲地赶路。

前方有座高岗,下部草木繁密,上部乱石嶙峋,道路不通荒无人烟。

方长抬头看了看,无视了中间阻碍,几步迈了上去。

他站在峭壁边上,方长回首望着后面皇城。虽然旧有的紫气已经散尽,但人间安定下来之后,远方城池上方的云气,变得茁壮而强健,充满了生机。

再看向四周的田野,地里的粟麦长势正好,河流、水渠、道路将平整的田地,割裂成了渔网状,墨绿色的农田片片并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