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212节(1/1)

城隍舒了舒身子,叹道:

“我在这里任职已经有三百余年,从未见过如此混乱的景象,只是我职权所限,没法太过干涉俗世事情,着实让人痛心。”

“还好现在的义军打了过来,将那些草头王们一扫而空,又纪律严明、行事有度,俨然新朝气象。按照书里所说,这是改朝换代的势头,往往在王朝初期才会有这种法度井然之貌。”

“也不知道义军们以后会不会得天下,他们能否将这份法度长久保持下去,也是未知之数。不过,此事甚难啊……按照经验,世事终究会败坏下去,或许有某些规律在其中,可称之曰道。”

旁边梁主簿道:

“我如今已经在义军中任职,接触的更多些,如今这里的户口赋税,只有以前的四成,估计还要数年才能恢复。义军中确实纪律森严,又吸收了许多仁人志士,如今这幅样子很好。”

“按照以前历朝情况,吏员还是会多以本地人为主,主簿之职甚至可以传家。不过上面正在商议,使用异地为吏之策,若是施行,估计会让败坏速度慢上许多,毕竟地方败坏往往自吏治始。”

“只是如此一来,我或许不久之后就会被调到远处,不知道能常来此处探望的时光,还有多久。”

厉城隍安慰道:

“路途不怕遥远,我们大可以使用书信往来交流。我们神祇长生,时间多得很,梁主簿你也尚有六十一年阳寿,只不要不出大意外,我们之间的朋友缘分还有很多年。”

城隍庙里面,虽然存放着治下所有人的阳寿,但那只是理想值,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毕竟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注定不变,人们的行为不是,行事结果不是,阳寿自然也不是。

------------

第365章 【油煎大头鱼】

便如掀起此次大劫的妖怪们,他们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只不过,此次劫数,天下局势已经演变过半,目前看来,敌人的赢面已经不大了。

根据目前收集到的线索,敌人的阴谋应当是通过搅乱天下,让人类自己内部互相攻伐,损耗人族气运,并借以行此消彼长之事,妄图篡夺人族天地间的主角地位。

如今义军势头已成,人族已经立足于难败之地。

而且敌人由于一些失误,未能拉拢到足够朋友,人手不足的致命弱点已经凸显,并为许多人所知。

这是他们的败亡之机。

或者说,敌人用尽全力掀起了大劫,但是他们的势头已经难以为继。

劫数的结果已经稍稍明朗,然而其中的过程,依然要所有参与者奋力前行,寻找尽快解决这次变故,让天下恢复太平的方法。毕竟事在人为,天下间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固定的,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话说回来,方长虽然入劫很深,而且在敌人走向颓势的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由于他行踪飘忽不定,且行事凌厉未留活口,故而与这次大劫中的各方牵涉都不深,更没有留下多少因果。

而且,即使他留下的些许因果,也从来都没有亏欠别人的。

乃是因为方长在当年和桑子平初见那次,于离别论道时候,得到的赠言‘宁可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一人’,让方长深以为然。而且此法不难,又很契合他所修持的自然之道,所以他时刻不忘践行这种消减因果的无上妙法。

至于方长的修为,日夜增深之下,已经颇有所成。

甚至在这几年里,方长还向天地回馈了大量灵气与灵机。

由于修行境界难以准确描述,在他自己想来,如今也已经坐到了“跳出人间之外,不入五行之中”。

另外,他的阳寿不像梁主簿那样,被城隍录册,盖因修行人自从入了修行之后,便已经不再属于神祇的所辖范围。随修为日深,阳寿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依旧有尽时,但此事最终仅由天地自然而定。

………………

“店家,这里有甚么吃的?”

方长走进路边一家小饭馆,问道。

他从厉城隍所在的那个集市离开后,又乘船顺着水路往南走。离开水网密集区之后,又上了一条官道,行不多远,就到了这里。

正是艳阳高照的中午时分,方长看了看四周,

这里土地由于含铁量高,都已经变成了红色,行人车辆走过碾过后,扬起的土末儿被风一吹,正是“红尘滚滚”的景象。不过这种土质,很适合茶树生长,这边许多山坡被开成了片片茶园。

唯一的问题是,这里下雨的时候,雷击事件比江南中原等地多许多。

听到方长的问话,正在里面忙碌的店主,立刻意识到又有客人上门,于是他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迅速迎过来招呼道:

“客官里面请!小店这里有新杀得羊肉,上好腊肉腊肠,还有几尾鲜鱼,各色应季菜蔬,芋头、冬笋、山药、木耳、莲藕、蒜苗,还有从北方运来的大萝卜,以及自家做的实惠腌菜。要炒菜炖菜的话,米饭随便吃,要腌菜下饭的话,米饭三文钱随便吃。”

方长点点头,找了张桌子坐下,说道:

“烹一尾鱼,用擅长的法子做就好,腊肉腊肠也蒸两盘上来,米饭加上。”

“那便做个油煎大头鱼如何?这个十分好捞,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价格也不贵,店中网兜里正有两条二斤多的。再蒸上四两腊肉腊肠,各一半切做一盘,如何?”

店主见生意上门,高兴地询问了下,这里的口音和初入江南的地方又有不同,绵软减轻却多显婉转。

方长自然是没有意见,他从来都很随和。

“好嘞!”于是店主应声,而后取过旁边的湿毛巾,重新擦了手,便开始忙碌,吩咐儿子杀鱼洗菜,让妻子添柴。

香气很快从小店里面飘扬开来。

店家选了速度比较快的做饭,只用了半个时辰,就烹好了鱼、蒸好了肉。

这是路边村店,没有雇人,店主让儿子刷洗锅灶,亲自将菜端到方长桌上,又给盛了饭。

只是这里的饭碗十分的小,方长估摸着,这饭碗只能装中原普遍所用饭碗的三分之一,怪不得这里都是“随便吃”而不是“按碗卖”。

方长伸出筷子尝了尝,果然鱼肉嫩且鲜香,而且很肥美。

而且,微微焦黄的鱼肉上,点缀着些细碎的绿蒜叶,不仅吃起来美味,看起来也很养眼。

听见方长的夸赞,正站在一旁擦手的店主,乐呵呵地说道:

“客人喜欢这道菜就好,这油煎大头鱼,可是我们这里的一绝,步骤简单且美味,但是没有足够经验,出锅后的味道也是一般。”

“这道菜要用茶油最为正宗,起锅烧热少放油,将最新鲜的大头鱼杀弄得干干净净,涂抹裹上薄芡,放作料煎炸后加温水微微焖一会儿就能出锅,里面要加半寸长的葱叶,最画龙点睛的还是出锅时候洒的碎蒜苗,提味又好看。”

方长又吃了几块腊肉腊肠,这两样的风味,和他在崖上自制和在中原与蜀地吃到的,又有不同,很带有此地的特色。估计除了手法和制作流程不同之外,还与此地的气候有关。

只听旁边的店主感叹道: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做鱼啊,姜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他讲述着自己的经验,也不知道是否正确:“哪怕没油、没盐,做鱼也得有姜。没有油没有盐没有酱、没有各种作料,只是好吃不好吃的分别,但有没有姜,则是做熟后能不能下口的关键。”

旁边不远处得桌上,有个本地口音的人忽然笑道:

“说的不错,回去我就和我家那婆娘讲上一讲,说不定他知道了你赵大厨的秘诀,做饭能再好吃些。”

店主回过头,很熟稔地说道:

“这算啥秘诀,只不过是这么多年的经验罢了,只要你少做几次饭,让你家那口子多练习练习,也没啥难的,谁让你总像老鼠见了猫!”

------------

第366章 【葱姜蒜三兄弟】

“我那是疼媳妇,不成么!”对方有些羞怒,立刻转移话题道,“不过我这次出门,倒是听到个笑话,和葱姜蒜的来头有关,据说很有些年头儿。”

“哦?”

毕竟此刻对方是自己店里的顾客,不好过多逼迫,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旁边赵店主的妻子狠狠剜了他一眼,于是店主没继续调侃,而是扬了扬眉毛,朝这个本地食客说道:

“什么笑话,说来听听?我做饭这么多年,倒是没有听过这种事情,你要是讲得好,给你添半盏黄酒。”

“嘿,有彩头我可就来精神了。”

对方的语气瞬间兴奋起来,将筷子往桌上一撂,筷子尖儿搭在盘子沿上,便开始说自己听到的笑话:

“传说,这天下本是没有葱、姜、蒜的,人们调味,只能用芥末、花椒、糖、豉酱、米醋之类,做起饭来尤其是炖鱼炖肉,远没有现在方便味美,而且往往只能炖到稀烂以求入味祛邪。”

“结果有一年天下闹了灾,北方大旱,南面大水,天下百姓都过得不好,缺衣少食,挣扎求活。各地同时遭灾,朝廷也没有余力调拨粮帛赈济——毕竟总得从不遭灾的地方拨啊。”

“中原、江南、西北、西南,统统都没逃过,只有蜀地还有余粮,但是往外运输出来可就太难了。南疆那里地少难耕,仅够自己吃用,虽然尽力往外运了些,但也杯水车薪。”

“于是有山上神仙站在峰顶看了看周围,发现天下如此之惨,惊讶之下于心不忍,便装了两件宝贝,飞到南北交界的地方? 开始消灾赈灾。”

“他化为一个老翁? 背着个大葫芦,葫芦是个宝贝? 能够装下三江五海? 又能把浊浪变清流。化为老翁的神仙,还拎着一张菜肉饼一块蒸米糕? 行走凡间。天下到处都是灾民,他只是四处走? 专门找那灾民聚集之处。”

“在水患聚集之地? 他就一抬葫芦,将洪水全部吸进去,露出地面;在旱灾肆虐之地,他就找干涸的湖泊河流和水渠? 将葫芦重下? 便有干净的水喷出来,瞬间盛满里面。”

“而且每到一地,他先要将手中的菜肉饼和蒸米糕分给灾民们,南方爱吃米的就给米糕,北方爱吃面的就给饼子。而且说来奇特? 这饼和糕怎么分都分不完,所有人都能吃饱? 而且饼和糕全都不见减少。”

“结果有一家子,兄弟三人? 本来是小地主,结果遭灾田地全毁了? 也成了灾民。他们平常就习惯了巧取豪夺? 吃了这神仙所化老翁给的饭食之后? 就动了心思,看上了他手里的宝贝。”

“毕竟怎么吃都吃不完的饼和糕,咋想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他们倒是没有见过葫芦的威能,但合计那应该也是个好物件儿。于是他们想法整了把刀子,跟上去。”

“到了无人偏僻地方,这仨兄弟一起冲上去将老翁按倒,便开始抢劫。老大去剥衣服抢行李,老二拿起石头便要砸老翁的头,老三则拎起刀子望脚就砍。结果神仙震怒,这三兄弟当时就变成了植物。”

“老大变成了葱,于是从那往后,人们吃葱总是先剥皮;老二变成了蒜,从那以后,人们吃蒜最爱用刀拍用小蒜槌砸;老三变成了姜,从那之后人们吃姜总是从一头开始切。”

说完,那个食客便重新拿起筷子,美滋滋地挟起块木耳,放进口里咀嚼。

屋里还有几人,俱都安静地放了下筷子,不插言地听着这个故事。店主也静静地站在原地,只有方长坐在前面,不发出任何声息地吃鱼吃腊肠——他也在听故事。

“真好!老吴啊,你这比说书先生讲的还有趣!”

有食客回过神儿来,他明显认识这个讲故事的食客,于是挑起拇指称赞道。

姓吴的讲故事食客自得地笑了笑,接着开始谦虚:“嘿嘿,过奖过奖,我也是从别处听来的。”

店主默默走到一旁,拿出个小盏打满了自酿黄酒,轻轻端过去:

“确实好,这是答应的酒。”

姓吴的食客很高兴,接过来滋溜地喝了一口:“真好喝,平常我可没钱买这个喝。”

旁边有食客逗他道:“是你媳妇儿管的太严了罢,是不给零用钱?还是带着酒气回去要挨踹?还是两者都有?”

吴姓食客毫不在意,梗了下脖子作为不屑地回应,于是众人都笑。

倒是店主在一旁夸奖道:

“他讲的这个,算不上笑话,故事真个不错,还有教导人莫要行恶事的意思。晚上我要给我宝贝孙子讲一讲,让他好好听听。”众人皆点头表示赞同,也出言说要回去给家里人讲一讲。

店主扭过头,忽然看到方长腰间的葫芦,便开了个玩笑:

“这位客官也带着葫芦,不会也像故事里那个神仙一样神奇吧?可以装下三江五海,能够将浊浪变清流?哈哈。”

方长笑了笑,将葫芦摘下来,举起摇了摇道:

“只是用来装酒的葫芦。”

店主哂笑,又微微行礼告罪,表示只开了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