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210节(1/1)

看出她说的都是实话,他将这九尾狐训诫了一番,吓得其花容失色连连点头不已。

而后方长打开包裹,掏出两大块银子,说道:

“喏,拿着,将这个去兑了,给他们治病吧。以后切莫再为恶,须知为恶有了开头,就难以再结束,以后只会越来越深,终会酿成大错,再难回头。这些赃物我会带回去,归还原主,你走吧。”

九尾狐青玉接过银子,喜上眉梢,连连道谢不已。

方长将地上散开的包裹简单收拾起来,拎在手里面,却见对面的九尾狐妖并未走,而是盯着他手里,用极小的声音呢喃道:

“包袱皮——”

“哦。”

方长将包包裹的布一把扯下,扔回给面前妖怪,依然虚拎着货物。青玉立刻接过,用之前逃跑的速度,一溜烟逃走,转了几个弯就不见。

摇摇头,方长虚拎着寻回来的赃物,回到官道边。

不待在这里等着的人群看清,他将虚拎着的货物往地上一扔,说道:

“找回来了。”

------------

第361章 【乌篷船上】

众人皆惊。

场中一时寂静,大家纷纷停住刚刚还在议论的话头。

诸人齐转过目光,看着这个突然出现,将许多货物掼在地上的白衣人。

倒是车队管事看了看地上的货品,走上来躬身行礼道道:“多谢大侠,这正是我们所丢的货物。”

方长点点头道:“那便好。”

“不知,那贼人是怎么处理的?”车队管事继续追问。

“跑掉了。”方长敷衍的说了句,结果车队管事再次道谢,并忍痛提出赠送些钱财作为谢礼,方长只好再次说道:“不必。”

而后扭头便走。

他脚力奇快,于是后面人们只能看到渐小的背影,而后议论猜测不休,许久才散去。或许以后此事会有不同的版本,不知是“大侠力擒快脚贼”还是“壮士三拳震山岳”。

这些和方长都无关,他已经溜的远了。

………………

越往南,天气越暖和,待行了百十里后,竟然感觉拂面的微风有些温暖。

抬头看周围,果然树梢泛绿。

由于日照时间和角度都长,北方虽然是数九寒冬,这里却依然有人在田里活动。

方长仔细观察过,他们是趁着这个世界,下力气整理家中田地。

此处多为水田,和北方旱田不同,精耕细作需要耗费更多人力、精力,也消耗更多时间。当然,田地会回报给人等价的成果,多花几分力,便能保证多保证一些收成。

用老农教育自家孩子的话说,田地从不骗人。

这一路上,依然有着不少兵祸痕迹,还有不少人家缟素,可见这富饶地方,也遭受了许多苦痛。还好这片地方已经被义军占下,派了不少读书人为官吏,带着些许义军士兵,尝试治理一方、造福一方。

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有着许多错漏,许多失误。

但总体还是向好的,因为百姓们眼光明亮,向来能够分清楚谁是真的为自己好,所以也包容的很。有些年长者,往往还会带着多年的人生经验,上前拜见讲几番,只为让他们多些知识。

与此同时,那些参加了义军的人,他们的家属,也收到了从军中寄过来的饷银和家书。由于治军严格,义军之中克扣军饷情况很少很轻微,往往到手能有九成之多,冠绝天下。

有见识广泛的人说,这也是义军兵锋无坚不摧的根本之一。

再往南,水网密集起来,这里河流比道路还多,步行和车马交通远不如渡船方便。

方长入乡随俗,找了条小船,出几文钱,让其撑着自己向南走。

船家戴着斗笠轻轻撑着长长的船蒿,小小的船儿在水流中穿梭,十分轻盈迅捷。

这种船是这方地域的主要交通工具,船身狭小低矮,上面有个竹篾编的船篷,为了防腐漆成黑色。里面只铺了张草席,乘客往往坐在船头,看着前方,与船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聊天,路途便在这种悠闲中过去。

“客人从江北来的?那可真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了。”

这里的口音相比中原来说,有些绵软,和这里的山水一样,人也普遍长得秀气。听到船家的感叹,方长笑道:“中原和江南紧挨着,从这里道江北不过几百里,这天下不算大,本就是一家。”

船夫手上撑蒿的动作毫不放松,对船头坐着的方长笑道:

“客人走南闯北见识的广,当然感觉天下小的很。像我们这样天天撑船,总在这一片儿转悠,每天走不了几十里路的人,自然是感觉天地广阔,难以奢想。”

“说白了,还是和四方行走的路程远近、时间长短有关,若是有朝一日,平常人家也能用现在十倍的速度到处走,那么说这天下因此小了十倍,也不算差。”

方长抚掌大笑,称赞道:

“哈哈,甚是有理,船家此番话语,称得上是真知灼见,您今年贵庚?”

“五十有三啦。”船家笑了,仰头看了看天说道,他下颌上斑白的胡须,也这动作晃悠了下,“我孙子也快能撑船了,不过这里新来的知府老爷,说让他那个年纪的孩子,尽可能识几个字。”

“这事儿我说不上来好坏,不过这新知府是个好心人儿,正好家里还算宽裕,便将其送了去,现在已经能写全家人的名字了呐。我老杨家,几代人斗大的字不识半个,如今也要出个有文化的后生了。”

方长回头说道:

“恭喜你啦,船家。”

“哈哈哈,同喜同喜。”船家的兴致很高,他问方长:“客人您这是要去南方?不过看起来还是要在附近游览一番的。”

“船家好眼力,”方长笑道:“这周近可有什么好地方值得一去?”

“这倒没有,周围只是些平常事物。”船家不停撑蒿,顺便想了想后摇头,“若说热闹地方倒有基础,一是府城里面的万般繁华,二是前面不远处的集市。”

方长嗯了一声,继续问道:

“那么这府城和集市的热闹,是否又有什么说法?”

面对这个刁钻问题,船家也不怵头,他想了想,回答道:

“府城那自然是好地方,左近没有的店铺那里有,左近没有的巧手工匠那里有,左近没有的吃喝用度那里也有,来自天南海北,周边人都喜欢去玩儿。虽然府城年前遭了兵灾,但还好现在朝廷攻过来快,那里休养没多久就恢复了旧观。如今那里又开了学堂,开了书馆,人气旺起来后,好去处多得很。”

“前面集市在周边也颇为有名,那里在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原本是个草市,贩买些盈余粮食,卖些从河里捕上来的鱼虾、捞出的菱角,贩售些挖来的笋、打来的猎物,或者是家里自己织的布、纳的鞋底儿。只有一两个衙门帮闲,在那里随便收上几文税钱。”

“结果一两百年过去,每当有了新玩意儿,周围人还是喜欢挑去那处集市贩卖,因为那里人数多人气旺,最适合做生意。久而久之,此处就已经成了个不次于府城的地方,客人若是有兴趣,可以前去看看。”

------------

第362章 【吃豆腐的小官】

听到船家的这番介绍,方长欣然答应:

“好,那便送我去集市瞧瞧罢。”

“好嘞。”

船家轻轻用力,手中长蒿一撑,小船儿便滴溜溜转了半圈,转入一条分岔的水路,向集市方向而去。

这段路途上,水面宽阔了不少,来往的小船儿也开始大量出现。

上面的要么是去集市的人,要么是带着收获从前方回来的,纷纷攘攘,熟悉的人们则隔着水面,用软绵的本地声音,喊话打招呼,还有小货船来往,给集市里补货,或者往出送大件儿或者批量购买的物件儿。

在老远的地方,就能听到集市里面的叫卖声、交谈声、砍价声。

方长估摸着,那里竟然比船家所描述的情形,还要繁华些。

“客官,到了。”船家将小船儿轻轻靠在岸边,而后用长蒿抵住水底,把小船固定在岸边,才对方长说话:“小心些,踩稳。”

船费刚刚已经付过,方长直接从船头站起来,跳到岸上,而后朝船夫拱拱手道别。船家轻轻回礼,接着拎起船蒿一撑,船儿便换了个位置——他去那里等待从集市出来的顾客。

或许集市只是本地人的惯常叫法。

在方长看来,这里完完全全是个大镇子,屋舍众多,只不过里面人的营生,都在交易和交易附属产业上面。这里没有田地和农夫,但是有几间作坊,里面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听起来生意很不错。

逛悠了近两个时辰,他才从这头走到那头。

“属实够大。”

当然,方长只是和平常人一样,在这集市里面慢悠悠地踱步,偶尔看到感兴趣的摊位上去看一看,问问价格,或者看到有趣的事情发生,围上去凑个热闹。唯一的区别,或许就是旁边人路过时候会下意识让开一点点,不至于和人摩肩擦踵。

“臭豆腐怎么卖?”

走到集市末端,竟然有几个摊位一起在卖臭豆腐。

观察了下才知道,这里是集市的下风口,所以他们聚集在此处,于一片专门划出的区域内经营,免得干扰其他人家的生意——方长从周围的聊天声中听到,这是当初集市上许多摊主商家们,合力做出的决定。

“客官要哪种?油炸臭豆腐十文钱六块,普通的卤水臭豆腐一文钱三块。”

“唔,来一份油炸的。”

“好嘞,客官稍等。”

“少放一些蒜泥,就在这里吃。”方长排出两串钱币,接着又道:“再给我包三十块普通的。”

“啊?这……客官可否带了器皿?普通的汁水淋漓又绵软,不好携带啊。”摊主看了看方长手上没有拿东西,有些迟疑地说道,“要不要去买个竹筒?很便宜,或者瓦罐和小碗也好。”

方长看了看摊位上的东西,接着从背囊里面掏出个大碗,说道:“且用油纸包了,与我放到碗里就好。”

摊主又迟疑了下,而后依言便做,它打开坛子,将豆腐装好放碗里递过来,接着才数出几块风格不同的,放进旁边小火热着的油锅里面煎炸,豆腐在其中翻滚上下。

将装了豆腐的碗放回进背后包里,看着摊主动作。

旁边又有人过来,也要了一份。

来人竟然身着官袍官帽,足踏黑布靴,是新势力官员的打扮。

摊主似乎与其熟识,殷切地说道:“官人今日又来了?且去桌边坐,老样子,马上就炸好。”

买豆腐的官员摇头道:

“今日又有不同,给我炸一份在此处吃的,再炸一份与我带走,碗借我使用,过后还你。”

接着,他从袖子里掏出钱来,放在摊位上,然后自行走到一边,选了张小桌坐下。

“好嘞。”摊主应声。

他将炸好的豆腐放进小瓷盆里面,用长筷剖开,而后加入几种作料,又将自家熬得汤汁舀出来两勺,浇在上面,才拿了干净碗过来,装好递给方长。摊主手脚麻利,马上开始炸制官员所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