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17节(1/1)

丰富易得的燃料,让仙栖崖上终日有烟,还好云中山里向来云雾缥缈,在近处稍高山头就难以窥见,不会让人对仙栖崖上的烟生疑。

石灰原料易得,普通青石就好,这在山里很常见,刚刚方长用来给浣花溪刻下名字的那种即是。

挑选大小合适、质地均匀的青石,放进炉中,加柴煅烧,即可得生石灰。

但是用作地基防潮,还要充分消解。

附近不远处一个石台凹陷处,成为天然灰坑,将石灰放进去,充分加水,需要待上七八天。

将消石灰掺进屋中地面,能有较好的强度和抗水性,这对居住环境是个很好的改善,同时生石灰还可以给屋顶防潮,还能用来粘合砖石。

有了它,让很多东西更耐用,无形中大大减少制造工具和用具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

灰坑中厚厚一层石灰,被倒入水后,石灰块吸水放热、哔啵爆开,倒入的水也开始沸腾,腾起阵阵白雾,声势煞是强烈。

不远处的鸟儿和小兽受到惊吓,纷纷冲突奔跑,暂时远离此地。

石灰消解过程还需要七八天。

方长暂时并不想闲下来,他干净利落的拆掉了之前的窑,然后扩大了一倍直径,造了个更大更好的炉窑——同时能烧三十二块砖。

砖头用处同样很多,盖房搭屋铺路做地板,或者当做一些支撑物。由于没有量具,他只能使用同一个框架来脱砖坯。彻底晾干的土坯可以垒炕,可以砌灶,可以当做临时墙壁,不过方长暂时并不准备使用。这次,他计划先制作百来块砖,存起来待用。

这几天中,方长总是和泥土打交道,这让他变得有些灰扑扑,毫无仙家气象。

若是之前那些喊他“仙长”、“上仙”的现在看到他,定会彻底拧碎心中原有形象,还好仙栖崖上并无人来,方长之前的马甲一个都没掉。

窑炉一旦点火,则不能熄灭,需要照看至结束。

入了修行后,方长并不需要睡眠,对此毫无压力,他慢慢在周围溜达,隔一段时间就去添些柴,维持炉中温度。

茅草屋旁边,又新建了个棚子,只有四根支柱和一个茅草顶,用于放置一些东西,比如多余的柴,还有即将出窑的砖块。

山风和缓却清凉,方长背着手,仰头看那美丽夜空。

“咦?”

比起昨晚,今日夜空中几颗星辰,明显移动了位置,而且大放光明,散发着惨白光芒。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他心底有感,简单掐算了一下,天象已显,以他现在浅薄的掐算水平,也能得出结论:这世道接下来,不会很太平了。

微微叹了口气,方长继续回去干活。

砖窑还要照看,火不能熄。

…………

……

随着砖窑也进入冷却,方长忽然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空闲。

看着屋里和棚子里堆积如山的柴草,他感觉还是烧制些木炭的好,木炭比木柴更加纯粹,热值也更高,用炭烧出的陶器,由于温度更高、杂志更少,质量会更加优秀。

建造木炭窑,有多种方式,效果和适用情况各有不同。

方长不准备建造那些可复用的窑,他只是在砖头冷却空隙里,找点事情打发时间,能够将木柴烧成炭,就可以了。

选择粗细合适质地紧密的木棍,朝上立起,堆成篝火堆样子,而后将泥糊在外面作为窑体。

在炭窑最底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自留出两拳大一个通风孔,最上面也留一个孔洞,而后从屋内火塘引火,在半圆形炭窑最上方孔洞处点燃。待到从底部四个通风孔能够观察到红光时,将上方孔洞和底部通风孔依次封堵。

接下来就比较无聊了,需要用泥土不断地填充裂隙,哪里冒烟填哪里。

此为方长前世学来的技术,但这是第一次实践。

当年一睁眼一闭眼,就换了个世界换了个环境,出现在这具尚温热的身体上,让方长也曾略显惆怅。

不过本就是随遇而安的性格,让他顺利适应了新身份,甚至在奇遇后,走上了修行路。

这具身体的前身,之前走得很安详,让他接收过程很顺利。

但他也有遗愿,对于方长修行道路来说,若不能顺利解决,也算是个不小的难关。

------------

第25章 【最短路径下山法】

方长在从这具身体上醒来时,也接收了原身过往记忆,只是回忆起来,皆如另外视角般,时刻提醒他这些记忆并不属于自己。

在此之前,他只是孤零零生活在一座小镇上,和邻居们一样,每天荷锄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抚养他长大的老人,说不清楚他的来历,只知道当年是被人送到了这里,老人离世后更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所以原身一直盼望找到父母,弄清楚为什么会被送走,同时再看一眼他们。

甚至这想法已经成为执念,萦绕在这具身躯之上,虽逝不散。

方长知道,自己需要寻找时机,代替原身完成这份遗愿,不然于修行之路上前进时,这份执念会成为大阻碍。

只是灵觉告诉他,现在机缘未至,不合适下山,强行寻找也不会有结果,尚需静待时机。

这种顺其自然的等待,倒是比较适合自己修行道路。

炭窑冷却需要更久,方长先去看了看砖块,里面砖头尚未彻底冷却,不过已然成型,他伸手从炉窑中拿出一块,手指轻敲听了听声音。

好听就是好砖。

当然,质量和真正砖窑里烧出来的无法比拟,只是达到“可用”程度而已。

将砖块叠到一起搬进旁边新棚子,他考虑了下,准备用这些砖,在棚子下面正中间先干砌个砖池,里面洒上生石灰。

等木炭出窑后,可以将合适的炭放进池子里存下,避免将黑色炭粉弄得到处都是。

直起身来,看着崖下远方,方长忽然心头一动。

那方向,应该是个小镇?

炭窑还烫着,不过这个放不坏,过段时间再来收取也是一样。

方长先打开个竹筒,给窝棚旁瓜田里瓜秧浇了些水。崖上土地甚肥,刚长出的甜瓜秧不高,但很是茁壮,绿色的嫩芽冲天空张开,生机勃勃。

等到这次出行回来时,应该寻细竹子,给瓜秧支个架子,说不定会长势更好。

方长准备下山一趟。

刚刚他收完砖瞅向山下时,灵觉忽然被触动,似乎那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要跟着感觉走,正好下山去看看,顺便在渡过山上这段时间后,重新看一眼红尘百态、人间烟火。

这于修行有益。

并不需要太多准备,方长回屋,要简单收拾下,当即下山,正所谓:逍遥人行逍遥事,心无牵挂心自清。

将外面架子上茶叶收进长竹筒塞好,而后拿过自己来时的青布包袱皮,将一件替换衣服和自己那两本书,一齐放进去。

这《修行道》和《修行法》是必带物品,一是可以随时研习,二是能驱蚊虫。

想了想,方长又从床角拿起猴子送的璞玉,在上面掰了一块,当初猴子孙云送了两枚当做见礼,看起来应该是云中山所产。其中更加细长那枚,已经被他打磨成了身上那把直背小刀,另外一枚则放在床角一直没有用过。

他又将两块熟鹿肉拿阔叶包上两层,用细藤捆上装进包裹,方长还打包了两个植物块茎,这应该是某种薯,之前还用它炖过野猪肉。此薯烤过之后味道香甜,口感随着火候不同,或呈脆爽或呈软糯,很是不错。

将包袱皮随便一裹,系在背上,方长将栅栏屋门往后一带,便朝外行去。

阳光正好,让人被照到的这面暖洋洋的。

从仙栖崖上下去,要从山崖侧面越过山谷,然后翻过三个山头。

看了下周围,方长灵机一动,童心大起,他走到自己每天早上盘腿坐着修习的大石上,看了看下面缥缈的云雾,而后——

——纵身便跳!

风呼啸着从耳边刮过,云雾丝丝缕缕,想对着自己朝上飞速而行。

云雾被下落的方长微微搅动,半刻钟后才恢复平静。

轻飘飘从崖上落下,享受了一把自由落体,方长暗自笑道,这才是从仙栖崖上下来最快最近的路,中间既没有崎岖乱石,也没有横生的草木,只是唯有自己才能如此。

下面是个斜坡,落地后,方长简单拍打了下衣服,只朝外行了百十丈,便就见到一条隐约的小路。

这小路明显是为人类所踩出来,由于经过不够频繁,小路上还是遍布杂草,只是长势不如路两旁,能够明显分辨出来。

朝下走不远,就是林溪村。

方长紧了紧背上包裹,朝山村行去,穿过山村不远,就是官道。

不久前水源断流那次灾祸,并未对这个小山村造成过多影响,这里已经恢复了曾经那种宁静祥和。

唯一的区别,就是山民们全都记住了,仙栖崖上有位善良的方仙长,帮他们渡过了一次大难,而旁边山神庙中那位山神,也为此出力甚多。

最近是农闲时,接近正午时分,村里和下面山坡梯田里,并无人在劳作。

上次来到林溪村,方长只是在村口看了看,和村民们交流了两番,并未进去。如今只身一人路过此处,他饶有兴趣地仔细观察这里。

太平年月,林溪村中房屋还算整洁,不过也多为土石茅草所做,见不到砖瓦。

各家房屋炊烟处处,屋外玩耍的孩童不多,想来这个时间,他们都已经被喊回家中吃午饭——拜几百年来世道未大乱所赐,如今连平民也已经普及了一日三餐。

由于紧挨着物产丰富的云中山,村里牲畜不少,多喂草料。

最常见的是猪和羊还有鸡,珍贵的牛很少。

另外,山村的鸡很珍贵,或者说,天下间鸡也很珍贵,尤其是城里需要米粮喂养的那些。

大家常年养着它们,是用来打鸣报时和下蛋的,只有贵客到来时才会宰杀,若无故杀之必招全村人痛恨敌视。

由于方长时时刻刻融于自然天地,村里几位互相聊天的山民,下意识就忽略了他,于是他得以平静地路过,朝着山下不远处那条官道行去。

身后林溪村里,一位在家门口玩石子的孩童,忽然将手中石子一扔,扭头对旁边大人说道:

“阿爹,刚刚我遇到神仙了。”

“什么神仙??”

------------

第26章 【虎桥镇前伏虎桥】

“就是之前溪水断时,来过村口那位方仙长啊,你们说是居住在仙栖崖上那个,之前还叮嘱我不要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