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裸婚日常 第163节(1/1)

陈茶思来想去,召集全村人开了个会。

“现在咱们有了新的宅基地,所以之前村庄旧址就都废弃了。只是这次黄河发大水留下了厚厚的淤泥,这些土还可以长几年不错的作物。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想继续种庄稼还是咱们再淤一下旧村址,整改下土地种成温室大棚?”

有村民疑惑地提问:“村长,什么是温室大棚?”

“就是种植蔬菜的温室大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电视上看过?那种用竹子和木头搭起来的架子上用塑料布蒙起来的棚子。里面可以种水果蔬菜。重要的是冬天也能种。”

“我见过。”一个家里有点事的村民举手,“听说盖一个大棚老贵了!这刚修了房子大家伙可没钱盖。”

“就是!我也没钱。”

还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村长,这也不光是有没有钱的事。就是有钱,咱盖上那么贵的大棚,种上那么精贵的蔬菜,往哪卖啊?卖不出去可就砸手里。那东西可不好保存着哩!”

“……”

众人七嘴八舌的提意见,却没有一个人直接说“我不想盖大棚,我就想种地。”这种话。

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心动的,只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未知心生茫然和抵触而已,同时也对新的财富来源十分感兴趣。

陈茶坐在自己专属的椅子上,晒着秋天的太阳昏昏欲睡,艰难地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

孕后期,每一天都是痛苦的。

肚子越来越突出,坐也累站也累。

不能仰躺,不能趴着,侧睡腰累。

这几天还好,前阵子最忙的时候,陈茶难得恶心顶胃。

吃几口东西胃就胀的难受,失眠到天亮。

这会儿虽然不失眠了,坐久了也受不了。

她打个呵欠打断众人的谈话:“你们商量好了吗?”

一听她开口,村民们突然想起来,这事是陈茶提的。

陈茶做过赔本的买卖吗?

没有。

所以村民们巴巴地围在她跟前,问她:“村长,那你觉得咱们种大棚合适吗?能种好吗?菜能卖出去吗?”

陈茶因为打呵欠的缘故,桃花眼蒙上一层雾气,看起来奇美无害,说出的话却像麦穗上最尖锐的刺。

“你不如干脆问我是不是弄这个蔬菜温室大棚稳赚不赔?如果赔了是不是我给你们承担损失?”

问话那人被挤兑地尴尬地笑了笑,“村长,你看你这话说的,哪能呢?”

“知道不能就还有救!做生意哪有稳赚不赔的?种蔬菜大棚跟你种小麦大豆一样,除了看每个人努力的程度和种植技术以外,也要看运气的。”陈茶揉揉腰,语速又快了些,“首先,别打我主意。我不会种大棚的。”

这一句话让很多人瞬间耷拉了脑袋。

他们虽然不聪明,但是知道一件事,村长干的就是好的。村长不干的就是赔钱的。

村长不做,那……这大棚怕是不行。

陈茶一眼扫过去就知道他们想什么,摇摇头,懒得跟他们置气,直接挑明:“但是,我会入股。咱们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谁家也没富裕钱盖大棚了。更别提淤土也要不少钱。所以我直接拿一万块入股村里的大棚种植。等收入了我来分红。具体的比例和事项回头我会跟会计签订好。想种大棚的到会计这报名。咱们村地方就这么大,先到先得。”

第117章 、变洪为宝

村民之中有些脑子反应慢的,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太明白陈茶这什么意思。

这是看好大棚还是不看好大棚呢?

还有些脑子快的村民,张嘴就问:“那要是赔了呢?”

“赔了也是我赔大头。”

其实就是相当于陈茶出钱, 村里出地,想种大棚的村民出点力。

见陈茶这么说, 当场就有人报名。

“我报!”

报名的不是别人, 就是王山。

陈茶见是他, 挑了挑眉, 不是很意外。

王山比钱榆村其他人都要有商业眼光,只是格局有点小。点拨一下, 倒也还能用。

“行,你们先报名。我去镇上跑一趟, 看能不能再申请点扶贫款。”

万一报名的人多了,一万块盖大棚可不够。

镇上部分领导现在跟钱榆村的老村长一样,一看见陈茶就头疼。听完陈茶的来意, 直接拒绝:“没有扶持。”

不等陈茶开口,领导先开始哭穷:“陈村长啊,你也知道这次黄河发大水, 一下淹没了咱们镇上数十个村。虽然这些村受灾情况不一样,但是像你们钱榆村这样需要迁村的也有小十个村子。不说前后救灾的花费,单单给百姓盖房子一口气就掏光财政口袋了, 我上哪给你弄扶贫款去?”

这事不用领导哭,全市都知道。盖一栋砖瓦房得两千两块钱。像钱榆村小还有三百来户人家,大村得千八百户人家。

为每户按承担一千块算, 光钱榆村镇上就得支付三十万。

十个钱榆村就三百万。

光镇上肯定没这么多钱, 这钱是从省里或者更上面一层层申请批下来的。

“您看您说的!现在多难谁都清楚, 我怎么可能那么不懂事找您要钱?我就要点其他不值钱的。”陈茶义正严词。

“你想要什么?”领导还是一脸防备。

“前几天泄洪, 我看见有很多抽水泵接了这么粗……”陈茶比划了一个大大的圆,“的管子往外抽水。现在洪水没了但是机器是不是就闲置了?”

镇上的领导也不能事事巨细,陈茶说的这事他有印象,但是机器什么的他还不清楚,便把秘书叫了进来让他去问相关负责人。

负责人说,机器确实还在,正想办法准备处理。

这些机器是镇上买了一部分,市县各批了一部分,还有本土企业和油田给捐了一部分。

不过因为抢洪的时候使用过于暴力,加上作业环境极其恶劣,现在能使用的大约就还剩一半。

陈茶一听立马道:“领导,要不您低价卖给我两台?都说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点再背也不能一年来一回。但是这机器都泡过水塞了泥,时间长了镇上也只能当废品卖。”

领导略一思量,点了头:“这个可以。一会儿你去找相关部门谈。”

这确实不是什么为难人的事,可以答应。

“另外,我还想帮您个忙。”陈茶并不着急走。

镇上现在一堆事,领导头大的很,要不是因为陈茶是个女村长,还是个怀孕的女村长,他早把人轰出去了。

这不睁眼说瞎话呢吗?一个连村都快淹没的小村长能帮镇上什么忙?

所以领导捏了捏眉心,想都不想直接拒绝:“不用你帮忙,你快回去吧!肚子这么大多休息少乱跑。”

陈茶当没听见这明晃晃的逐客令,她来一趟不容易,想说的话还是得说出口的。“据我所知这两年咱们国营厂的生意都十分不好做。各个厂里积压了不少货物。比如双河塑料布厂?”

虽说大经济在发展,但是小地方有些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当大。

再加上大锅饭容易养懒人往往一个人的工作三个人干还干不好。

导致国营厂的工人越来越多,但是生意越来越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用在养闲人上,以至于没有钱革新技术和更换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老旧,慢慢就被市场淘汰了。

越来越多的国营厂可谓是举步维艰。

领导长叹一声,点点头,纳闷道:“你问这做什么?”

“您帮我搭个线,让塑料布厂低价卖我一批塑料布呗?”

领导奇怪地看陈茶一眼,“这事你自己就能搞定吧?”

以陈茶这三寸不烂之舌,低价买库存塑料布哪里需要镇上帮忙?

再说镇上政务繁忙,哪有时间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管?

陈茶搓搓手,难得有几分货真价实的不好意思:“这塑料布不是我个人要,是村里买。您也知道这洪灾刚过,今年百姓们颗粒无收,村里的帐上更是比我脸都干净。哪有钱买塑料布?我的意思是能不能请镇上做个担保,让塑料布厂先赊给我们一批塑料布?”

“你们村要那么多塑料布做什么?”

“盖大棚。”陈茶把自己的计划说了。

领导沉吟了一下,“事是个好事。今年地里没什么收成。你这大棚要真能盖起来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不少收益。这一点镇上十分支持。但是,各个村都有各个村的困难。大家都尽量靠自己努力克服的嘛?你不能动辄就来镇上借钱,让镇上担保,对不对?”

全镇几十个村,都学陈茶,那镇上早破产了。

“这不特殊情况嘛!就一次,下不为例。”陈茶举手发誓。肯定没有下次了,还几个月她就卸任了。

最后领导还是答应了。

因为陈茶这要做的确实是对钱榆村村民十分有益的好事。钱榆村现在的状况人人都知道,确实再掏不出一分钱。

有镇上牵头,塑料布厂当然赊得十分痛快,还表示会按时给陈茶送货上门。

陈茶先让人开着拖拉机到镇上把抽水用的大机器给拉了回去。

买了两台还又软磨硬泡借了几台。

为了追求效率她先是雇了一辆挖掘机沿着水稻田以北,也就是原来钱榆村村界线边缘挖了一道特别高的堤坝,高到几乎跟护河堤持平。

然后组织村里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的剩余劳动力对堤坝进行夯实加高。

因为在家门口就能赚工钱,村民们参与性还是比较高。

没几天一个跟水库很相似的工程就弄好了。

有村民特别纳闷得问陈茶:“村长,咱们建个水库干啥?”

陈茶笑笑,回他:“装洪水。”

村民:“????”你说装啥?

陈茶一边组织人架好机器,把抽水用的塑料管从黄河边一直铺到这个新水库里。一边让人把村里原来的河岸加高,尤其是水稻田北侧,简直修的跟防洪堤似的。

村民们都纷纷好奇,陈茶说好了要种大棚,怎么还改干工程了,这一天天不是挖沟就是修堤坝。

陈茶哪有功夫解释这些,离预产期越来越近,她必须争分夺秒。

要不然也不至于放着周边村这么多劳动力不用雇挖掘机了。这玩意一个小时就好多钱,够雇十个壮劳力还有剩。

不过钱没有白花的,挖掘机效率是真的高。

等把村里那条绕村半周的河改造的跟条大大的沟差不多,还是一条有着高高沟渠的河沟之后,陈茶一声令下开始往新建的水库里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