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与大黄_13(1/1)

不多久,墙外的人就进了院子,一行三人,一男一女还抱着个孩子,那孩子约莫有四五岁了,这会儿软软地趴在他爹怀里,看样子像是不大好。

“日新啊,小航他怎么了?”见这孩子这样,村里那些原本不大欢迎外头的人再进来的,也都关心了起来。

“就是发烧了,怎么都不退,我过来看看你们这边有去镇上的没有。”

“你没给他吃药啊?”

“几片感冒药吃下去都没什么效果,现在药也没有了,再这么烧下去,非得烧坏了不可。”儿子的母亲廖明月明显是有些慌神。

“你晓得镇上现在还有没有大夫啊?我看去了也是白去,医院就算有开门,也肯定也挂不上号。”这时候谁也不打算陪着这一家三口到镇上去冒险。

“那你们还有退烧药吗?”郑日新这话一问出口,院子里的人就都不出声了,眼下这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家里有几片退烧药的,都想自己留着以后救命用。刚刚那个被猫抓了的男人,也就裹点香灰止血而已,消炎药感冒药,那样不金贵,这时候谁也不舍得往外拿。

“日新啊,不然让老九叔先给小航捉松吧,出了湿气可能病就好了。”老九叔是村里的老手艺了,平时有个中暑感冒的,村里人喜欢找他扎针,这孩子这么小,扎针太危险,捉松刚好,通过刺激穴位排出体内湿毒,就算治不好也出不了什么事。

趁着老九叔给那孩子捉松的时候,高长回了一趟自己屋,拿出三包柴胡颗粒,感冒退烧药他没少囤积,但也没打算过要往外拿,这会儿真正见到一个生病的孩子因为没有药而被拖延着,高长才发现死守自己那一堆囤货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章

“上次我自己用剩下的,你拿去吧。”高长把药递给郑日新,被人家用就救命恩人的目光看着,还真是让人觉得不适应。那孩子捉松后出了一身汗,然后又泡了半包柴胡颗粒喂下去,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大伙儿都说他的脸色眼看着好多了,高长也觉得好像是比刚刚好一点了。

这事解决了,大伙儿这顿饭也都吃得差不多了,又都在院子里干起活来,郑日新夫妇却没走,抱着儿子坐在厅里,小两口不知道商量了些什么,不一会儿,他就向高长走了过去:“高长,刚刚谢谢你啊。”

“谢什么,几包药放着也是放着。”高长编不来竹板,劈竹条也劈得不均匀,那些都是手艺活,他在这方面是外行,就拿把砍刀给那些毛毛刺刺的竹子先去杂枝。

“我听说你家屋子还挺大的,你看,这个院子也修得结实,我家就三口人,是不是能在你家里借住一阵子?”

“住我家?”高长手里没停。

“是啊。”

“不怕被我克死啊?”高长忍不住扯开嘴角笑了笑,这个叫郑日新的家伙年纪跟他差不多,身高也差不多,但是小的时候,这人发育比自己快,没少欺负高长,骂他是灾星扫把星什么的,今天发烧的要不是他儿子而是郑日新本人,高长肯定鸟都不鸟他。

“诶,瞧你说的,这都小时候的事了,你还记着呢?”郑日新有些尴尬,从前因为高长没有爸妈,大伙儿又都说他命硬,村里的小孩啥也不懂,就胡天胡地的瞎闹,合伙欺负人什么的,那些事郑日新小时候还真没少干。

“别指望住我家了,老破房子有什么好住的,这不是有这么大一个厅吗?”

高长家的确破,这个院子里所有的房子都是两层楼的,就他们家还只有一层,大概是从前大伙儿一起修房子的时候高家没赶上趟,也可能是高家人少,那房子挺宽的,修不修都住得下。

“住厅里?那不是连个躲太阳的地方都没有?”

“你有手有脚的,难道不能休整休整吗?你看这厅也修了两层呢,就是没装地板,后头就有竹子,你砍几棵回来铺一铺,不就能住人了?”

听了高长的话,郑日新抬头看他们这个厅的二层,还真不错,跟平常人家的二楼没什么两样,就是窗户开得有点大,到时候自己弄点东西挡一挡就行了,楼梯都可以省了,厅里就有一把梯子,用它上下就挺好的。

同样没找到地方住的还有几户人,院子里唯一的空房子已经被郑方毅他们一家给占了,要住进来,就得有人肯收留他们,乡里乡亲的大家都不太好推辞,可是真要让人家住自己屋里,又很不情愿,所以脸色大多不太好看。

郑日新跟几个人说了要把厅里的二楼铺上竹板住进去的想法,马上有三户人家表示也有这样的想法,能不用看人脸色当然是最好。刚好这天晚上大家都在砍竹子做竹板,那几个人也很快加入到了劳动当中,只不过他们得先为自己弄个住的地方。

三合院的院子不小,但是考虑到以后他们全院的人就只能在院子里头活动,大伙儿还是打算把这个顶棚做高些,以后不那么逼仄。院子里立起了九根高大的毛竹柱子,然后就着这九根柱子搭出来一个高大的竹架,竹架的顶部和村里的屋脊一样高,等竹板都铺上去的时候,各家的房梁也能帮着承担一部分重量。

村里的男人们对于搭棚修架的活并不陌生,热火朝天地干了一个晚上,三合院的上空就出现了一个高大的顶棚,顶棚上铺了好几层竹板,竹板遮阳透气,从此以后他们这个院子的人对白天就不用那么恐惧了。

他们厅里的二楼也被休整了一下,用劈开的竹子铺上地板,又用竹板格出四个房间,前面靠窗户的房间小,后边的房间大些。郑日新一家三口就住在前面的小房间,小房间有窗户,晚上能打开来透透气,现在院子上空修了顶棚,白天太阳也不怎么能照得进来。

干完活收拾完院子,时间才凌晨五点半,大伙儿围坐在院子里吃着女人们做好的饭菜,一起等待黎明的到来。

“我家国喜在外头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坐在高长这一桌的阿善婶突然说了一句,国喜的年纪不大,但是辈分大,跟他差不多年纪的都得喊他叔,这也是他爸阿善叔这个称呼的由来。

“国喜就在咱们市吧?”旁边一个妇女问。

“是啊,从前坐车也就两个钟头。”

“外头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你说他们会想着回村子吗?”

村里的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原本挺乐观的气氛,一下子也被打破了,围墙修好了,顶棚也搭上了,自己好像能活得下去了,于是各种各样的烦恼便接踵而来。

“城里的房子结实,你们别瞎想了,肯定比咱这里安全。”

“你糊涂啊!这么一闹,城里哪还能买得到吃的用的?”

“是啊,那不是要饿死么……”

“看地里那些菜是长得挺旺的,可城里全都是水泥地面,上哪儿刨吃的去啊?”

“这些人可千万要回来才好。”

“怎么回?外头多危险啊?还不如好好待在家里,等太阳变回来呢。”

“照这么说,他们就都没有活路了?”

之前大伙儿肯定也想过这些问题,只不过村里的形势也很不好,大家埋头干活不怎么多说话,现在有人带头,就全都说开了。

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那些外头的人回来,村里的物资本来就很有限,现在他们是按人头派粮食出来吃大锅饭,可到时候等那些外头的人回来了,村里人难道真能看着他们眼睁睁饿死吗?但是这些心思,是不可以说出来的。

就在大家各有所思的时候,院子外头再次响起了一道声音:“爸,妈,你们在不在啊?我是国喜啊,怎么院子都堵了?”

“国喜!是国喜!”一听到这个声音,阿善叔和阿善婶都喜出望外:“国喜啊,前面堵了,你从后边进来,外头天黑,小心着点啊!”

“妈你们都在院子里呢,我就说好像看到火光了!我马上就进去了。”

没多久,高长就看到国喜扛着辆自行车进了院子,这人看来是一路从市里骑车回来的,没出事也算是命大了。和郑国喜一起回来的是一个高大的男人,长得挺高挺帅的,板着一张脸看起来不太好相处。

“妈,这是我朋友,前两天乱起来他也没地方去,就跟我一块儿回来了。”郑国喜有些不好意思地介绍道。

“没事没事,人回来就好,朋友就住在咱们家,有咱们吃的就有他吃的。”世道都乱成这样了,阿善叔和阿善婶都差点要做最坏的打算了,现在儿子就好端端地站在自己跟前,心里一高兴,就什么都不计较了,儿子回来了就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