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幻想破灭(1/1)

大夫人还没有哀嚎出口的话就这样被楚衡堵在了喉咙口,一时间倒也是不好说话。人对于比自己过的好的人总是有一种哀怨,总是觉得,若不是那些人会找时机,运气好找对了人拍马屁,不然现在的下场比自己还是要惨的。

很显然,大夫人就是将殷傲雪当作了这样的人。她将殷傲雪现在所有的成功归功到了她当年在楚衡没落的时候没有离开楚衡,都归功于殷傲雪是一个聪明的人,选择了楚衡。而楚衡也是因为当年殷傲雪对于楚衡的温暖现在才会这样照顾殷傲雪。

在大夫人的心中,若是殷傲雪已经将自己小气甚至容易脾气糟糕的一面拿出来的话,只怕是楚衡也是会受不了的。但是没有想到,当殷傲雪已经说出了这样的话的时候,楚衡却还是始终坚持站在殷傲雪的身边。

大夫人毕竟不是年轻无知的长孙云秀,自然是可以看得懂,两个人之间的相处的氛围就是分外的甜蜜的。而现在两个人可以这样甜蜜的在一起,更多的就是因为爱情。之前自己想象中,殷傲雪是死命攀上楚衡这个高枝怎么都不愿意放手这样的事情,自然是破灭了。

大夫人的心中一阵的惶恐,她现在完全都不知道这一场闹剧要怎么收场了。在大夫人的心中,事情不应该是这样发展的,但是一旦这样发展了,大夫人也是束手无策了。

尤其是,楚衡还是一直都认真的看着殷傲雪,完全都不会去觉得殷傲雪的做法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现在,大夫人的心中还是很无奈,不由得用求助的眼神看着长孙守义。

自从殷傲雪从江玄武的地方回来,大夫人就已经明显的感受到,殷傲雪有一些变化,再也不是那个能够被她颐指气使的人了,也再也不是受了委屈闷声不说话的人。现在的殷傲雪,你若是从她的身上拿走了一分,她自然也是会从对方的手中夺去十分。

只是现在,大夫人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失去了,若是按照殷傲雪的性格,只怕这里是彻底的容不下他们的住处了。而现在,大夫人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只剩下了长孙守义,那个方才才被她嘲讽过无能的男人。

长孙守义这些年,对于殷傲雪终究还是要比他们这些人好上不少的,若是长孙守义愿意为长孙云秀说说话,或许殷傲雪和楚衡还是能够原谅了他们的。

长孙守义自然是感受到了大夫人的眼神,原本想要无视,却始终都是不忍。再是让他觉得失望,这都毕竟是他的妻子和孩子,即便是自己被他们嘲讽,也还是要在她们遇见了危险的时候站起来,保护她们的。

长孙守义走到了殷傲雪的面前,搓了搓已经有些开裂的手:“我知道,云秀的行为你是十分受不了的。你的性格我也算是知道一点,若是谁染指了你的东西,你宁可是不要的。但是,楚衡是你心爱的男人,我也是很清楚,这一次,是真的是云秀做错了,你能不能看在......”

话还没有说完,就已经被殷傲雪打断了:“我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但是很遗憾的告诉你,不能,我不能这样做,而且我也不愿意这样做。在我的心中,你原本就是应该要好好的教导你的女儿的人,你是一家之主,你的话代表了这个家的决定。即便现在你已经落魄了,但是你也要有你自己的说话的权利。我不相信这么多年来,你还是不知道你口中的夫人和你的女儿是什么样子的人?即便是之前不知道,落寞后,这些话你也应该是已经听过很多遍了。你有很多次机会,告诉她们不能够这样想,也不能够这样做,但是你没有。你也有机会在长孙云秀做这样的事情之前,去她的房间,和她彻夜的谈谈心,但是你也没有。你既然无法做一个人父,无法成为一个人夫,那你为什么要希望我能够原谅你没有制止的错误?”

长孙守义的嘴巴动了动,但是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事实上,长孙守义的心中很是清楚,殷傲雪说的没有任何的错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长孙守义没有及时的制止。若是长孙守义能够及时的制止,若是长孙守义能够发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他没有教育好长孙云秀,也是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楚衡见殷傲雪满脸的失望,不由得出声道:“我不知道你们所有人是怎么在想傲雪的,或许是会认为她是一个冷漠的人,甚至会像是你的夫人说的,傲雪就是一个无情无义,报复心极强的人。但是不是的,你们永远都不知道,在我们昨天看了那些穷苦的乡镇的时候,傲雪一直都在那边想着办法,你们甚至都不知道,傲雪还会和我说,长孙守义是一个有着才学的人,若是他能够去当一个地方的官员,也是能够治理好一个地方的。但是我没有同意,我和你也算是共事过的,你的才情我自然是知道的。你虽然是很有能力,但是你却治理不好你的家庭。试问,一个连自己的家庭都治理不好的人,怎么能够治理得了一方百姓?我总觉得,你是空有文采,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应用的人。我不能够将我的百姓交给你,我不希望长孙云秀这样的人在我的国土上出现的更多。你们都说傲雪冷酷,但是所有能够为你们考虑到的,傲雪都已经想过了,只是她除了你们,还要考虑到更多的民众和百姓。”

长孙守义听了这话,心中倒是没有什么遗憾,只是很是歉意的看着殷傲雪和楚衡,深深的说道:“抱歉,是我让你们失望了。傲雪,你的好意,我自然是心领了,只是楚衡说的对,我连家都管不住,怎么能够治理的好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