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信念(1/1)

于是他在朦胧间似乎凑上前去,就听着刘瑜说道:“只要你活着把情报送回来。”

活着?活着!

活着才能连升数级,活着才能衣锦还乡啊!

白玉堂突然觉得很疼,他伸手扯住刘瑜的衣袖,打了个寒颤,却发现他扯住的是马的缰绳。哪里有什么刘直阁相公?他依旧在青唐的旷野,他差点就摔下马跌死了,之前的备马已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只有胯下这马,仍在慢慢地跑着,他看了一眼天边的星星,幸好,方向仍旧是对的。

他勒住了马,这让他几乎花尽了所有的气力。

但他接着咬着牙,把自己的创口又再包扎了一番,要不然他担心在失血过多而死之前,会引来野兽把他撕碎。

所幸,他很快就找到了密营,点起了篝火。

拆开刘瑜留在密营里的医疗包,咬上软木,用烈酒清洗创口之后,他就在篝火边,给自己缝合创口。他在喉咙里,发出如狼一样的呜鸣。也许他唯一要庆幸的,是他所有的伤,都在正面,如果有后背那他就无能为力了。

给自己裹好看上去雪白干净的绷带,白玉堂就在篝火旁边喝了一口酒,努力吃了两块风干的肉干。

然后,他就在篝火旁边睡下了。

这不安全,这当然不安全,不单是可能丹增色拉的人手可能追来,夜里的野兽,也许会在篝火旁边把他拖走。但他没有办法了,能撑到这时候,已经是极不容易的事。

至于以后,至于这一夜,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已经在发高烧的白玉堂,顾不上了。

也许他会在这一夜死掉,跟在刘瑜身边,他听了许多受伤之后致死的原因。

因为伤口感染而死的,因为伤口腐烂坏疽而死的,因为感染并发症而死的,因为发高烧烧死的等等。总之刘瑜说了许多种死法,白玉堂觉得,死不死,看老天爷给不给活路吧。

这一夜他睡得很安稳。

直到接近中午才醒来,马居然没丢,而在离篝火旁边十数步外,白玉堂看到了野兽的足迹。

“看起来,这老天爷还不想收我?”他笑了起来,尽管有些虚弱,但极为强悍的体魄,居然已经不再发烧了。他挣扎着爬起来,检查了一下伤口,吹了个口哨让马过来,然后艰难地爬上马背,本来,他应该把这篝火清理掉,以防别人发现,他来过的迹象,可他实在没有气力了。

在荒野里,他陪着这匹马,和一身的创伤,漫然地行走。

只因为相信,刘瑜和他说过,要活着回去,只要活着回去。

所以他一直在坚持着,坚持着向东。

渐渐的,不知道为什么,白玉堂发现也不再有人追他了。

不再是箭簇,不再是刀锋,伤病和饥饿开始折磨着他,还有青唐的旷野上,那些野兽。

他在后面的夜晚里,不再如第一夜那么幸运。

也许他会死掉,也许他会活着,谁知道呢?

坐在篝火边,白玉堂沉默地等待着,等待着野狼来把他拖走。

事实上别说狼,就是来一条狗,白玉堂现在也对付不了。

就是来个十岁小孩,丢石头都能把他砸死。

他记得,那天晚上,他给自己缝了三百多针。

一个缝了三百多针的人,又是大量失血,又没有足够营养补充,就算再能打,也是虚弱得不行了。

熬不过去,一旦发烧,一旦伤口化脓,他就死定了。

白玉堂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努力地进食,就算肉干一点也不好吃;努力地给自己烧开水。

当年里正说过:“白家的游侠儿,有个卵的出息?杀人放火多大本事?能博个锦袍玉带,能当上将军,衣锦还乡?呸!杀千刀的游侠儿,只会惹祸!”

努力活下去,回到大宋,他便能当官,便能对当年那看不起他的里正说一声:“白家的游侠儿,也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事实上,白玉堂的运气,要比他以为的更好一些。

至少他的伤口没有发炎也没有化脓。

而且他在第八天,终于赶到秦凤路。

巡边的军队把他捡了回去,尽管他没有什么信物,但他高叫着:“快报知王韶王相公,或是高遵裕高相公,有紧急军情!蕃部欲谋狄道城!”

凭着这几句话,还有那一身的伤,高遵裕还是很快就过来了。

但是高遵裕对于白玉堂的态度很不好,主要就是因为白玉堂再三的提到刘瑜。

这让高遵裕听着很不舒服。

刘瑜本来就不是一个让人感觉到舒服的人。

而更加关键的,刘昌祚和刘瑜是金兰兄弟!

高遵裕向来看不起刘昌祚的。

因为刘昌祚军略着实过人,高遵裕非常嫉妒!

以前他还能欺负刘昌祚,包括上回去徐州。

但现在刘瑜出任安抚使,他要是明目张胆再欺负刘昌祚试试?

刘昌祚是老实人,可刘瑜不是啊!

刘白狗,向家不也是皇亲,被他逮着,不也照样咬得凄惨?

所以高遵裕怎么可能会喜欢听刘瑜的名号?

偏偏白玉堂,三话不离刘瑜,言下之意,他是刘瑜的心腹亲信,他还不太想跟高遵裕沟通呢!

“你说是刘直阁所遣,入青唐为间,可有何凭证?”高遵裕耐着性子问了一句。

白玉堂听着就炸毛了,他这一身伤,自己缝了三百多针,半死不活游荡了一旬,好不容易捡着命回到宋土,这厮过来,问他要凭证!白玉堂冷笑道:“某便是凭证,高相公请王机宜过来一见便知!”

高遵裕听着更是火起,有事说事,便是没证据也好,好好说话也罢了。

他高某人,不单是皇亲,他也有战功啊!

实打实的战功啊,白玉堂现在是什么态度?看不起他?

所以高遵裕冷笑道:“汝便等着王机宜吧。”

说罢便出了帐去,左右军士得了高遵裕吩咐,便也不再去给白玉堂送饭送水。

不单如此,连便桶也不给白玉堂倒。

没吃没喝,帐篷里还放个便桶不让倒,白玉堂要出去透透气,军士便把手里一枪叉住:“白先生还请稍安莫噪,静等王机宜为好。毕竟这边地急报,若是王机宜到此,寻不着白先生,却就不妥了。”

那两个军士说第一次,白玉堂还觉得蛮有道理。

说到第三次,白玉堂那里不知道,这是高遵裕挖了坑准备把他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