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太后的指点(1/1)

刘瑜沉默了片刻,然后起身冲着高太后行礼:“臣若去秦凤,高公绰应自请调防他处。”

但明显,高太后没有这么好糊弄:“哀家从父,功名之心甚盛,只恐不肯自请他调。”

听着这话,刘瑜微微点头道:“高相公统军有方,破野人关,据武胜城。下官若至秦凤,当倚高相公以为羽翼、以为锋矢,想来有高相公领军,当是无坚不摧,足以溃敌千里、建功立业也。”

然后刘瑜就没有再说下去。

高太后也没有再问。

又过了良久,高滔滔笑道:“你这孩子,倒真有一颗泼天大的胆子。”

“所谓三不朽,于臣来说,不过浮云。”刘瑜突然岔开话题,说起不相干的事来。

“若诸夏俱亡,狄夷率兽食人,则万物尽朽!”

高滔滔不以为然笑道:“你这孩子,好作大言。”

“臣不敢,臣自幼时开蒙之后,便闻鸡起舞,风雨无阻。”刘瑜又答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臣所谋者,不过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然后高滔滔就没有再跟刘瑜谈下来,而是教着领了刘瑜入宫来的中使,带刘瑜去见皇帝。

刘瑜依着礼数便要辞了出去。

临出殿时,高太后却叫住了他,跟他说了一句话,让刘瑜大吃一惊。

因着这句话,刘瑜却就觉得,也许史书所写,不是全对的。

也许现在的高滔滔,不是若干年后信用司马光的高太后?他有点迷糊了。

因为高太后在叫住刘瑜之后,有意有意说了一句:“官家可不曾教你这孩子尸位素餐啊。你是特奏名的出身,去了秦凤,可得忠心报国,方才不负君恩。”

这啥意思?皇帝没有叫刘瑜只是去秦凤挂个名啊!

圣旨上没有,公文上也不可能有啊。

一切都是潜规则,如果刘瑜自己有本事,去了秦凤,自然可以以一路安抚,把握权柄。

也就是说,至少太后和皇帝,是默许刘瑜有能力,可以这么干的了。

当然,如果刘瑜没能力,被王韶等人架空,那皇帝和太后也绝对不会给他出头。

无能的知县,去赴任,让六房书吏、主薄、县尉架空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怨得了谁?

“臣瑜,伏蒙圣恩!岂敢不粉身报国!”刘瑜颇为震撼,长揖作答,之后方才辞了出去。

看着刘瑜的身影消失,高太后方才对身边宫女说道:“修书边关,教从父自请调防他处吧。便说,这是哀家的意思。”

“太后?”那宫女不太明白,为什么就凭着刘瑜一席话,太后就做了这样的决定?

因为高滔滔向来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

或者说,她是一个很有主见,不太可能因为别人意见而动摇的人。

如果说是相爷的劝说,倒也罢了,刘瑜,这跟大宋太后比起来,实在也太过官小职微了。

“无妨,就这么办吧。”高滔滔没有解释为什么,就算这宫女,其实是高家的后辈子侄,入宫来伴她解闷的。

为什么?因为她听明白了刘瑜的话。

三不朽,也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刘瑜认为,这儒家追求的三大境界,他不在乎。

因为如果蛮族入侵,天下都亡了,那还有什么三不朽?

高太后认为他在扯蛋,纯粹瞎扯蛋。

刘瑜回了那一句不相干的话,却正是把高滔滔说动的关键:闻鸡起舞。

那是什么典故?东晋时期将领祖逖的事迹啊。

东晋,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那时节,还有什么三不朽?

所以刘瑜直接说了,他所谋的,就是要生前身后名,就是要为君王了却天下事。

这一点,便恰恰打动了高滔滔。

如果是一个只会宫斗的女人,就算听明白了,也许只会勃然大怒。

她不是,她是高滔滔。

她知道东晋是怎么样的处境,她知道自己的从父是怎么样的性子,她也知道大宋如果边事失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她没有跟刘瑜再谈下去,直接就让人修书去给高遵裕了。

“只恐是,从父不肯听哀家之劝。”她幽幽低叹了一声。

她终归不是皇帝。

皇帝和相爷的支持下,高遵裕是否能听她的话,自请他调呢?

她不清楚,因为高遵裕对于功名,不是一般的殷切。

这一点,不单是高滔滔想到,连宫女装束,在她身边侍候的族里侄女,也同样的想到这一点。因为高遵裕对于功名的欲望,当真是很急切的。何况王安石跟皇帝,又都支持他。

所以这宫女也低声问了一句:“若是曾叔祖不听,该如何是好?”

“那便很好,从父是高家人,当为高家出力,我高家的血,为这大宋而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高滔滔说得极平静,然后挥了挥手,示意那宫女按她吩咐去办,便没有再说下去了。

会如何?刘瑜刚才说得很清楚了。

这也是高滔滔为什么要修书,让高遵裕自请他调的原因。

因为刘瑜说了,如果高遵裕不肯配合,那很好嘛,那他就会把高某人,倚为羽翼,仗为锋矢,然后呢?溃敌千里,建功立业。

啥意思?就是高某人不听话,那行,老实去当炮灰,青唐有敌人,西夏有敌人,辽国有敌人,千里的敌人等着高某人慢慢去战,啥时候高某人战死了,算是到头。

如果这话别人说,高滔滔还会骂上一句狂妄。

但对于连三不朽,都觉得不是自己追求目标,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刘瑜,高太后却知道,这事,刘瑜是真的做得出来,她有一种感觉,刘瑜的眼光,似乎能看到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所看不到的地方。

刘瑜见到皇帝时,倒是没有如见太后那么可怕。

他也没有矫情,直接说出自己在王安石家里,就已知道皇帝是谁,只是当时皇帝没挑明,他也不好行礼。他这么一说,皇帝听着有趣,倒也就笑起来:“卿有赤子之心!”

皇帝觉得刘瑜这个很老实。

这人的第一印象不错,后面的沟通,就很好说了。

至少皇帝是有热血的,他对于刘瑜的美芹六论,很有兴趣。

特别是说到关于间谍和情报之一部分,皇帝很激动,因为刘瑜过来,并没有和他诉苦,没有如章惇之前所汇报的,对于去秦凤挂名有很大怨念。刘瑜来了之后,和他讨论的是建立战略特种部队,以及完善情报组织。

这一方面,不单是皇帝,王安石也好,曾公亮也罢,欣赏刘瑜的韩琦,讨厌刘瑜的文相爷,都承认细作事,无可以与刘瑜并肩者。

刘瑜愿意讨论间谍事务,说明接受了去秦凤以后,专心搞间谍工作,皇帝当然高兴。

可事情上,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