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钓鱼执法(上)(1/1)

官仓一般来说,就是分为常平仓、广惠仓。

常平仓是政府通过丰年增贾而籴、歉年减贾而粜的手段,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达到供应官需民食的目的。这个是从春秋战国就开始设立的官方仓储,然后一直坚持下来,几千年不论哪个朝代,都按着这来办。

至于广惠仓,那是嘉佑二年,也就是十几年前,大宋特有的救济性仓储。仓储粮源来源于本州县绝户田地上的租入,用于赈济本州县内老幼贫疾而不能自存者,如果有余可及其他地区。这是韩琦奏请设立的机构。

这两个仓储都很重要,一个是调节粮价;一个是救济孤老。

刘瑜先去的是京兆府这边的常平仓,人还没到,就还派了家仆去通传。

勾当常平公事和勾当广惠公事的官员,得了报到,早早就出来相迎,与着刘瑜见礼,便引到公事房坐定奉茶。刘瑜一坐下去,便很直白地说道:“两位,我是讲道理的人。昨日恶了那走马承受,着实是因为那阉狗无耻,不整治之,日后恐有十常待之忧!”

大宋不是明清,连“太祖当年也是周世宗忠臣”都能讲,至少在乌台诗案以前,大家随便喷。所以刘瑜这话,喷也就喷了,在座相赔的两位官员,尽管年纪完全可以给刘瑜当爹,品级也不见得比刘瑜低,但是一个没有馆职,一个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不是单纯行政级别差不多,就能平等的。

所以他们也只能附和:“所幸刘公刚正不阿,只是唯恐朝廷中枢,宰执不知当日事宜,怕会委屈了刘公!下官今日便写了折子,等一下请刘公指点一番,然后也一并呈上去,为直阁相公作个证凭!”

刘瑜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无所谓,不过两位高谊,下官领受便是。”

说着转头对高俅道:“小高,为两位相公磨墨。”

又向两个官员介绍:“此子随某读书数年,虽愚钝,却最是憨厚忠直。”

那两个官员听着,心里早骂翻了:要不要脸?刘府高先生,入得大名府,八面玲珑,无论是高官豪富,没有高先生进不去的府第。早在刘瑜来京兆府之前,坊间就有定论,所谓长袖善舞,莫过于刘直阁相公门下高先生了!

现在刘某人上下嘴皮一碰,得,这位高先生,成了憨厚忠直?

不过他们倒也没有当场喷刘瑜的气节,官场嘛,花花轿子人抬人。

听着高俅是刘瑜弟子,哪里敢让高俅磨墨?连忙叫了书僮长随上来侍候,两人都是正经进士出身,老实说,写一道奏折,对他们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何况还不是行政报告,只是一个类似证词一样的东西。

虽然他们有点被刘瑜挤兑,但事实也是他们自己先提这话茬的。

所以,也没什么抵触心理,写完请刘瑜看了无误,便用了印,差人呈送上京师去。

当然了,他们这种折子,是到不了皇帝或是宰执案前的。作为提兴仓储的上一级,也就是提举常平司,可能就会截下来,这两个管仓储的小官,去掺和人家直秘阁和走马承受的事干什么?这算闲得蛋疼么?

甚至作为监司的大佬,也就是提举常平公事的官员,可能还要把这两个家伙骂上一顿。

但这两个官场老油子却是不怕的,因为提兴常平司,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也就是有监司之一,有监察的职能,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这样。他们作为属官,当然可以上折子。

不过除非刘瑜和走马承受撕逼闹大了,有必要调档,才可能拿出来。因为如果不是刘瑜那样,有专一报发御前文字的权限,不可能直达天听的。按他们这样的,慢慢一级一级排队慢慢递,慢慢归档。

不管怎么说,写了奏折,双方关系又近了一步,这两位也很高兴攀附上刘瑜。

尽管大家不是同一系统,但这两个官场混不出头的老油子,依然很希望刘瑜拉他们一把。

一点也不介意,管这个比他们大儿子年龄还小的刘瑜,一口一个“刘公”、“瑾公”。

到了中午,自然就设宴,刘瑜谢绝了延请歌伎,说是在司马光手下做事,有些地方,还是要节制,这边两个也表示颇为理解等等,于是席间没有外人,大家更是笑谈风生,不轻的爆料。

“都记下了?”刘瑜用罢了饭,出门入了轿子之前,向着高俅问道。

高俅拱手道:“席间言谈,尽皆记下;其他兄弟散开打探,回府再加汇总。”

刘瑜带这三十来人来,一散开,自然就跟常平仓的小吏、差役攀谈,从这些小人物身上,往往也是可以挖到大新闻的。

何况在餐桌上,这两个勾当公事的官员,酒一喝足,已经跟刘瑜说了不少常平仓如何来钱的法子。刘瑜这一趟,却是大获丰收。

紧接下去,除了已去过的提举常平司,几乎所有有去刘府送礼的官员,刘瑜都会过去衙门,亲切攀谈,无论是安抚使司的,还是提点刑狱司的,还是转运司的,京兆府诸多衙门,几乎转了个遍。

永兴军路的官场上,纷纷流传,高先生果是刘直阁门下,刘直阁也是风流倜傥,长袖善舞啊。以前听过刘白狗声名的,更是说被传言所误,刘直阁如此风流人物,有些等浑号,必是妒忌直阁相公之人,捏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