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叛谍(上)(1/1)

“也许,好好把这当铺开下去,就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可是少爷说过,这辽国,命不长啊!”

就算他想装迷糊,可明明知道辽国国祚不长的刘庆,又如何说服自己装下去?

“也许少爷乱讲,乱讲的。”无助的他,胡乱的呓语,渐渐地醉了过去。

直到对面那位铁匠大叔,粗犷 的嗓门将刘庆吵醒:“这孩子怎么这样!便是你爷爷去了,这家业,你也得好好继承下来啊!大白天的,喝醉了在这里哭,生意来了也不做,你这叫什么事?快去抹把脸!”

却是有好几个来当东西的,来赎东西的人,在当铺面前叫了好多声,没人回应,惊动了对面的铁匠,所以跑过来看。刘庆很是尴尬,连连作揖,跑去抹了脸,对铁匠说道:“大叔放心,小子以后绝对不会如此了!”

铁匠点了点头离去以后,刘庆开始从事当铺老板这个蛮有前途的工作。

事实上,一 般当铺都会有掌柜,来充当掌眼、把关这个阶段的工作。

但刘庆这小当铺,也只能自己来。

还好无论是之前的老头儿,还是刘庆自己,都能胜任这工作。

“破皮裘一件,活当,半贯钱,给你拿好了,这是当票,这是钱。”刘庆打发走了最后一位客人,总算舒出一口气来。

这时候,他突然一下子站了起来。

因为柜台上多了一件东西。

或者说,那也算不上一件东西,只是十几颗芝麻,怕是什么饼上掉下来的,恰好被一滩水,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冻在了柜台上。

只是这芝麻的排列,看在刘庆的眼里,就大有问题了。

这是刘瑜以前跟他确定过的一种密码排列方式。

按着这十几颗芝麻的排列组合来讲,是一句有意义的话:“莫自弃。”

三个字,但这是有意义的三个字。

莫自弃,不就是刘庆现在最为需要的三个字吗?

刘庆深吸了一口气,拿了一块抹布,慢慢把这摊冰水抹掉。

一时间,之前丢失的精神气,就都回到了他身上。

少爷让他莫要自弃,那就是说,刘瑜并没有放弃他!

只要刘瑜还管他,刘庆就信心去应对一切,一切的困难。

所以他马上就关了当铺,走到对面的铁匠铺,对那铁匠说道:“大叔,我想去考科举,我想去读书,我想做官。”

铁匠盯了他良久,转身进屋,拿了一个小包裹出来,放在他的面前:“把当铺留着,要是读书不成,总也有门营生过日子。”

刘庆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捧碎银子,大约有五六两的模样,对于这种底层百姓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刘庆冲着铁匠拜了下去,后者鼓励了他几句,让他好好去准备考试的事宜,看着刘庆的背影,铁匠对身边的妻子说道:“回报一下,风筝的线,没有断。”

妻子一边淘米,一边抱怨道:“你累死累活凑了那点银子,就这么给那小子了?以后你自己娃儿长大聚媳妇,怎么办?你这没良心的,老娘跟着你,真是倒了大霉!”

但她却暗中向铁匠做了个手势,示意已经收到铁匠的话。

刘庆并不知道,所有的绝望都是刘瑜给他的答案,希望同样也是。

已经抵达京师的刘瑜,是这么对章惇说道:“我向来觉得,浪费是可耻的。”

不论是酒,或是人。

所以刘瑜不会浪费,不论是一壶酒,还是一个人。

他手中的风筝,也从不曾断了线。

刘庆当然可以去参加辽国的科举,甚至在前行的道路上,身处辽国的刘庆,还会受到一些他所不知晓的关照。以让他在辽国的仕途,走得更为顺畅一些,爬得更高一点。刘瑜向来不介意,去对可能的收获,进行投资。

“把这封信送到城西去。”刘瑜修书一封,潦草的几笔,便递给了李铁牛。

章惇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他是聪明人,刘瑜没说,他也便没问。

这事刘瑜自然是不会说的,虽说大丈夫无不可告人之事,但也不是见着人,就掏心掏肺该说不该说全往外说吧?这是牵扯到耶律焕和萧宝檀华哥那边的线索,刘瑜怎么可能凭白无故,去跟章惇说这些东西?

“子瑾,如今回京师,你我还是速去复命为好吧。”章惇沉吟了半晌,却是向刘瑜提出这么一个建议。因为不论他章某人有多狂,事该怎么办,还是有个章程的。而且狂一次可以,狂二次可以,要是老那么不着调,那就不是狂,是精神病了。

两人领了枢密院巡边的文件,回京不去交令,是说不过去的。

刘瑜却笑了起来,伸手一让,示意章惇用茶:”我兄莫急,这事那位安排了好一番脚手,总须教人畅意才是。”

他不是章惇,他是刘瑜,勾当皇城司公事的刘瑜。

并且主管着探事司的刘瑜。

在还没有进京之前,在京郊、城门驻扎的皇城司亲事官,包括井冰务的太监人等,早就把许多事情,用他们不为人知的方式,向着刘瑜做了一个汇报。就算刘瑜出京这么久,他对于皇城司的控制,仍旧水泄不通。

当他一到京郊,探事司所能控制得到的范围里,很多消息,就已整理成册送到他马前。

这也是刘瑜从容回家的原因。

他看得出来,这些整理文档的手法,完全就是如梦在主持的。

如梦在他离开京师的时间里,依然能紧紧把控着探事司的情报来往,那么说明,京师这里,仍旧是他的基本盘。那么刘瑜就要看看,情报里提出那些风雨,那些人和事,到底要怎么出场,要怎么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