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诸变(1/1)

刘瑜便对筑录羽松吩咐道:“带他们去青唐,安置好。你听着,他们都是我的奴仆,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那我就找你算帐,明白没有?如果他们被人打,被人杀,我不会去寻那打他杀他的人,而是先找你,把一切都在你身上来一回,然后再去找那施暴的人。”

“贵人,还求您现时就结果了我吧!”筑录羽松无奈地回了一句。

这样他是彻底成了这二十多人的保姆了。

“蠢材!”阿仁那把筑录羽松拖到边上。

低声对他说道:“你还以为自己仍是那个寻找机会,在大宋和青唐两边,倒腾物资,赚些钱财的商人?你若这般想,当真不如死了去的好。你现时,可是大宋的细作了!”

筑录羽松愣了一下:“我?我怎么,我怎么成大宋细作了?”

“成为大宋的细作,或是让人到木征部,在青唐各部,散布你是大宋细作的谣言。”

刘瑜很平静的微笑着:“你可以选择一个,我向来不喜欢强迫别人。”

筑录羽松咬了咬牙,无奈点头道:“是,小人自愿成为大宋的细作。”

于是又是一套文书拿出来,敢他盖指印、画押。

刘瑜看出他欲哭无泪,便对他说道:“你不想你的儿子,一辈子在青唐吧?这些文书签了,如果五年内,你办差办得好,你全家人,不超过五口人,便可以迁到汴京去。有了这些文书,就算这五年里,我被撤职了,经手的人死了,你完成了任务,也是有据可查的。”

筑录羽松是聪明人,自然听出刘瑜说的不是骗他,当下倒也心情好了不少,痛快签了文书,把那二十几个奴隶领走,回青唐去安置不提。

这样过了一日,去到初六雪睛了,刘瑜和章惇便启程回京师,王韶一路送了十里。

刘瑜看着无法,长叹道:“子纯兄放心,大约过了元宵,青唐那边就会有情报交到你手上。到时你记得把正本送到京师就是。”

王韶听着大笑,点头道:“必不相误!”

便也没有再送下去。

刘瑜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太对劲,走了不到五里路,勒住马问高俅:”我是不是漏了什么事?隐约似乎错失了什么事。”

“小人不晓得,若是先生问到小人,小人斗胆问上一声,庆哥儿可是先生另有任用?”

刘瑜听着一下子在马背上坐直起来,没错,刘庆,刘庆应该跟自个回京啊,他得去考试才对啊!他去了哪里?

“自先生入青唐之后,小人和杨存中按先生分派,送信去西军,之后和小种领了人马回来,那许多草料、粮食,都是庆哥儿弄出来的。连章相公当时也说,庆哥儿当去考一考文章,以他本事,至少看上去,治理一县是丝毫不乱的。过了数日,庆哥儿便来寻小人与存中,说道是先生教他去办一件凶险的事,这宅院里,让我等好生主持,如有不决,便去问章相公、王相公。”

这就不对了,刘瑜压根就没有叫过刘庆去办什么事!

高俅看着刘瑜脸色,自然知道事情不对,低声道:“庆哥儿又不曾落第,不至于效张元旧事吧?”

张元,就是落第之后,去西夏当汉奸。

刘瑜摇了摇头:“不要胡扯,他要害你们,就你说的,粮草都是他张罗的,一把巴豆下去,连人带马,连让你们拉足五六日,拉得血都出来了。”

不单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刘瑜信得过刘庆。

所谓曾见过光明,所以无法忍受黑暗。

刘庆和刘瑜一起长大,从小被刘瑜洗脑,要让刘庆去当汉奸,刘瑜第一个不相信。

这时前方烟尘尖尖卷起,看起来有一股骑兵,正冲这边而来。

“警戒!”王四高声呼喊,然后带着几个亲事官,充当踏白,向前迎了上去。

来的是当地的弓箭社,骑了几匹骡子,由王四带过见刘瑜,却是极为知礼,马上翻身下了骡子,长揖到地,口中称道:“小人见过刘直阁相公,着实不是吃了豹子胆,敢来冒犯相公的虎威,实在是庆哥儿托在小人这里,有一封件,先前吩咐了,除非相公遣人来问,不然等到初六,才教小人送过来。”

刘瑜强挤出一丝笑意,对着杨时道:“赏他半贯钱吧。”

信从这弓箭社的弓箭手怀里掏出来,还带着体温。

却是刘庆从过年以前,就存在对方这里的信件。

一拆开了,信开头第一句,便是:“少爷到此时方才见信,当知仆于少爷身边,并非不可或缺。”如果刘瑜身边离不开他,那么早就开始寻找他了,也就不会等到这封送来的现在,才会发现刘庆的失踪。

那么,此刻的刘庆,到底是在哪里呢?

他在辽国的南京,一条小巷口的当铺后门。

刘庆抬手先急后缓的敲了七声,那门便打开了,佝偻着背的老头儿,拄着拐掍问道:“敢问客从何处来?”

“从来处来。”

“到何处去?”老头儿又问道。

刘庆笑道:“到去处去。”

老头儿点了点头道:“那如此的话,我就是你爷爷。”

“孙儿叩见爷爷。”刘庆马上就行了礼。

老头儿让了身子,以让刘庆从后门进去,伸出头来左右张望,便把后门掩住了。

回身走到后院里,却就见着刘庆已放下随身包裹,老头儿上下打量了刘庆一番,便笑道:“还真有八九分象,连说话的声音,都差不多。你且等一等,待天色黑了,我教那真孙儿,到乡下去避上几个月。”

刘瑜从小教出来的刘庆,本来身材脸型,就和这老头儿的孙儿差不多的,加上脸部做了一些修饰,八九分象,并没有什么出奇;至于嗓音,这却也是从小被刘瑜训练出来的,如果这都做不到,他也不敢留了信,跑来辽国了。

“不急,爷爷,怎么也得一家人吃了饭,然后才好教您那真孙儿下乡去吧?”刘庆颇为体贴地说道。

老头儿觉得刘庆识趣,便把他的真孙儿叫出来,刘庆又刻意和他攀谈,去到晚饭上桌时,刘庆和这老头儿的孙子,从八九分象,几乎成了双胞胎。

不单是天黑之后,烛火光照不太明亮,迷糊掉了一些细节;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刘庆在跟目标交流之后,模仿得愈是惟妙惟肖,那抬手举足,说话习惯的口头禅,包括对方的小动作,不时好往左下斜视,透着三分怯意目光等等。

“爷爷,若是这当铺发生了什么意外,您又没在家里,我得找谁才是?”刘庆很耐心地向老头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