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惨遭碾压(上)(1/1)

铁牛倒的水不多,很快就烧开了,刘瑜接过李铁牛递过来的毛巾,被烫得禁不住吡起牙来,这毛巾从水盆里掏起来,压根没拧干的。刘瑜苦笑着自己拧干了,想想这些年,是被仙儿侍候习惯了,边抹脸边问道:“仙儿怎么样?”

“似乎没啥事了,早上她还吵着要自个送早饭来,大娘子和二娘子都板起脸,说了她好一通,才让俺来的。”

刘瑜洗漱好了,看着李铁牛去拿早饭,便对他摇了摇头。

哪有空吃什么早饭?

这边叫去上朝,蓬头垢面那是不礼貌,洗漱总是要的,可哪有吃饭的时间?

不过刘瑜整了整衣冠,开了门,那两位太监就松了一口气,笑着说道:“左正言,相爷们怕等得急了。”

能混到太监的宦官,是最会观颜察色的人。

他们当然知道,刘瑜简在帝心,昨日接手皇城司,更是圣眷正厚;

上任之后,又马上就缉拿了凶手刺客,更是浴血与铁鹞子搏杀,文官之中有这样胆色的,当真是少见,所以士林倒是没有在意刘瑜特奏名的出身,颇为赞赏。

有能力,有勇武,又有圣眷,又能得中枢大佬看重,这样的人,他们何苦来得罪?

只是宰执们要是等久了,到时怪罪下来,不就是他们来传令的人背锅么?

刘瑜倒是理解他们的苦衷,拱手道:“有劳久候。”

便马上跟着这两位出门去了。

不出意料,便是要当面汇报,昨日东华门的刺客案子了。

刘瑜暗暗打着腹稿,正如程颢所说,他要先保全自己。

要保全自己,就肯定不能跟司马光怼,皇帝都怼他不过啊!

可这要不和司马光怼,又如何保全大宋呢?

难不成真把神臂弓图纸和捉到的铁鹞子,送回西夏去?

入了皇城,却不是去枢密院,由着太监领着,从右长庆门入去,过了右银台门,却是往文德殿而去。途中刘瑜倒想跟两位太监套一下话,但这两位急得不行,进了皇城,都是一路小跑。

他们倒也明白刘瑜的意思,刘瑜塞的银子,倒也收了,只是苦笑道:“左正言,官家教咱家来传,当真是不晓得甚么光景。”

刘瑜也不为难他们,提着袍裾,跟他们快步往文德殿赶了过去。

大宋对于士大夫,还是比较客气,至少没有让大伙在殿外跪候着,在文德殿东侧有百官幕次,里面有冬毡、连榻等等,可以让百官在上朝之前,有个休息的地方,不至于吹风淋雨或是在雪花里成为风景。

两位太监带着刘瑜到了百官幕次,就教他在这里候着,他们进去汇报。

过了不到一刻钟,与刘瑜想像之中,一层层“传某某人进殿觑见”的传唤不一样。

却见着有太监跑出来,见着刘瑜笑着点了点头,示意跟他入内去。

因为这时候其实已经散朝了,是皇帝和中枢宰执们,想起这事,所以才叫刘瑜来汇报的。

刘瑜进得文德殿去,肃穆之气倒是扑面而来。

虽然他早就知道大宋朝除非封赐或是特定场合,不然见了皇帝不用跪。

不单官员不用跪,老百姓也可以不跪的。当然,如果自个愿意跪下磕头也无不可。

毕竟是文科生的出身,《舆驾观汴涨图》、《迎銮图》也好,都很清楚体现这一点的。

但入得殿中,面对王安石、曾公亮这些宰执,以及高坐的皇帝,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

刘瑜整了衣冠,长揖及地,顿道称道:“臣刘瑜,参见圣上。”

“平身。”皇帝的声音,倒是很是活力。

不过边上有人就不耐烦了,直接开口道:“刘子瑾,此间事务繁琐,汝速将昨日东华门之事奏报!”

刘瑜望了过去,却便是王安石了,一脸的不耐烦。

或者说,眼神里尽是嫌弃。

按刘瑜想来,也许是自己对皇帝太客气,这王安石看不上了?

想想王苘,恶了这未来老丈人,没有什么好下场啊。

刘瑜想到此处,就壮了壮胆气,不去跟皇帝拍马屁,直接奏事了。

这一路上刘瑜已把腹稿打好,所以倒也不慌乱,包括夜探客栈、寻访北婆台寺也一并说了出来。因为参与的人太多,不单有逻卒,还有入内院子的杂役,这玩意,是瞒不过去的。

但是跟老和尚交谈这一节,得到图纸这一节,刘瑜却就没有提起。

因为这一节,除了他和蔡京之外,其他人并不知晓。

最后直接给出结论:“刺客是为西夏铁鹞子,他们是要追寻某件重要的东西,很显然,他们在东华门杀死了某个人,但依旧没有找到,他们要找的东西。所以企图继续在京师潜伏,才会被我们一一搜寻出来。”

“下官怀疑,京师仍有西夏人的刺客潜伏。”

“此事若要继续排查,皇城司四十亲事卒,人手实在太少,不足使用。”

王安石和曾公亮等人,包括皇帝,听着都微微点头。

因为刘瑜汇报的条理性很强,逻辑清楚,让人一听就了然。

而这结论也很有说服力,甚至包括人员不足等等。

王安石沉吟了一下,正待开口,却就有内侍飞奔入内,禀奏道:

“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司马光,有事进奏!”

刘瑜无端地感觉到一丝阴森的气息。

就算他骂过曾公亮,面对这位宰相,刘瑜也没有什么怯意。

但不知道为什么,听着司马光要上殿禀奏,刘瑜便暗暗觉得,只怕今天不会太顺利了。

事实上,不是不会太顺利,而是非常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