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351节(1/1)

项小毛从前是个乡下土妞,结婚的时候,除了婆婆送的金戒指和陪嫁的一盒珍珠,并没有其他饰品。

过去那些年,大环境相对保守,她本人又从未表现出对金银首饰的兴趣,以至于宋恂也理所当然了忽视了漂亮首饰对女同志的吸引力。

“你喜欢戴这些?”

“喜欢呀!”项小羽按照化妆师的叮嘱,每天都转动几下耳钉,“你选的这个款式好看,比那些老派的款式时髦多了!大家看了都说好!”

宋恂点点头。

他媳妇一直都是直球选手,乐于向他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么多年下来,不论他送什么,都能被项小毛大夸特夸。

只不过,这次持续的时间有点久,看来是真的很喜欢了。

项小羽瞟一眼他的表情,又赶紧补充说:“买一次就够了啊,这玩意挺贵的,不当吃不当喝,还是别在这方面花太多钱了。”

宋恂尚未给出什么反应,刚练完琴的延安便跑过来卖乖道:“妈妈,我存折里有好多钱呢,你想要啥样的,我给你买呀!”

老母亲对儿子的表态非常满意,捧起他的脸蛋捏捏,“那你努力攒钱吧,帮妈妈把项链手镯戒指之类的都凑齐了!”

吉安也从钢琴前起身,接话说:“我跟弟弟的钱可以加起来,一起给妈妈买首饰戴!”

宋恂:“……”

他有时真的觉得,这俩孩子的存在就是专门跟他作对的。

前两天,明明是他用自己那微薄的零花钱给媳妇买了一副耳钉,却被吉安这个妈宝马屁精抢了风头。

今天这种情况也是一样,不等他表示什么呢,马屁精又成对出现了。

更让他无语的是,项小毛就像个昏君似的,居然十分吃他们这一套……

昏君项小毛并不知道宋恂的腹诽,拉着两个崽说起了正事。

“你俩录的《少儿电视英语》要在省台播出了,你们不是说想让省城的小朋友也看看嘛,这回可以了。”

延安立马从沙发上窜起来说:“那我要给爷爷奶奶小姑,还有张云凯、王青青、郝思佳打电话!让他们看我跟我哥上电视!”

吉安接茬说:“还得给姥姥打个电话,她之前都没时间看我们的节目,这次可不能忘了!”

他们的节目试播的时候,苗玉兰女士在码头夜市干得风生水起,一直没时间看晚上的电视节目。

直到前段时间项前进结婚,她在村里帮侄子筹备婚礼,才算彻底从夜市的烧烤摊子上解脱出来。

宋恂夫妻这些日子一直在忙工作,上次回村还是年底参加项前进婚礼的时候,于是索性带着两个崽回村过周末了。

车子刚停稳,两个孩子就跳了下去,一边喊着姥姥,一边往院子里跑。

然而,苗玉兰女士此时正帮忙组织社员们排队,并没空招待大外孙们。

“呦,小明星来姥姥家串门啦?”社员们见到双胞胎便熟稔地打趣,“小明星啥时候再拍个电影呀?”

“我们现在不拍电影了,正在拍电视英语讲座节目。”吉安自然地转换到南湾话频道,一本正经地跟奶奶们解释,“在省电视台和海浦电视台播出,教小朋友学英语的。”

项小羽提着东西跟进来,任由孩子跟社员们聊了一会儿,就看向从屋里排到院外的长龙问:“大家排队是要干嘛啊?村里发年货啦?”

田婶捂着嘴笑道:“比发年货还好呐!要发电视机啦!”

项小羽:“……”

她娘虽然有钱,但也不至于这么豪吧?居然给村里人发电视机?

日子不过啦?

苗玉兰组织大家挨个排好队,便凑过来加入聊天的队伍。

“不是发电视机,是帮大家买电视机的!”

“这么多人都要买电视机?”项小羽咋舌,看来村里的日子确实好过了。

“这事也是说来话长。”苗玉兰让女婿和外孙进屋歇着去,搬过几个板凳来,跟妇女们一起拉呱,“咱们大队去年人均收入六百多,大家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反正稀里糊涂就变成全县人均收入第三高的生产队了。”

田婶接话说:“我觉得他们算的收入一点都不准,咱们队里干副业的人家多,除了咱们这些去夜市摆摊的,还有跑长途客运的、养鹌鹑的、包鱼塘的、养紫菜的、开作坊的,要是把这些都算上,咱们就是第一了!”

“咱们生产队人多,两千来人平均下来也差不多了。”苗玉兰重新转回正题,对闺女说,“咱们不是人均收入高了嘛,县里和公社的领导就想让瑶水村申请卫生村和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项小羽笑问:“卫生村还得买电视机啊?”

“哈哈,卫生村不用,把卫生搞一搞就行。但是文明村的要求可高了,除了窗明桌净,还得看起来特别富裕,那个话是怎么说的来着……”苗玉兰停顿了好几秒,才隐约想起来,“咱们得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环境优美,秩序优良。”

“对,咱们村的环境真是没得说。”田婶随手在村里点了点,对项小羽介绍,“前几天,县里的干部带了大城市里的什么建筑所的专家来,要给咱们统一设计房子……”

项小羽心里一突,赶忙问:“婶,咱们村里的房子要重盖了?”

为了一个文明村,不至于吧?

“有些几十年的老房子可能要重新盖一下了,人家专家可以给村里提供图纸,到时候谁家想盖新房,照着图纸盖就行。听说还能盖小二楼呢!”苗玉兰笑道,“不过,专家说咱们村原本的石砌房子冬暖夏凉,有咱村自己的特色,建议县里最好不要强制拆除重建。”

一婶刚做好登记从屋里出来,闻言便附和道:“可不是嘛,咱们祖祖辈辈都住这种房子,冷不丁换成小二楼,我还挺不习惯呢。实在没必要为了申请文明村就重建房子,咱们买点电视冰箱洗衣机,充充门面也是一样的。”

项小羽好奇地问:“婶子,你家要买这么多东西呀?”

城里人都未必能置办得这么齐全,比如她家,至今没买电冰箱。

“我家已经有电视机了,我这次过来报名买了电冰箱和洗衣机。”

去年的工分刚核算完,这会儿正是大家手里最有钱的时候,而且临近过年,不少人家都想给家里置办一两个大件家电。

所以,前两天大队干部们在村里一号召,社员们就立刻响应了。

队长这边挨家挨户做好登记以后,就会派人到广东的工厂采购。

正好他们村有一艘集资购买的万吨货轮,到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轮船把这批货从广东运回来。

争取让大家都能在过年的时候用上新家电。

项小羽望向兴致勃勃的社员们,心里觉得这事有点蹊跷。

瑶水村的社员们虽然有钱了,但是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怎么可能被大队干部动员几次,就有这么多人拿出钱来买家用电器?

苗玉兰低声对闺女解释:“咱们队里这两年赚了钱,总是被人惦记,去年公社领导来派款,让咱们帮忙出资参与修建福利院,咱们村当时赞助了一部分钱。听说今年公社要修一个影剧院,又想让咱们生产队支援一下。你爹就跟大家说,与其将钱拿出去盖剧院,还不如花在自己身上呢。到时候就跟领导说,村里为了申请文明村,把钱都花在家用电器上了!”

项小羽佩服地竖起大拇指,项老头还是很有智慧的!

各家妇女们在院子里聊得欢,宋恂进屋以后,也从老丈人这里听到了瑶水村要申报文明村的消息。

“县长说咱们村申请成为县级文明村是没问题的,”项英雄一边盯着出纳登记收款,一边跟女婿显摆,“但是县长给咱们定下的目标是省级文明村和全国文明村。”

宋恂瞟一眼布口袋里满满一袋子的钞票,提醒道:“想要成为省级文明村,只买些家用电器恐怕还不行。”

“那当然不行了,”项英雄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都能听清,“咱们村必须要做到‘七无’,知道啥是‘七无’不?”

“不知道呢,队长你给大家讲讲。”

“第一,无人斗殴;第二,无人赌博;第三,无人偷盗……”

“队长,李保田和杜卫红走私被抓以后,斗殴赌博偷盗就没人碰了,你说说别的吧。”

“第四,无人侵占集体土地;第五,无人砍伐林木,”项英雄说到最后,不由加快语速说,“第六,无超计划生育户;第七,无人搞鬼神迷信活动。”

众人:“……”

虽然你语速很快,但大家还是听清了。

最后两条对他们村来说,好像有点难啊?

别的不说,光是不搞鬼神迷信活动这一点就有点悬。

他们队长就是搞这个的行家……

项英雄黑着脸问:“都瞅我干啥?”

“队长,咱村真能申请上那个什么文明村么?我怎么觉得好像不太符合条件呢?”

“哪点不符合?咱村也就计划生育这方面还差点意思,其他几点都很完美。”项英雄吧嗒着烟袋说,“沿海渔民举办新船下水仪式和开海仪式,都算在风俗习惯里,不算封建迷信!”

社员们嘻嘻哈哈地笑道:“那还行,咱各家多买点家电,这文明村肯定是咱的!”

“光买家电可不行,”项英雄叮嘱道,“你们回去以后都把各家的厕所、灶台、猪圈鸡窝啥的好好打扫一下,按照之前发下去的要求整改,改善环境卫生!”

宋恂在屋里看了一会儿热闹就出去找媳妇问,要不要趁着村里搞团购的机会,给家里添置一台电冰箱。

“不要不要。”项小羽摇头,“花那个钱干嘛?电冰箱在咱家没什么用。”

苗玉兰问:“怎么没用呢?天热的时候放点剩菜剩饭多好!”

“我们家三个男的,连菜汤都剩不下,根本就没有剩菜剩饭!”项小羽骄傲道,“他们爷仨都贼能吃!”

贼能吃的爷仨:“……”

这好像不是什么光荣事,你喊那么大声做什么?

*

队里的统计工作做好以后,最常去广东出差的项远洋陪着几个大队干部南下去采购家电了。

社员们都盼着能在过年前看上新电视。

渔业公司这边,不知是谁听说了瑶水村的土豪操作,也想效仿这个办法搞团购。

孙翊将这事报上来的时候,宋恂摇头说:“如果有人想买,就让他们自己组织人手去买。公司不会出面进行集体采购。”

“不少同志都盼着公司能帮忙低价拿到电视机呢。”孙翊也希望单位能搞一次集体采购,家用电器也是有批发价的。

宋恂态度坚决,“家用电器不比粮油肉菜,这是贵重物品,万一出现质量问题,退换货很麻烦。而且这么大一笔款项放在公司容易产生隐患。”

孙翊暗道遗憾,但也知道他所言有理,便将此事放下,转而乐呵呵道:“宋书记,有位记者同志打电话来说想采访您!”

闻言,宋恂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媳妇又来搞幺蛾子了。

毕竟去年春节前就搞过突然袭击。

然而,孙翊接下来的话却是:“这位记者是新华社的驻站记者。”

“你让记者同志去采访邬经理吧。”

“记者同志点名想采访您,他说已经看过您发表在报纸上的好几篇文章了,最近咱们公司又得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他就想面对面跟您谈谈。”孙翊怂恿道,“宋书记,您考虑一下吧,这对咱们公司也是一次宣传啊!”

宋恂在台历上翻了翻,思考片刻后,将采访时间定在了腊月二十五。

……

正式采访这天,宋恂并没有特意打扮,穿着平日里的衬衫毛衣就在办公室接待了记者同志。

这位童记者明显是有备而来的,他针对宋恂的几篇文章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后,就问起了渔业公司各项改革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