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35节(1/1)

“你今天跟着他们一起回生产队?”

“对,一会儿新船下水以后,我们队里的人都搭着新船回去,怎么了?”

小赵从裤兜里掏出一个信封,“这是你们海浦市商业局送给我们公司的请柬。过段时间会在你们市里举办一个‘全国五金塑料制品展览会’。你们不是要办厂嘛,盛主任没时间去海浦市出席,所以就让我把这个请柬送给你们。那展览会上有很多生产塑料包装的厂家,你们可以去看看。”

第22章

坐在新鲜入手的捕虾船上, 宋恂耳边尽是渔船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和海浪击打船身的声音。

展开那份请柬快速扫了一眼,便与身旁的贾红梅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静默了一会儿, 贾红梅开口问:“咱们还真要办厂啊?”

“公司账面上有钱吗?”

贾红梅:“……”

有是有,但只够给刚买回来的这些吃油大户买柴油的钱,再想办个工厂是万万不可能的。

“那人家盛主任都把请柬送来了, 你去不去那个展览会啊?”

宋恂正面迎向海风,给有些发热的大脑降降温。

“咱们在省城呆了这么多天, 出口公司一直没给回信, 就说明之前带去的那些样品,多半是没什么出口机会的。既然如此, 现在就不要搞什么工厂了,先集中精力办大事,把今年的生产任务完成了再说。”

被一张请柬冲昏了头的贾红梅也重新冷静下来。

他们与出口公司合作的初衷就是为了买船,完成生产任务, 保住瑶水支公司。

如今船虽然买回来了,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生产任务一定会完成。

毕竟,海上的变数太多了。

他们得先用这五对船给出口公司供货,完成了每月的供货量, 才能赶自己的生产进度。

想到给出口公司供货的事, 贾红梅又打起精神笑道:“不知道队里招船员的事进行得怎么样了,之前忘了问杜老三了。”

今天跟过来驾驶新船的船员都是公司原有的船员, 不过,他们已经出来半个月了, 想来招船员的事应该已经有了些眉目。

因着是新船试水, 走的又是不熟悉的航线, 瑶水这支船队在天黑前, 便按照计划在临市的停泊码头靠岸了。休整一晚后,才重新出发。

当他们在次日中午赶回瑶水村时,宋恂终于体会了一把项爱国所说的“盛事”。

不等他们从船上下来,岸上的鞭炮和锣鼓就炸开了,生产队里的婶子大娘配合着锣鼓唢呐还扭起了庆祝的秧歌,孩子们呼呼啦啦地往海边跑,争抢着去看那批新买回来的大船。

船员们走到哪里,锣鼓和歌舞就跟到哪里,大家推推搡搡,搂脖子抱膀,那亲热劲儿就好像几年没见了似的。

妇女们自诩与宋恂有过收土产的交情,船员们自认与他有乘风破浪试驾新船回家的情谊,所以即便宋恂因为被扇子绸布扫到脸上,而木着脸,大家也不觉得他有什么距离感了。

小宋主任就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呐!

一婶挥着扇子扭得欢,一时上头,居然还想拉着宋恂跟着她们一起扭……

吓得宋恂赶紧窜到船员们中间,跟着大家勾肩搭背地一起跑了。

回了大瓦房,明明已经距离很远了,可是锣鼓唢呐的噪音却像是住在了耳朵眼里,一直嗡嗡嗡。

这会儿正是午饭时间,吴科学还是很靠谱的,早早地给大家准备了午饭。

全公司的人难得能凑齐,聚在一起吃了顿工作餐。

在海上漂了两天,宋恂确实又累又饿,一面闷头扒饭,一面有一搭没一搭地听贾红梅给其他人讲在省城的见闻。

吃得差不多了,就往椅子上一靠,舒坦得不想动弹。

严秋实觑着他的脸色,主动说起了公司招聘船员的事。

“主任,这次的船员不好招啊!”

把船弄回来就万事大吉的宋恂,不觉得招船员是啥了不得的大事,瑶水生产队有这么多渔民,随便挑挑就能用。

靠在椅背上,他有些懒散地开口:“怎么回事?是没人报名,还是报名的人太多了?”

“都不是!”严秋实瞅了一眼杜三泰,艰难开口,“我们还没对外招聘船员呢!”

宋恂不由蹙眉。

他们在省城呆了半个月,家里招工的事居然一点进展也没有?

严秋实叹口气说:“咱们招船员的事恐怕有些难度。船员跟大队的普通渔民不同,是隶属于省海洋渔业公司的,有正式编制,渔民们只要进了咱们单位就是拿工资吃商品粮的船员了。所以往常咱们发出招聘公告时,船员的岗位是很抢手的。”

“现在怎么了?没人想吃商品粮了?”宋恂刚放松下来的神经,又被事情牵动着绷了起来。

嫌弃严秋实说话磨叽,杜三泰接茬说:“想吃,但是吃不上了!你们去了省城以后,为了招船员的事情,我特意给公社打了报告,但是被裴副主任驳了回来!”

“他明知咱们为了促生产,刚买了新船,正是需要招收大批船员的时候。”贾红梅听得来了火气,放下筷子问,“裴副主任是怎么回事,怎么在这种关键时刻拖咱们的后腿呢?”

“裴副主任说他也没办法。现在上面对企业的正式编制卡得严,咱们一次性增加八十个带编制的岗位,实在太多了,人家说这是在给企业和城市人口增加负担!”

贾红梅撇嘴:“都在村里呆着,谁给城市增加负担啦?”

不过,给企业增加负担倒是有可能。

“公司原有的那些船员是正式编制的吧?”宋恂问。

“是。”

“金海支公司那边呢?”

“也是。”

“金海的船队规模是咱们的一倍。为什么他们可以有那么多正式编制的船员,到了咱们这里就会被卡住?”

杜三泰一噎。

之前严秋实负责招聘的时候从没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轮到他这里却闹了幺蛾子。

他也觉得挺委屈的。

没有编制,又不是他弄的鬼!

严秋实解释:“以前咱们和金海那边都是一艘一艘或一对一对的买船,招船员也只是每次零星招几个,像这次这样突然招收这么多人,目标太大了。”

“裴副主任具体是怎么说的?一个编制也没有?”宋恂皱眉问。

一次性招这么多正式工,编制的问题确实不太好办,这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周全的。

但是一个编制都不给,就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了。

“反正申请交过去的时候,他不同意。”杜三泰说,“但我觉得应该是可以通融几个的。”

宋恂点头,“老杜,下午再辛苦你往公社跑一趟,跟裴副主任多争取几个名额。我们之后还有买渔轮的计划,需要从这次招收的船员里选拔人才送去省城培训。至少要给咱们二十个正式编制才行。”

“那剩下的六十人怎么办?”

宋恂无奈摊手:“先招临时工吧,以后如果有表现特别好的,每年再申请几个转正名额。”

这样没准儿还能反向激励一下。

“临时工可不好招。”严秋实摇头,“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相差很大,不但工资比正式工低,而且没有票证补贴。”

他们这里的临时工又与城里的临时工不同,城里的临时工只是工资低,但是粮油关系是跟着户口走的,即便是临时工也能按月从街道领到各种票证。

但是农村社员当了他们公司的临时工以后,只能从公司拿一份工资,粮油关系仍在生产队。

不过,他不去队里上工,就没有工分,核算工分的时候没有他的分,生产队怎么给他分粮?

队里没粮,公司不发粮票,你让人家吃啥喝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先把招工告示贴出去试试吧。那种人口多工分多的人家,或许不在乎有没有粮票补贴。”

宋恂这会儿也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想到还要顺带招聘一名电话员的事,他扭头问项爱国:“拉电话线的事有眉目了嘛?”

早就等着他发问了,项爱国咧嘴乐:“听说咱们要申请一部跟省城出口公司联络业务的电话,邮电所那边研究了两天就通过了。一会儿你签字盖章就行,我下午就把申请表送到公社去。”

总算听到了令人高兴的好消息,宋恂笑道:“那行,咱们在招工告示上,再增加一名电话员。”

*

对于瑶水村生产队的村民们来说,这段时间可真是喜事连连。

前两天,码头上刚多了十几艘大型机帆船,大队要通电的事也定了下来,紧接着他们又听说了大瓦房要招工的消息。

午休时间的供销社代销点外,告示牌前面围满了人。

这里是全村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所以队里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通知的时候,就来这里张贴告示。

一些不识字的人,就拉上队里那些上过学的,给大家伙念念告示上写的是啥。

“就是渔业公司的招工启示。因业务需要,现招收十五名正式船员,要求年龄18-45岁,初中及以上学历,有丰富的捕捞和帆船维修经验,社员及知青均可报名,对于特别优秀的女性可酌情放宽要求。”

对于最后一句话,大家没怎么往心里去,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几点上了。

“自打听说大瓦房要买船,我就一直等着他们招工呢。可是,买回来那么多船,怎么才招15个人?要求还这么高!咱们队里有初中学历的都是年轻人,怎么可能有丰富的打鱼经验?”

“那可不一定,贾支书家的老三,项队长家的老大,那可都是初中生,张夫子的两个孙子还是高中生呢,人家捕鱼也是一把好手!”

“除了招十五名正式工,还需要六十五名临时工。临时工倒是没什么要求,会驾驶机帆船捕鱼就行。”

“临时工谁干呐,还没给队里打鱼赚的工分多呢!”

“一看招聘要求就知道啦,正式工的条条框框这么多,被选上以后工资和福利待遇肯定也比临时工的好。其实当个临时工也没什么,就是工资少几块钱没有粮票,人家写得挺清楚,其他福利待遇与正式工等同。家里赚工分的人口多,又想要现钱的,可以去当临时工。”

几个听清楚招工条件的人,纷纷跑回去通知家里人。

剩下的人继续往公告栏前面挤。

宋恂站在代销点里往外观望,见那个被他们公司请来的“托儿”把好几个年轻人说动了心,便好笑地回身走向柜台,心想这杜三泰还挺能出馊主意的。

他今天来代销点,一是想看看社员们对招工条件的反应,再就是顺便把秀云她姐结婚的礼钱补上。

之前他为了“接地气”,主动跟人家说会去参加婚礼,可惜在省城耽搁了太长时间,等他回来时,婚礼早办完了。

秀云将钱推回去,说什么也不收。

“你都没来吃席,就不用上礼了。”

“答应好的事情却食了言,本就是我失礼了。”宋恂其实对于农村办喜事的场面还挺感兴趣的,本来想去凑个热闹,结果事赶事的,愣是错过了。

一旁的金二嫂玩笑道:“宋主任,你快收回去吧。秀兰的回门礼都办完了,你这个错过的时间有点长。等下次秀云结婚的时候,你再随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