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21节(1/1)

与水产站联系的水产运销工作交给了严秋实;而渔需供应的部分则给了当过船厂供应科干事的吴科学。

如此,除了宋恂自己。

办公室里其他五人的工作都已经明确了。

贾红梅是会计。

项爱国是通讯员,算是灵活机动人员。

杜三泰专管船员事务。

严秋实是负责水产运销的。

吴科学负责渔需供应采购。

工作职责明确下来,大家的心思也能安定一些。

宋恂没当过行政干部,但有一点还是清楚的,日子得红火着过。

有奔头,有目标!

而他们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买船。

船老大们只分走了一万五的任务,剩下的五千担就着落在了新船上。

提起这事,包括宋恂在内的所有人都发愁。

“咱们的船确实太少了。我听说金海支公司那边有六对机帆船,人家已经计划着买轮船呢!”

金海简直就是他们的对照组。

人家从组建起就是优等生,瑶水支公司则是一路当差生,眼瞅着都快被劝退了……

“要不,还按照以前刘主任的办法干?跟队里借用船和渔民?”项爱国像是也觉得这个主意有点馊,音量越来越弱。

没人搭理他。

瑶水两大拦路虎不是说着玩的。

贾支书为了这事差点去举报老刘,你忘啦?

贾红梅倒是有个不错的思路。

“我听说隔壁的红星大队开办了一间面粉厂,他们那面粉厂的启动资金是跟信用合作社贷的款,大队没花多少钱。”贾红梅顿了顿,补充,“就是要交一些利息。”

吴科学在船厂呆得时间长,知道一艘机帆船价格不菲。

“办面粉厂,顶多需要买几台磨面的机器,可能连五百块都用不上。但是一对机帆船的价格是磨面机的十倍不止,这么大金额的贷款,信用合作社能行?”

宋恂及时抬手制止了他泼冷水的行为。

如今这个局面,哪怕只有一丝机会也要试试。

“只要能贷出来款子就行,不论多寡。”宋恂起身给贾红梅续了茶,笑道,“红梅嫂子,那这事就拜托你了,还得由你这个大会计出面跟信用社联系。”

意见被采纳,贾红梅挺欢喜地“哎”了一声:“我明天就去趟公社!”

宋恂收起笔记本,“另外,过两天我打算去省城一趟,公司的事,就交给红梅嫂子了。”

贾红梅一愣,“你这个时候回去?”

怎么刚上任就往省城跑?

“前两个月,有一批退役的军用渔船,从部队转到了船厂,不知道处理了没有,我想去看看。”宋恂对大家解释,“那一批船的性能不错,出海打鱼完全没问题。相比于买新船,退役渔船的性价比更高。即便买不了,也可以跟船厂商量着租用一段时间。”

他其实还有些别的想法,但都是回了省城以后才能确认是否可行的。

安排好公司里的工作,宋恂就想去一趟大队部,跟大队干部交代一下养猪场的事。

然而,出门时,他的尾巴项爱国又跟出来了。

“你就别跟着我了!干你自己的工作去!”宋恂无奈地推他回去。

项爱国不知是真傻还是装傻,“我的工作就是服务好主任呐!”

“那行,我给你安排几件事。”

宋恂觉得他就是闲的,得让他忙起来,不然自己走到哪他跟到哪,像什么样子!

“你去统计一下公司里党员的数量。如果人数够了,就着手准备申请成立党支部的材料。”

项爱国赶紧从后腰里抽出一个卷成筒状的笔记本,咬下钢笔帽唰唰记录。

“哦,还有申请成立工会的材料。如果这次买船成功,肯定要招收新船员,到时候公司里的船员总数很可能破百。工会必须得搞起来!”

项爱国叼着笔帽点头。

宋恂琢磨着,自己回省城,一去就是好几天,得多给他安排点工作,免得他闲得长毛,又跑去队里赚工分。

“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公社不是有一个基点嘛,跟公社的渔业基地在一处办公那个。你抽空往公社跑一趟,找专家咨询一下。生产鱼肝油,除了用鲨鱼和鲸鱼,还有没有其他出油率高,还不犯渔民忌讳的经济鱼类。”

项爱国下笔挺快,龙飞凤舞的。

宋恂将自己的通讯员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往大队去了。

他暗忖,部队里也不是一直有仗可打的,但士兵们为啥还整天训练呢?

要的就是那种紧张的,朝气蓬勃的氛围!

瑶水公司颓靡的时间太长了,必须得让所有人都有事可做,所有人都忙碌起来!

*

宋恂找过去的时候,队里已经下工了,可是项队长并不在家。

项大哥出面招待的宋恂。

“我爹带着我娘去市里看病了。”项大哥从菜地里摘了两根黄瓜,在水里涮涮,递给宋恂一根。

甩甩上面的水珠子,宋恂咬了一口,问:“苗婶得的什么病?怎么还得去市里看?”

社员看病一般是去医疗站,赤脚医生处理不了的,就去县里看。

像苗婶这样,去市里看病的情况,肯定不是小病了。

项大哥叹口气,哭笑不得道:“睡不着觉。”

宋恂:“……”

苗婶的黑眼圈确实挺重的。

“我娘这个睡不着觉的毛病已经好几年了,每天只能睡三两个钟头,啥人能遭得住?去了几个医院,大夫都说不是病,不知道咋治。”项大哥愁道,“县里的大夫推荐去市里,去了市里两次,我感觉不怎么见效。”

“你们看的是西医吧?”宋恂小声问。

“对啊,给开了管睡觉的小药片。吃上能睡会儿,不吃就在床头坐大半宿。有一次我爹睡得迷迷糊糊起来上茅房,瞧见她坐在床头,险些一口气没上来被送走!”

宋恂斟酌着说:“西医要是治不好,还是找中医看看吧。”

项大哥不吱声了。

想找个正经中医可不容易,县医院倒是有过,可是这会儿不知人家在哪劳动呢。

宋恂也想到了这一层,摆摆手只当没提过。

项队长是在晚饭后到西院来的。

宋恂与他说明了自己当上主任后,无法兼顾养猪场的事。

“你能当主任是好事,可是这机械化养猪,队里也没人懂啊!”项英雄也清楚,人家当主任了,不可能再有时间往猪圈里钻。

宋恂给他出个主意。

“我跟孙技术员已经把一部分需要改造的设备设计图画好了,只要找师傅做出来就成。但是,咱们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我今天听到一个消息,不知你听说没有?”

项英雄吧嗒着烟:“什么?”

“隔壁有个大队的面粉厂是贷款建起来的。”

“你是说,让我们也贷款建养猪场?这能行吗?”

“行不行的,你让大队会计去信用合作社问问。我听红梅嫂子说,国家有贫农基金,对农民的农业贷款利息很低。咱们现在缺的就是钱,有了钱,什么设备买不来?有没有我都一样!”

宋恂在养猪场呆了一段时间,也算小半个专业人士了。

看项队长犹豫,便劝道:“那个乌克兰大白猪的出栏周期短,到时候把猪一卖,资金回笼快,还贷款不是难事。这就跟借腿搓麻绳,借鸡生蛋是一个道理!”

项英雄揶揄:“我看你也别当渔业公司的主任了,去银行当信贷员更好!”

“……”宋恂不理会他的打趣,“反正我给你出主意了,用不用随便吧。过两天我就得回省城联系业务,真的没时间管养猪场了。”

听他说起回省城的事,项英雄凑近了一些,在宋恂耳边低声问:“小宋,你认识省城的中医不?”

第16章

将公司的事托付给红梅嫂子, 宋恂在两天后坐上了开往省城的火车。

与他同行的还有项队长夫妻和项小羽。

宋恂搞不懂,苗婶这个睡不着觉的毛病又不是急症,去那么多人做什么?

不过, 人家项队长的理由很充分——

“小毛会说普通话。”

宋恂:“……”

确实, 走出南湾,外面的人基本听不懂南湾方言。

他又是去省城出差的,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陪着项队长夫妻。

所以,带个随行翻译,很有必要!

他们这次乘坐的又是那种遇到个柴火垛都要停一停的绿皮火车。

宋恂早有准备, 随身带了一本上季度的《中国水产》,打算用它打发无聊的二十多个小时。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 项小羽居然也是有所准备的, 只是封面上套着书皮不知她看的是什么书。

而且她也不像项队长夫妻似的,看什么都新鲜, 左顾右盼。

宋恂挑眉问:“你以前坐过这趟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