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剧透 第112节(1/1)

池仪的记性很好,当即问道:“此人是不是姓章?”

下属面露钦佩之色:“正如常侍所言。”

池仪:“那人如今身在何处?”

下属:“此人已经离开,他身手了得,寻常禁军阻拦不住。”

池仪本来疑心那个年轻人想借此机会,重获皇帝信任,听到这里才慢慢确定,对方是真的只想帮着解决掉此次刺杀之事而已。

章姓年轻人留了几句话,他如此行事,并非是遗忘了玄阳上师对自己的恩情,也不是打算效忠大周皇帝,而是因为当今天子委实勤政爱民,是个一等一的好皇帝,如果她遭到刺杀,那天下百姓便会重新陷入战火当中。

说上面那段话时,那些刺客还剩最后一口气,可惜伤势严重,无法出声反驳——都已经口口声声勤政爱民好皇帝,而且还沿途跟随天子仪仗帮着在暗中扫尾,这还不算是立志效忠呢,还是说在对方的观点里,不管再怎么为了皇帝着想,但只要没有拿编制,就不算真的跳槽?

温晏然没有因为有人意图刺杀的小插曲而取消接见当地乡中长者的计划,她久居深宫,实在是很需要跟外面的百姓多加交流,哪怕这种会面自有一套章程,很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但也不是什么都看不出来,她细细问过本地老人当地粮食产量,税赋轻重,又给所有过来的人都赐下一些钱帛后,才让内侍们把那些老人送回家中。

由于天子在萑苇宫逗留的时间比计划的更长,而运河那边的龙舟已经做好了开船的准备,袁太傅受同僚托付,便过来探寻了一下皇帝的意思。

单以年龄论,温晏然比袁言时的孙女更小,然而当朝太傅在面对这位年轻君主上奏的时候,常常有头皮发紧的感觉。

温晏然笑:“太傅不必着急,朕最迟后日便会动身。”看一眼袁言时的神色,又道,“太傅可还有事?”

袁言时确有欲言之事,只是有些踌躇,不过皇帝既然已经主动询问,他也就直言了:“陛下如今已经将要年满二十岁,大婚之事,可以提上议程。”

温晏然微微一怔。

大周皇室在婚姻习俗上延续古礼,二十岁后才开始算是成人,可以大婚,不过这个年头,越是身份贵重之人,结婚的手续就越复杂,像是皇帝,一场婚礼办个大半年也十分正常。

如今温晏然距离成年虽然还有数月,但这时候才开始商议,其实已经有些来之不及。

皇帝没有外家,也没什么亲近长辈,眼见天子自己不提,大臣们无法可想,只好让袁言时这个辅政大臣来提起话头。

温晏然心中思绪纷杂,面上却依旧神色不动,只笑道:“太傅不必多虑,此事朕心中已有章程。”

袁言时干咳一声,道:“此事非但是陛下的家事,更是国事,还望陛下早做打算。”

虽然说着后宫不得干政,然而古代对这件事的强调之所以能贯穿所有朝代,就是因为执行得不大成功,毕竟皇帝难免出现意外,一旦遇见天子无法理政的情况,中枢必须在第一时间,找出另一个执政核心,那个人要么是君主的继承人,要么是君主的配偶,而后者的可能性还大一些。

若是换个能力差点的皇帝,刚登基时,大臣们便会帮着天子赶紧找个外家,以便稳定中枢。

温晏然道:“丰肃侯跟都江侯曾去府上拜会,不知太傅以为,这两个孩子的学业可算差强人意?”

袁言时:“两位殿下乃是天家血脉,聪颖忠谨,功课自然出色。”

身为太傅,袁言时当然有些明白皇帝的言下之意,对方是在暗示朝中大臣,纵使她膝下空虚,大周也不会真的没人继承皇位。

皇帝在位的时间长,有利于朝堂的稳定,然而站在朝代顶端的这群人,寿岁却一向不长,大周皇帝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三十五岁,就算把少年夭折的那一批排除掉,也不到四十岁。

——若是让温晏然评价,这样一群酷爱作死,享乐不加节制的人,能活到三十五已经算是宫中太医尽忠职守……

皇室的短命让他们不得不思考起了延续权力的其它方法,时人不断强调宗法,使得礼法上的父母在效力上大于血缘上的父母,同时为了抵御风险,不管是百姓还是士族,都聚族而居,侄女喊姨母母亲,侄子喊叔伯父亲,都完全不是问题。

此外就是天桴宫,这其实是一个在紧急情况下,用来确定皇帝继承人的机构,在温晏然的观念里,其实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秘密立储制度,算是大周的一个备用权力核心,所以哪怕温惊梅并无实权,年纪也小,她刚被确定为继承人的时候,都能跟袁言时一块,坐在西雍宫外殿等自己的消息。

不过无论如何,皇后总是可以先立的,出于忠臣的立场,袁言时又劝了两句,天子依旧滴水不漏,只得暂时罢了。

眼见袁太傅打算告退,温晏然忽然出声将人唤住,笑问:“萑苇宫不比建平,不知太傅在此住得可还好?”

袁言时:“有劳陛下挂念,臣一切都好。”

温晏然:“太傅善自珍重,朕今后还有仰赖太傅之处。”她这句话说得真心实意——在决定做一个明君之后,她现在需要摸着奸臣过河了。

第170章

等待皇帝已久的龙舟终于启航,此次出行开头比以往要艰难一些,等上路之后……也没顺利到哪去。

非要说有什么令内侍们高兴的,就是天子总算放下了奏章,开始休息,但这也不算一个彻头彻尾的好消息——所有人都万万不曾想到,温晏然本人居然还有晕船的特质。

蔡曲端了一碗清粥过来:“陛下要不要用膳?”

温晏然的脸色白中透青:“这几日先不要跟朕提膳食二字。”

蔡曲:“那陛下且进一些清水……”

这次还没把话说完,蔡曲就从皇帝的脸色中得到了答案——刚刚那句话里也充满了让天子晕船症状加深的违禁词。

休骓建议:“陛下不若唤几位乐师过来弹琴?”

这个建议听着比吃喝好一点,温晏然便尝试了一下,发现的确有效果——她此刻晕得更有节奏了一些。

太医令一直守在皇帝所在的龙舟上,早早过来开了方子,熬了一堆肉桂,丁香,石菖蒲,越喝皇帝的脸色越绿,让太医令只觉自己脖子背后有冷汗一阵阵往外冒。

不过虽然喝药压不下晕船的症状,但船上的侍者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可做,这时节巫医一体,草药搞不定的,还可以靠祈祷。

温惊梅接到消息后,自然过来看望天子:“陛下可好些了?”

温晏然闭了闭眼:“横竖再过三四日就到地方了,暂且无妨。”

温惊梅点头——那就是还有事。

皇帝对国师一向和气,看温惊梅过来,为陛下开方子的太医令掐准时机,上前请罪:“微臣学艺不精,无法缓解陛下晕船之症。”又道,“幸而陛下素来习练武事,身体康健,等下船后,休养两日便能无虞。”

温晏然微微摆手,笑:“此事倒也不怪你们,先退下罢。”

毕竟河是她让挖的,龙舟是她让造的,船也是她自己让建的,非要盘逻辑的话,整个事件可以说算是一个大写的自作自受。

温晏然在心里叹气,没想到已经打算做明君的自己,居然承担了当年做昏君时的后果。

“既然太医不行,那就请国师帮朕祝祷一番。”

温惊梅实话实说:“臣来时已经为陛下祝祷过了。”

温晏然:“……”所以现在玄学安慰的路子也被堵死了是吗?

温惊梅笑道:“陛下闲卧也是无趣,就让臣跟陛下说些乡梓故事罢。”他别的事情做不到,帮着皇帝转一下注意力还是可以的。

温晏然也不起身,让人在背后加了几个填了棉花的软垫,坐了起来,笑:“好,那便劳烦国师。”

温惊梅毕竟算是经常被动接驾的天子近臣,早就发现,当今皇帝对地方风土人情很感兴趣,他所知颇多,算得上过目成诵,此刻将一些杂闻轶事徐徐说来,不止天子本人,连周边的侍从都听得目不转睛。

温晏然看着面前的青年:“有劳国师辛苦,等到了太康后,朕带国师出门逛逛。”

温惊梅平日又不用讨好领导,能积攒那么多乡野趣事,自然是因为自己也很喜欢,只是职责所限,不能外出,如果说温晏然尚且有机会微服出宫,但作为国师,温惊梅却得时时待在天桴宫之内,难以离开。

温惊梅微微一笑:“陛下金口玉言,一诺千金,那臣便等着陛下带臣出门。”

晕船不算大毛病,身为国师,温惊梅不必一直守在皇帝住处,到了晚间,也就回去用膳,免得引起天子的晕船反应,温晏然独自在床上躺了一会,觉得今次症状那么严重,未必是她天生晕船厉害,也可能是跟[数据投放]有关。

毕竟她所感受的一切,已经从游戏变成了现实。

到今天,温晏然也慢慢弄明白了一件事情,[数据投放]所影响的范围是以大周为中心,向外辐射,倘若她当时对不具备臣属关系的偏远区域开战,那如今数据投放起来,就要困难得多,甚至极有可能失败。

……所以其实从那个时候起,系统背后的世界意志就开始算计自己,偷偷琢磨着路线变更。

系统没法表示自己也是迫于无奈——因为温晏然所在的空间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所以《明君系统》的相关功能反而被严重削弱,如今还能正常使用的,就只有舆图以及被当做txt的[帝王笔记]而已。

温晏然没感到有太大的区别,哪怕她现在对评论区的剧透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事情在自己眼中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模样,但唯独系统的废物,算得上始终如一。

*

等龙舟抵达太康城后,连续晕船多日的天子下令一切流程从简,贯彻了自己勤俭务实的作风,只在禁军的护卫下巡视了新城一番,就回到太徵宫中休养,补一补在龙舟上损耗的元气,在此期间,政务暂时交由朝中重臣与各部尚书处置。

温晏然前些年就开始逐步放权给大臣,如今他们早都习惯了一块议事,彼此算得上十分熟悉。

从昭明五年开始,大周就没有遇见过大型天灾,至于战祸更是寥寥,西边域外之地虽说出了点事,但每次都是刚以冒头,就被温循给直接按了下去,而南边那些地方,更是连冒头的征兆都不敢有,唯恐对天子忠心耿耿而且十分能打的萧将军会觉得他们对大周皇帝不够尊敬。

“旁的事情都可暂不讨论,但有件事情,却实在是拖延不得了。”

诸位朝臣的目光都汇聚在太傅身上,袁言时此前算是受托过去询问皇帝对大婚的意向,事后自然也得将结果告知给同僚,此刻开口:“陛下曾言自有打算,袁某也不好多劝。”

“自有打算”对大臣来说,绝对是最不希望听到的回复之一,这意味着他们完全把握不到皇帝的想法。

一位侍中猜测:“陛下到底年轻,说不定是等着诸位主动推举些世族中的年轻俊才。”

王有殷看了眼那位同僚,总觉得对方把皇帝当成思帝悼帝那样的人物,摇头:“这倒是有些不像,若是天子果然如此打算,纵然不告知旁人,也会透露给身边人知晓,以便让外人体察圣意。”

因为被天子委以处理政务之权,所以有资格在此的池仪跟张络微笑不语,从此刻的态度看,他们俩显然是没听过丝毫风声。

就在此刻,池仪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天子没必要敷衍袁太傅,所以那句“自有打算”是真的,但他们这些近侍都不晓得丝毫内情,则意味着皇帝本人对此也有些犹豫不决。

只要是人,基本都会有所偏好,然而当今天子在挑选中宫的事上,从未流露出任何偏向,让人无从揣摩。

思及此处,池仪忽然一顿——她想错了,非要说偏向的话,其实也是有的。

这些年,每到皇帝想要放松心情的时候,就常往天桴宫走。

池仪能想到此事,张络当然也能想到,而那些舍人出身的官吏,也不会不曾听到丝毫风声,其中王有殷不愧是被评论区总结为“资质平平”的人物,具有强大的联想能力,轻声道:“陛下时常驾临天桴宫。”

——私心上,王有殷不想表现得如此主动,只是她年纪小,在其他大臣不愿意背上行事不够庄重之名的时候,只得由他们这些年轻人代为发言。

某些大臣听到“天桴宫”三字,立刻左右环顾一圈,然后才稍微放下心来——为了表示没有揽权之意,温惊梅基本不会掺和朝政之事,就算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平日也并不会出现在此处。

袁言时皱眉:“如此倒是有些为难……”

按照宗法,在两百多年前温惊梅那一支距离主脉就已经超过五代,完全符合出族的要求,不过袁言时本人作为标准的士族出身的大臣,对于思帝期间的那些事情,依旧有些抵触。

池仪语气忽然一沉,拂袖道:“若不为难,又要殿上诸位何用?陛下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你我身为臣子,难道不该为君上排忧解难么?”

她虽是实权内官,然而态度一向和气,愿意与人为善,在士林中也颇有美名,很少如今日这般疾言厉色,此刻峥嵘微现,倒是让人颇有些不寒而栗之意。

连袁太傅都碰了个钉子,其他人更不好多言,而且池仪的话的确不好反驳,当今天子又不是只知道享乐之辈,而是难得的勤政之君,既然如此,在私事上有所偏好也不过分。

卢沅光:“常侍莫要动怒,聚集于此,正是为了想出一个合适的法子。”

她的话看似打圆场,实则态度已经偏向了池仪那一边。

王有殷也道:“太傅乃是担心朝野中多有沽名卖直之辈,或许会拿此事做筏子,有碍天子令名。”

当日思帝曾经以雷厉风行之态,令许多虽无爵位,却有实权的远支宗室出继外家,事后朝堂颇有些动荡,所以后来又不得已,从中挑了几家,跟宗室联姻,等于是在不推翻她原先政令的情况下,通过婚姻的方式,恢复了部分出继者后代的宗室身份。

既然此事礼法上大有可操作之处,而且此前也有旧例可以参考,那他们做大臣的,完全能够在舆论上,帮着皇帝粉饰太平。

宋文述缓缓道:“宋某当日曾与温太傅同殿为臣,她本人就曾流露过出族之意。”

——温太傅指的是温惊梅的母亲,对方生前其实并未做过太傅,但因为对皇帝忠心耿耿,死后便被追封了三公的高位。

“温太傅委实是有先见之明。”

其实众人皆知,温太傅当日如此说,是担心自家位高权重,为天子所忌惮,所以提前留下一个由头,希望后代见机不妙,能及时脱离宗室身份,借此保全性命,没想到会出现如此出人意料的转折。

*

毕竟是天子大婚之事,不可能只由寥寥数人商议一番便能定下,各个大臣们交流过后便散了,事后各自去跟暗示旁人,提前帮着皇帝平一平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