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剧透 第97节(1/1)

这样看来,迁徙一事说不准是袁老师的安排。

王齐师心中有些动心,想着或许能安排王氏的分支过去,也算是给那些不得志的远亲们找一个出路。

就在此时,外头家仆过来叩门禀报:“家君,宫中来人,给家里赐下了瓜果。”

当今天子的习惯,时不时赐点食物出来,给到王齐师府上的东西不多,一只西瓜,还有一盘子香梨——这些香梨乃是用玻璃盘盛放,望之剔透可爱。

玻璃是景苑那边弄出来的东西,被天子用来赏赐大臣,除此之外,一些有德行的人家,在受表彰时,也能得到几件玻璃器皿。

私报最上面大多是一些民生事务,跟朝中事务有关的被排在了下头,也是掩人耳目之意。

王齐师细细看过两遍,觉得私报背后之人消息实在灵通,连市监的事情都没漏下——邸报下面有一行字,写的是“池常侍持节至前营”。

池仪此人虽然明面上是皇帝登基后才提拔的,但许多人都觉得,天子在还是皇九女的时候,就与对方有所往来,否则怎么可能随手一点,就点了个极难对付的人才出来。

……考虑到皇帝本人的天命所归,王齐师觉得,当真随手一点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

慢慢传开时,已经到了前营这边。

乃是持节而来的天子特使,虽然出身内官,因为常居帝王身侧,名声并不如许多同行那样糟糕,也保持了基本的和谐。

池仪开门见山:“仪有事说与宋将军。”

宋南楼拱手:“池常侍可以明言。”

池仪缓和了下语气,道:“仪知市监约束下属无力,冒犯将军,今日特来告罪。”行过半礼,然后道,“天子明白将军心中委屈……”

听到此处,宋南楼忍不住有点疑惑。

他从来就是桀骜不驯的性子,而北地势力盘根错节,时不时就有人过来试探折腾一番,无论对方是士族、豪强还是内官,宋南楼选择的都是针锋相对的路线,虽则暂时将人压服,但事后遭遇报复也是一定,叔父宋文述已经写信过来训斥,说如今遭遇的弹劾,一大半乃是他自作自受,此时纵然上书辞官,也未必能够免罪。

池仪说话时,想的却是皇帝当日接到奏报时的神色。

半月前,桂宫内。

在翻开第一份弹劾的奏报时,天子眉目间似乎略有讶异,等看完所有的奏折后,眼中便慢慢浮出几丝恍然来。

不等皇帝问责,池仪直接俯身为礼:“微臣管束不当,使得市监中人与前营将士失和,请陛下降罪。”

天子笑了一声,吩咐道:“既然你们两边吵了架,那便由你去给宋卿颁旨。”

温晏然本来有些奇怪,以宋南楼之温柔随和,为何会跟北地中的各个势力产生严重矛盾?

不过看到后面,她也明白过来,建平这边收到如此多的弹劾奏章,宋氏又来请罪,根本原因,与宋南楼本身脾气性格无关,而是对方所代表的势力,跟北地土著势力间存在利益纷争。

至于斩杀内官的事情,就更能理解,池仪方才自陈,对北地下属管束不当,凭她的本事,都没法让市监属员一一听命行事,有数万兵卒的宋南楼,难道就能将每个兵士都管理得毫不出错?他们两人的下属若是起了冲突,宋南楼就是再温柔随和,也不可能向嚣张跋扈的内官低头。

想到此处,温晏然又笑道:“你与宋卿说话时,语气千万温和些,莫要吓坏了他。”

第149章

池仪曾在宫中见到过那位小宋将军,当时只觉对方乃颇为出色,在丹州时也照过面,前营行伍生活带来的磨练,对他的气质产生了明显影响,然而在皇帝面前,却与当日建平城内的士族少年没什么变化,直到今日在没有皇帝镇场的情况下相见,才感受到对方身上那种名将的锐气。

与此同时,宋南楼也在心中观察这位传言中深受天子信重的池常侍。

只凭对方敢深入军营,立足于刀戟林立的险地,依旧从容不惊,便可知道,池仪此人能成为君王心腹,确有其了不得的地方。

宋南楼见她身具胆略,也生出几分敬重之意。

池仪持节而来,当众颁过旨意后,又被宋南楼请入营帐中饮酒。

她自然不觉得这位小宋将军会被吓坏的性格,想来是因为天子促狭,才调侃一二,但池仪也明白,皇帝当时是在借此提示自己,尽量缓和与前营的关系。

酒过三巡,池仪道:“我此次前来,特地携了一物,请宋将军过目。”抬手击掌,让身侧之人呈上一只木盒。

宋南楼看了一眼,道:“这是石头?”

池仪回答:“此物名为水泥,是建平中用来修缮城墙之物,制成之初,软绵如泥,随后便坚如石块,不可更易。”

宋南楼微微一顿,立刻明白了池仪的意思。

上次地动之事涉及范围广,北地这边也有不少城池因此损毁,当地今年的徭役,大部分都耗在建城上头,但前营周边的工程推进的速度并不快,尤其是靠近此地的各处关卡要塞。

宋南楼使人去催促,当地官吏却是左右推诿,只说需要修缮之处太多,一时半会实在安排不过来,请他多等一等。

那些人话说得漂亮,但彼此心里都明白,这分明就是在故意为难,想让宋南楼低头,从此不再管那些“流匪”。

两边谁也不肯退让,于是便形成了僵持之势。

宋南楼握有前营兵马,不缺人力,只是明面上不好越权行事,否则早亲自派人,把周边损毁的城池修好。

池仪在酒宴上向宋南楼展示了一下水泥块,等宴罢之后,更是直接留在营中暂住。

此处的势力大略可以分为三股:本地势力,宋南楼所代表的前营势力,以及后来被皇帝安排过来的市监势力。

其中市监最弱,但在本地人跟宋南楼水火不容的情况下,却能对局势造成关键影响,如今池仪选择在军营中暂住,周围那群观望之辈的态度立刻松动了下来。

——他们本来就是暂且僵持,一旦池仪本人有所偏向,那便能立刻分出高低,又听闻内官跋扈,动辄破人家门,而宋南楼虽然也砍人,到底还有些士族的底线在,像是市监那边的官吏,则一个比一个心狠手辣,当真跟对方起了冲突,恐怕整个家族都会遭遇厄难,再不情愿,也只得低头,又因为心下实在不安,还特地让人过去送礼。

那些本地大族不敢让仆人去送礼,派去拜见池仪的都是家中晚辈。

等人几经周折到了门口,却没能见到池仪本人,还是一个侍奉池仪的小内官从来者手里接了礼物,自去里面呈给那位散骑常侍,全程并不请客人入内,等过了一刻功夫,才重新现身,并把池仪的话带了出来,手中还捧了一张纸:“常侍说,你们如此客气,她也不好为难人,纸上写的地方,只要能挑出五六个人来自觉辞官,事情便算揭过。”

天子如今的威势,远远胜过登基之初,北地之人,谁没听说过皇帝的性情,岂敢当真跟天子近臣硬碰硬,能够全身而退,已经不算最坏的结果——纸上写的那些地方的主官,都是此次刻意拖延,不肯老实修缮城池的那些。

若是内官过来要求贿赂,当地官吏坚不屈从,自然是美名,若是因为刻意拖延城防修缮事宜,被内官拎出来杀鸡儆猴,那简直是岂有此理,当真流传出去,也会让人嘲笑,到底那边才算士族。

*

池仪出发前往前营后,才刚刚过了二十天,便传出消息来,说当地大族跟主官勾连,有意谋害天子使者,多亏宋将军豪勇,及时出手,帮着池仪等人把叛贼拿下。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当地势力与中枢势力斗争的结果,叛逆的罪名太大,那些人的亲故自然上表辩驳,在朝廷之外,还指责宋氏与内官勾连。

舆论来势汹汹,多少会有些麻烦,温晏然可以把朝堂轻松按住,却不好亲自过去跟人辩驳,于是把褚岁给召了过来。

这些时日,褚岁依旧在太学那边忙碌,她心中颇为忧郁——雕版印刷术是他们按照皇帝的吩咐研制出的,虽然严加保密,但某些大族中的匠人还是琢磨着做了一些跟风产品。

接到天子召见的旨意后,褚岁立刻赶至城外,本以为皇帝是要跟她聊聊印书的事情,谁曾晓得——

桂宫内,穿着青色夏装的少年天子微笑着看她:“朕知褚卿善写文章。”

“……”

对方的微笑让褚岁不自禁地想起了那篇檄文。

——其实皇帝根本没提东地平叛时的旧事,横平县被攻破后,朝廷也给褚岁正过名,但在时人的舆论中,依旧把她当做东地斥责皇帝那篇文章的真正作者来看待。

温晏然一本正经道:“朕听闻城中有人常常议论朝中政事,褚卿也是年轻人,很不必闷在家里,闲暇之事,不妨与旁人多多交流。”

褚岁无奈拱手,明白皇帝的意思——舆论事舆论毕,最近自己有空的时候,得常去城里跟人吵一吵架。

想要在士人辩论中占据上风,除了个人才学储备外,也跟当事人的过往履历有关。

所以褚岁等于自带威慑效果——不管事实如何,在周围人眼里,她都是骂过皇帝还活泼乱跳到今天的牛人。

褚岁因工作之故,跟卢氏交好,后者自然也派了族中善言之人帮着一块参与辩论,此外还有杜道思、高长渐等一干年轻臣子参与,等舆论逐渐平息后,被派往北地安抚宋南楼的池仪,也终于回归建平。

她去的快,回来得也不慢,原本池仪抓紧时间往回跑,是为了赶上皇帝今年的寿辰,不过路刚走到一半,就听说了京中的旨意——天子有言,以后除非整十年,寿辰当日都不必大肆庆祝。

在刚接到消息的时候,池仪的想法跟许多不清楚皇帝本性的人完全一样:天子一定是不想耗费过多,才取消了寿宴。

其实温晏然对各类安排在非工作日的团建活动一向兴趣平平,尤其是在她刚刚结束了上一阶段的加班,只想安详休假的时候。

如今温晏然大权渐已在握,自然要尽量肆意行事,便让中书省拟旨送往各地,若非整十生日,各地官吏只送一篇贺寿的表文入京便罢,以此免除各种不必要的社交活动——真到二十岁温晏然也不怕,据评论区的剧透,大周不一定能继续坚持五年。

温晏然在桂宫中舒舒服服地待到十月份,才终于摆驾回城。

在回宫之前,她特地去城门那边,查看了一下城墙的修缮情况。

秋风卷云,木叶凋落。

温晏然扶着宫人的手,从车辇上走下,抬头看着城墙。

城墙程度接近两公里,宽度超过二十米,虽然高度不如现代的高楼大厦,却有种独特的厚重巍峨之感。

温晏然促狭心起,伸手扣了城墙两下,直觉触感坚实,而且沉闷无声,又召了一位参与此事的官吏过来,询问城墙修建的原理。

当初修城的时候,少府名义上只是辅助,所以今日被召见的自然是工部中的主事。

工部主事行了一礼,然后将事情一一回禀,还提到了修建时都用了什么材料。

在现代社会,一个消息层层传出去时都会走样,古代也是一样——温晏然把水泥配方给到景苑那边时没有额外说明,那边的人就自动脑补了配方源头必定是宫中密藏的典籍,这事又被少府中的匠作所得知,之后再层层转达到了工部这边。

“……依照古法,将白石,黏土粉碎煅烧,与废弃的铁渣同研磨,然后加水浆制,再与沙土,石砾混合,以为墙胆,坚实无比……”

这里的“白石”指的就是石灰石,而“墙胆”的意思则是城墙的内核。

温晏然听的时候,脑海中忽然划过一条知识点——“将沙子、石子跟水泥按照1比2比3的比例混合,成品就是最简单的混凝土”。

她之前是有透露过水泥的配方,但绝对没有跟人说过混凝土该怎么做,从水泥技术成熟,到混凝土初见雏形之间,也过了不少年,绝不是立刻就能发掘出来的技能点。

所以工部主事口中那句“依照古法”,应该是实话。

——温晏然并不晓得,旧城墙内本来填的就是土跟石头,此地工匠为了减少运输麻烦,便想着废物利用,将水泥与原来的旧料充分混合,作为新的内胆,至于详细配比,则是由景苑那边接受了皇帝研究思维的方士们的工作成果。

温晏然退后两步,重新打量面前新建好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可小觑,还好自己走的不是常规的推动技术发展型穿越道路,不然每掏出一个新技术,就得到一回“这玩意我们其实已经有了”的回复,很容易打击她的职业信心。

第150章

秋日的阳光下,远远看见一行人正在河堤上挑淤泥。

其中有一人生者一张圆脸,竟然是建平内的散骑常侍张络。

等池仪从前营回来后,张络便奉天子之命,前往运河这边,安排第一批官隶撤离。

为了维护工程秩序,此地除了工部之人外,还有许多右营中的兵卒。

民役们已然快要将建州到雍州陀清河这一段完全挖通,南地气候湿润,多见水泽,负责运河事宜的水部官吏亲去勘察,然后圈了一块平地,这块平地主要由沼泽构成,与陀清河相距三十里,他们先后派人挖了两条河渠,连接沼泽与运河,将沼泽积水排空的同时,又可以自上游引水,灌溉土地。

若从空中俯瞰的话,沟渠,平地还有运河,恰能组成一个不太规则的梯形。

——被派来陀清河这边的水部官吏都不是生手,之前新建的流波渠长达数百里,还用了井渠的新法子,也不过一年多便彻底竣工,如今修两条三十里长的小型河渠,当真是轻松容易至极。

如此一来,这片沼泽便能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负责此事的水部官吏赵去暑粗略估算了一下,觉得用最保守的方式估计,也可灌溉土地三百顷。

一顷土地等于一百亩地,周围除了旱涝保收的三百顷外,也有其它可以开发的荒地,若是能将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绝对可以养活不少人,只是此处积水刚刚排空未久,尚未有人耕作过,还需慢慢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