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协议婚姻[古穿今] 第28节(1/1)

“对……”

许云海这个“对”字,已经隐约带着一丝哭腔了。

他离开家十年了,他父母也去世五年了,这些年里没有什么长辈掏心掏肺对他这么说话,更没有人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委屈他了。

“咱得自己给自己争气。”

钱老太太上次回村后,就想方设法打听了很多许云海的事儿。

这小伙子,是个好娃子。

他下放的那里,村民不懂事拿他当坏分子对待,可他还是救过村子里小娃娃的命,还把自己的口粮分一半给一起下放的可怜老太太吃。后来许云海被人找关系调走了,临走还帮村里头弄了五十袋化肥。

这时候的化肥,对农民来说,是救命的东西啊!

他的腿受伤,也是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而且,如果不是他拿自己当成是跟工人一样的人,他怎么会受伤呢?技术员就算是光站在外面指挥,也没人能指责他什么。

钱老太太相信,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是能考验人品。今天又听到这小伙子哪怕签了协议,也坚持要给音音工钱,就更满意了。

但是,满意归满意,要指点的,她这个当长辈的还是得说到位。

“姑姥说这些,不是觉着你做得不好,不是!”钱老太太从怀里头掏出一块手帕给许云海擦眼泪,“咱是顶天立地的大小伙子,应该做得更好,你说对不?不能浪费这时光啊……等你到姑姥这把年纪,天天待在屋里看书都没人说你,小的巴不得你不出屋呢!”

钱老太太的手帕用了很久了,但是也正因为这样,这方手帕柔软得不像话,跟钱老太太今天的话一样。

她有劝说有责怪,可是不管哪一样,都带着母亲的怜爱。

许云海哽咽着:“不好意思……姑姥,叫你看笑话了……”

“嗨,这有啥看笑话的?你才多大个小玩意儿,我孙子都有比你大的了!”

钱老太太走过去给许云海拿了杯水,给他喝两口:“你呀,就是憋在心里头太久了。姑姥跟你说,别怕,不丢人!别看咱腿不行了,哪怕是出去修个鞋干点啥,那也是堂堂正正凭本事赚钱。更何况,你是个文化人,你凭脑子赚钱的,腿不行了也不耽误啥,是不是?你不能一心想着往后拖,就等着做手术,人不忙活就上锈!”

“等到过年时候,你叫音音推着你,找个地方去给你爹妈烧烧纸、说说话。你爹妈坟头在哪块,在京市?”

“我爹的骨灰都找不着了……我妈跳了湖,尸首也没捞上来……”

钱老太太在心里头慨叹一句,这娃可真惨啊,怪不得腿坏了打击成那样。都是心里头往事憋住了。

“那你就更不能消沉了!将来去给你爹妈立个衣冠冢,逢年过节去祭拜一下。还有这几个小孩……你那侄子还没找回来呢!你这小伙儿,消沉啥,这么多事儿要办呢,对不?”

许云海点头:“姑姥,你说得对。”

钱老太太看他不哭了,把手帕拿回来,这才道:“你好好干,不干出来个样儿,我可不同意我跟你说!”

这话说着不同意,其实里头的意思是,他只要好好干,老太太还是愿意的!

刚刚叫这么慈爱的老人掏心掏肺地劝说了一通,又哭了一场,许云海这会儿觉得从未有过的清醒,也觉得从未有过的羞愧……

从他腿坏了到现在,也在家里头待了半年多了,就是休养、也差不多休养到时候了。

从姑姥这边,他也得到了启发:说漂亮话是没用的,还是要看实际行动上怎么做。

换做他自己是个姑娘,恐怕也不会像嫁因为受伤就待在家里、不劳动的男人吧?

钱老太太说他:“别愣神了!赶紧去洗把脸,一会儿叫音音看着,还寻思我欺负你了!”

许云海赶紧去洗脸,看着镜子里自己的面容,又取出好久不用的刮胡刀,细致地把脸上的胡子刮了个干净。赵音音端着茶缸子出来续水看着了,夸他一句:“你就该勤刮刮胡子,还是没胡子好,这么一看,你还挺英俊的!”

“以后我隔天早上都好好刮干净,”许云海看她端着茶缸子出来,自然地转动轮椅到了蜂窝煤炉旁边,拎起水壶给她倒水,“之前暖瓶被小宝不小心给摔了,明儿我去买个新暖瓶回来,喝口水的功夫也不用出来倒了。”

“买暖瓶得用券吧?”赵音音现在对这个世界也熟悉多了,听说工业券可不好弄呢,“反正这炉子为了烧炕天天都不能熄,要不也得坐水。”

“对,得用券,我去托人弄几张回来。”

刚刚经过钱老太太劝说一通,许云海不光是决定要开始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还决定跟人走动走动,把他爷爷的老部下、家里的老关系都走动起来。

过去他觉着自己腿也废了、家里也没人了,找别人也是添麻烦。可是刚刚跟姑姥一说,钱老太太直接说他:“不走动了才叫人家多想,觉得你这小孩儿不通人情呢!亲戚朋友走动你以为光是聊聊天?不就是我找你办点事、你找我办点事,时间长了不就热络起来了?”

“你能弄到?”赵音音听见他这话,喝水都忘了,“肉票副食票啥的也问问,咱家过年的肉还没着落呢!今年姑姥可答应了搁咱家过年,不能比搁村儿里吃得还差吧?钱我来出,你帮我多问问!”

“不用你出钱,”经过刚刚那一场谈话,许云海现在真心实意地把姑姥当成是自家长辈一样,“你放心,我肯定叫姑姥搁咱家过个好年!”

第33章 一更

33章

要过个好年, 各种票是少不了的。

买肉要肉票,买包饺子的富强粉要粮票,买糖果瓜子要副食票, 还有攒起来的油票多打半斤油,给馋坏了的孩子们炸点丸子吃一吃。

还有布票、线票、棉花票, 大杂院里的工人们比乡下的农民日子稍好些, 可支出也就更多。有那家里头宽裕一点的, 一年到头的新衣裳都攒在过年的时候做, 也叫别人高看两分。

一年到头都是节衣缩食的,好容易过年能敞亮一点,家属院里也是有点攀比之风的。

“哟,老郑,你家厉害啊, 这么大一条胖头鱼?这得能吃好几天了吧?”

老郑这条大胖头鱼, 那可是托亲戚弄来的, 比之前许云海收到的那条长一倍, 看起来简直像是个小怪兽了。

全家属院的孩子都去看那条鱼,老郑手舞足蹈地在门口给他们介绍, 还满足了大家摸一摸的小要求。

这天已经是腊月十八,随着老郑这一条半人多长的胖头鱼,整个院子的年味儿开始泛滥开来。

张组长的徒弟送来了一条猪腿、一只猪头, 周群芳娘家平反了, 送来了麦乳精和茅台酒,李巧男人有点门道,买了一捆带鱼回来。

小徐是在食堂工作,出手更阔绰,不光弄了一只鸡和五斤猪肉, 还买了一块牛肉!

现在牛肉可是稀罕物,院子里好多孩子,一辈子都没吃过牛肉是什么味儿呢。

小宝好奇地问婶婶:“牛肉是啥味儿啊。”

“牛肉就是牛肉味儿呗,”许云海接话,他有点心疼这几个孩子什么也没吃过,“以后有机会,叔给你们弄点牛肉回来,炖点土豆贼香。”

赵音音还在赶工要给郑科长的褥子,她算了算进度,大概后天就能做完,耽误不了正事。

这会儿她也站起来直了直腰,给小宝解释:“牛肉比猪肉香很多,不过有些人会接受不了牛羊肉的膻味。”

“我肯定受得了!”莎莎一脸肯定地,“猪肉都那么香了,牛肉得啥味儿啊?”

几个小孩也出去看胖头鱼了,许云海叹口气:“要是莎莎没被换走,还在她原来的家里,这会儿说不定牛肉都吃到不爱吃了吧?”

赵音音安慰他:“别想这些了,现在咱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补偿她,将来把白睿接回来好好教。”

“你的活儿怎么样?能做完吗?”

这几天许云海积极主动地帮着干活,钱老太太也是个闲不住的,赵音音几乎没什么事情要做,唯一的事情就是赶那批要交付给郑科长的拼缝褥子。

“还有六条,很快就弄完了,”赵音音提了水壶灌暖瓶,两个暖瓶都是新买来的,红漆上是大红牡丹,富贵又漂亮,“明天中午就行了。”

“要是来得及你就慢点,我看你成天不抬头,小心点别腰酸。”

钱老太太本来在屋里要出来,听见这两个聊得自然顺畅,又蹑手蹑脚地回炕上趴着去了。

“早点整完,还得给伊伊她们做新衣裳呢,”赵音音用下巴朝外面努了努,“这些小孩儿呢,到时候就她们仨没新衣裳穿,那不得哭?”

“给你自己也弄一件吧,”许云海本来是想直接买,可是他没有经验,怕买不好赵音音再不喜欢,“我淘换了几张布票。”

“我那嫁妆里头有好几件没上过身的呢,”只不过都是赵芸芸的尺寸,得改一改才能穿,“先给伊伊和莎莎做,剩下的布料再给小宝做,要是不够就拆两件旧衣裳。”

小姑娘自然是要鲜亮一点,小男孩只要暖和就行了。

布票这东西,每年分到的量都不一样。今年似乎是棉花大丰收,布票、棉絮票都比往年多一些,赵音音扯回来布料,跟钱老太太一起规划着,准备给小姐俩做两身旗袍式的棉袄。

不过,在此之前,她还得先把这批褥子交付出去才行!第一次做生意,她可想搞个开门红,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地!

当初说好的交货地点是在小学,就得李巧跟着一起去了,九十条褥子装好了也不少,还要借小郑家的三轮车。赵音音提前拿碎布头拼了两张棉坐垫当谢礼。

小郑二话不说就借了车,还问用不用他帮忙,他媳妇话少,可是接过了棉坐垫也赶紧给赵音音冲了杯红糖水喝。

“手艺真好。”

小郑替媳妇韩梅找补:“嫂子,我媳妇儿话少,你担待点。”

赵音音笑道:“话少能怎么着?我看弟妹这是内秀!你瞅瞅,娶了媳妇你这屋里头多整齐?再说,都给我喝了糖水儿了,我这嘴还不得甜点儿?”

她夸了几句小郑身上的毛衣,韩梅是个实心眼,恨不得立刻拿了针就教她打毛衣的花色,还是小郑拦着:“嫂子借车肯定是有事儿呢,回头再教。”

韩梅闹了个大红脸,赵音音又说了几句把气氛缓和开,这才去找李巧。

跟李巧还是亲热一点好,她进屋就随便把坐垫仍在椅子上,一把搂住李巧的手臂:“李姐,快点帮帮我,今儿我把东西都做得了,赶紧送到小学去,我也好早点拿钱。”

李巧就吃赵音音不跟她生分的这一套,风风火火披上衣裳就往外走。两个人轮流骑着三轮车,把一车褥子送到了小学。

“放会议室吧,那屋干净!”

“行,李姐你帮我在这看一会儿。”

赵音音叫李巧帮忙在这看着,自己去通知郑科长,出门之前她就想到了,把准备好的杂志递给她,又给李巧嘴里塞了个大虾酥糖:“你自己玩会儿,我尽快回来!“

“你这人,拿我当小孩儿哄了?”

李巧面上嗔怪,心里头甜滋滋的,这小赵什么时候做事儿都这么妥帖的。院子里头除了一开始跟她闹矛盾的小徐,没有一个不夸她的。

她嘴里含着糖,拿起赵音音塞给她的那本杂志,是刚刚才复刊的《大众电影》,79年1月份的第一期。封面是《大河奔流》里面的张金玲,跟刘晓庆同为北影三朵花。

李巧上过初中,是个识文断字的,拿着这本新鲜出炉的杂志看了版本,郑科长和赵音音也回来了。

“郑科长!”

厂办小学名义上是独立办学,但是工资都是厂子里给发,厂里领导也一样是领导。

郑科长点了点头,走过去把褥子一条条打开检查。

李巧小声道:“老郑可真认真呐。”

赵音音点点头:“应该的,我这毕竟是自家做的,他收下也冒着风险的。”

不过,饶是郑科长这么认真地检查,也一点毛病都没发现。他认真地签了条子给赵音音:“明天抓紧去厂子里,先去后勤盖个章,然后再去财务那拿钱。”

赵音音接过纸条,李巧不放心地帮她看了一遍,这才笑道:“郑科长,这褥子当福利发下去的话,不知道我们小学有没有份啊?”

“那得问你们校长,咱厂子里头余粮也不多啊,”大过年的,郑科长也不是老板着一张脸了,正事办完还嘱咐赵音音,“过年的时候记得跟小许来家吃饭,还有几个孩子。我听说你家老人也来了?都一起过来,不要见外。”

赵音音是愿意跟郑科长来往的,她谢过郑科长,这才跟李巧回去。

“李姐,这回没货了,你坐上去,我驼你!”

三轮车只载一个人的话,倒不会太沉重,李巧一屁股坐上去,看着赵音音蹬车。

李巧忍了一下,还是忍不住道:“小赵,我还以为你跟周群芳读书读多了,嫌弃我说话太直了!”

“哪有的事儿啊!”赵音音安慰她,“你看见那一堆褥子没有?都是这几天赶出来的,别说周姐了,我这几天连齐姐那屋都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