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新婚:糙汉老公宠妻入骨 第269节(1/1)

快走到门口时,马小璇忽然掀开被子,下了床,跟到门口。

楼淑玉见她出来,紧张地说:“你快回去,不要吹了风。”

马小璇却把病房的门关上了,跟楼淑玉走到门旁站着,说:

“你们都放心,智源在这过的很好,不用惦记。”

楼淑玉忽然悲从中来,一把握住马小璇的手,感激道:

“有你在,我放心多了。”

说着,楼淑玉又松开手,抱住了马小璇。

两人互相抱着,楼淑玉哽咽一声:“孩子,谢谢你陪着他,总算他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替老两口谢谢你。”

“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

两人抱了一会儿,楼淑玉松开马小璇,从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把信封塞给马小璇。

马小璇知道里面肯定是钱,她又把信封放回楼淑玉的包里:

“我们手里有钱,这些你带回去吧,智源不会要的。”

楼淑玉满脸伤心,想起弟弟的决绝,没有再推让。

她又把马小璇往屋里推:“你快回去,这里有风。”

马小璇看了眼满脸泪花的楼淑玉,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对于他们之间的心结,也感到无可奈何。

“保重……”

“你也保重。”

两人再次拥抱,马小璇转身推开门进了病房。

门外,楼淑玉拎着包,抹着泪,一个人落寞地离开了。

马小璇回到病房后,高智源仍然站在原地一动未动,满脸苍凉。

马小璇走到他面前,两人自然而然地抱在一起。

高智源紧紧抱着怀里的人。

小小的人,却是他整个世界的支柱。

有了这根支柱,将来不论有多少风雨,他都不会倒下。

他要在人世间的风雨险浪中,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

第二天,马小璇出了院。

回到农场后,高智源继续在养猪场养猪,老马继续带着一群实习生搞他的试验田。

一个月后,他们为龙凤胎办了一场非常隆重的满月酒。

也就是在办满月酒的时候,广播里传来消息,这场历经多年的运-动,终于结束了。

新的时代,也从此开启。

同时,老马升职,成了大田队的总队长,统辖管理大田里的农作物。

入冬后,马小璇再次在自家院子里鼓捣她的大棚。

眼下限于技术问题,反季节蔬菜大棚还无法大面积普及,只有马小璇这里有这个条件。

所以她的小院,也成了老马的试验田,成了全农场最关注的地方。

这一冬天,大棚里又结出黄瓜、西红柿、辣椒、香瓜、草莓、西瓜,还有其他几样实验性的作物。

如何给大棚保温、降低成本、寻找合适的塑料棚膜,成了他们亟待攻克的难题。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活动,彻底告别历-史。

这就像一股汹涌的浪潮,浪潮来时,势不可挡。

浪潮退去时,依然无法阻拦。

农场的知青们上蹿下跳,托关系、走后门,办病退、办困退、借调,使出浑身解数,寻找一切可能返城的机会。

冬去春来,一个冬天的时间,农场走了九个知青。

每当有一个知青离开,总能牵动其他知青的心。

不过此事跟高智源他们一家没有很大关系,他们不是知青,也没有城可以返,他们依然平静又不平静地生活在这个农场。

直到有一天,张文远骑着自行车跑到养猪场,拿着一份文件兴奋地告诉高智源,说高智源被平-反了。

上面重新审理高智源的案件,决定给他翻案,取消他原先的罪名,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所以高智源的罪名变成了打架伤人。

这样,高智源等于是重获清白,压在他头上的那顶帽子,终于被取消了!

这时候,农场的办公室里安装了一部电话。

下午收工时,高智源被通知有电话找他。

高智源来到办公室,拿起听筒,里面传来熊湘本祝贺的声音。

熊湘本告诉他,是他大哥高仁源到处奔走,帮他翻的案。

不仅替高智源翻案,也替高智源的父母翻了案。

高智源得知自己重获清白时没有多大反应,但当他听到父母平冤昭雪时,终于忍不住红了眼眶。

第303章

高考改革

高智源与父母获得清白,这对高家和楼家的人来说,是近十年最大的一件喜事。

甚至是最近几十年里,最盛大的喜事!

一夜之间,他们所有人仿佛从无底深渊里逃出来似的,终于走到太阳底下,痛痛快快的享受阳光。

这么多年,因为父母和弟弟的问题,全家人过的谨小慎微。

要不是有高家老大高仁源在大院里勉力维持着自己的势力,像一棵大树似的,把他们小心罩着,只怕两家的兄弟姐妹们早就像浮云一样流散了。

如今远在东北的弟弟也重获清白,兄姐们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给高智源跑工作调动。

虽然高智源说过,他不会再回来,但是兄姐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希望他能改变心意。

他们都盼着他能回到京城,想好好弥补这七八年对他的亏欠,也很想帮他照顾那对龙凤胎,还有他们都很想见见弟媳妇。

听说这位弟媳妇年轻漂亮、通情达理,很好相处,如果他们一家回到京城,那就圆满了。

调动很快下来了,高智源原本所在的部队医院,同意接收高智源回到原单位。

楼淑玉马上写信到新盛农场,收信人是马小璇。

这半年多以来,马小璇与楼淑玉两人私底下有过几次书信来往,两人也算是比较熟悉。

马小璇收到信后,把这事跟高智源说了。

高智源连想都没想,直接回答:不会再回去了,他愿意留在农场继续养猪。

马小璇知道高智源心意已决,也尊重他的意见,就给楼淑玉回信,回绝了这次调动。

马小璇其实很想缓和下高智源和京城那边的紧张关系。

那桩陈年旧案已经翻篇了,兄弟姐妹之间的误会、隔阂也该跟着翻篇。

可高智源心里似乎仍然有根拔不掉的尖刺,马小璇不敢轻易触碰。

暂时就让他继续留在农场吧。

不过,随着时间推进,恢复高考的日子快来了,马小璇的高考计划也提上日程。

春去夏至,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滚动。

东北的夏天很短,一到九月,天气很快凉了下来。

这时候忽然刮起一阵风,据说在京城召开教育会议,要对大学招生政-策做出调整。

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很好奇这次会做出什么调整。

最近十年实行的高校招生政策是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说是十六个字,其实最关键的,只有四个字:领导批准。

能不能上大学,取决于你和领导的关系有多铁。

关系够铁,才能推荐你上大学。

甚至出现书记家的傻儿子也被推荐去上大学的荒唐事。

现在要调整招生政-策,不知会调整成什么样。

还能更荒唐吗?

在其他人都一头雾水的时候,马小璇已经悄悄行动起来,让正在上高中的小芳,帮她淘换了两套高中课本。

马小璇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高考。

她和爷爷不一样,爷爷是农学专家,待在农场正好能发挥爷爷的长处。

可是她对农学几乎一窍不通,弄出的反季节蔬菜大棚,完全是受到爷爷的援助和指点,现学现卖的结果。

她本身不擅长种植,她的志向也不在此。所以,从一开始她就确定,她要通过高考走出去,去大城市,进入商场打拼。

这才是她擅长的事。

回顾在农场蛰伏的两年时间,她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又把爷爷带过来了,她的前期目标已经实现。

接下来,她该走适合她自己的路。

否则,一辈子待在农场的话,只会成为围着老公孩子转的家庭妇女。

她迟早会抑郁的。